明心见性II: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年末,国的花写了一篇论《明心见性》。此时我与国的花初识,因我俩性格中某些成分相似,到2021年初国的花邀请我也来写一篇明心见性。遂举笔开始写明心见性,删删改改并不能成一篇文章,当时越写越觉得对明心见性了解甚少,如何敢造作的去写一篇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内容呢!而后另一位朋友诚曦写了《从现在开始,我们是同志了》,再次论述明心见性,再看看自己的文,越发觉得自己体会甚少。

时过至今,中间当然发生了很多的事,如今再敢拿起笔来写这明心见性,一是有了基础认识,初步了解,明白了明心见性的基本字意。二是机缘巧合对于佛法有了些许认知,当然了解越多,知道自己离明心见性越远,且不说自己能够做到,就是理解其中深意,便要一番彻骨的体验与顿悟。

今日写这篇文章权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丝体会心得,到是也不像当时怕错了,有错才有进步,回头看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受制自己自身愚钝,学识尚浅,书没读完几本,大道理一堆等等缺点,难免有错误的理解和引用,各位袍泽如有错误或者新的见解能够给予解释,也是我莫大的福德,避免误入歧途。

下面给大家正式汇报我的学习成果。

明心见性,字面意思:'清楚明白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或者万事万物的本性。'

第一个问题来了什么是心?心这个字极有意思,在英语的单词中没有一个词来形容心,不是脏器也不是意志。它不同于大脑,就像我们说:这个人有脑子和这个人好有心。是完全不同的。在恋爱中大家也可以体会,假如你失恋了,很痛苦,朋友这个时候安慰你:天涯何处无芳草。你的理性这个时候上线了,大脑告诉你:没多大事。此时此刻从你的内心升起了另一股更加痛苦的情绪。李清照说的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贴一段第一次写的关于心的内容:

心和性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不足以认识人也就不足以认识心,又何谈性。

人是什么,不妨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成长就像盖房子,从小到大可以说全是咿呀学语,好,关键词就是学,学的过程中,每个人无非在复刻一个其他人身上的材料,用以给自己遮风挡雨,为什么要遮风挡雨,因为每个人都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但是这些复刻来的外包装并没有能力经历大风大雨,关键的地方心就来了,我们有了材料,需要搭建骨架,有了骨架才足以稳定。骨架还会正与斜(邪),这就和你复刻来的装饰品有关,有得过重,有的过轻,有的是偏激,有的是中庸,谁占上风就往哪边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搭建出来是一颗刚正不阿的大树,有的是歪歪扭扭的堆石,你的心就是搭建这些材料的心灵之手,假用别人的材料调用自己的心灵之手搭建成为房屋的那一刻,才称得上我们有了人格,姑且称人格作为人,那么心就是搭建人格的手。

第一次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已经写清楚了心和人,现在回头看,我才窥见了一点点特点,不要说离明心见性甚远。就说真正的心和人都理解的很浅。

以上的心是我理解的心。

接下来讲我学习理会到的心:

荀子认为性本恶,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的出发点就是'仁义礼智'我们每个人都本自带有,这一点很重要,是陆王心学的起点。这里几个人皆有之,直接道明了吾心具足,要了解吾心具足和自性具足,就可以初步了解心学和禅宗了。

陆象山讲:'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从而得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从这里开始心一下从一个个人小我的情感拔高到了新的层次,要理解这个非常不易。首先要明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歧点了,程朱理学从《大学》出发,格物致知开始,认为理都是来自心外之理,举例:先有孝这个天理,我们每个人才去会去孝顺。存天理,灭人欲,即此而来,这种就是心外之理,把天理捧的高高在上,只认死理,教条至极。王阳明最开始也从格物开始,最开始格竹,七天之后自己啥体会没有,还闹了一身病,此后辗转至龙场,有了我们都清楚的龙场悟道。悟出了啥:'自性具足'

如何理解'自性具足',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有良知的,宇宙之理,天道之理不在外而在内,不在我们大脑里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良知由此而来。说到这里心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到这里,心都具有了,我们如何修心,阳明给出的答案:致良知、知行合一。对于知行合一,开始我以为先知后有行,知道了付诸行动谓之知行合一,学了后发现错得一塌糊涂。知和行本来就是是一体的,不做分开来讲,有行才有知有知才有行,行的过程就包含了知。致良知,致怎么理解,致不是获取也不是创设良知,是听良知,因为理性逻辑会干扰良知,如何听,在于我们的行。举例:当我们种一棵树时。王阳明说: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枝想。种树只在种树本身。传习录有更为详细的解释。

关于传习录,开篇序言即讲:'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这里解释的很清楚了,切不可认死理。国学根基在活用,不在死记硬背

心解释到这里,于我而言还不能完全明白理解。需要接着学

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就是出自禅宗惠能的顿教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另外心学就是受禅宗影响而诞生的,没有禅宗就没有心学。

这里大概讲惠能悟道的故事。

弘忍法师即将传衣钵给门下弟子,但是弟子中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接受传承的人。一日,惠能从岭南来到湖北求法。弘忍法师问:'汝何方人?所求何物?'惠能答:'岭表来参礼,唯求作佛'。弘忍法师说:'汝是岭南人獦獠(当时对南方人的蔑称),何堪作佛?'惠能回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弘忍法师此刻便认为此人将来必有成就。

到了要传衣钵之时,需要让弟子们做偈,大家都知道,这是决定衣钵传给谁的时候,一众弟子都知道不如神秀,但是神秀也不敢轻易的将自己写的偈直接念给师父,他想到一个办法,然后夜里将自己的偈写在墙上,如果师父说好,便说是自己写的,如果师父说不好,就不说话。接下来就有了名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师父一看就知道这是神秀写的,但是没有当众说,只说:大家每天都要背诵这个偈。在大家背诵的时候惠能听到了师兄们的诵念。便说他也做一偈让师兄帮忙写在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法师知道今晚有人要悟道了,但是还是对大家说还是没有悟道。便拿起自己的鞋子擦掉了墙上的偈。暗示了惠能半夜到自己的房间,弘忍法师开始给惠能讲金刚经,讲到:'因无是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一连给师父说了五个何其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听完弘忍法师便将衣钵传给惠能,亲自送惠能到渡口。

终于讲到了'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从这里开始让我窥见了一丝明心见性的可能。我们要理解因无所住是什么,住即着相,我们的心不在着于外相了,内心没有一丝外相,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再看神秀的偈还停留在表面,把烦恼和心隔绝开来,勿使惹尘埃,佛的修行即从烦恼中修,这个对立,就是自己的修行是对烦恼的拒绝。弘忍师父说惠能也没悟,为啥?因为惠能只看到了'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前半句,因无所住,只有空,眼里什么都是空的,着了净相。用另一句来解释就是: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里惠能只看到了非世界。所以当惠能听到'因无所住,而生其心'醍醐灌顶,当即幡然醒悟,在看弘忍法师为啥要擦掉惠能的偈,在惠能的空的基础上再空一次,心经的后半句是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两次无,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缘起性空,缘汇则生,缘散则灭,我们不应该因为性空,就否定了缘起。

说到这里才明白了一丝明心的可能,后半句的见性,昨晚半夜醒来思考良久总觉不对,再后来才发现自己都没有明心,怎么见性呢。现在倒也不纠结见不见性了,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许本心本性我都本自具有,只是烦恼和痛苦遮蔽了这良知,

从哲学的层面来讲,我们的心是无限,称为:无限心。我们人的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并筹划未来,因为我们的心是无限,但是现实社会又是有限的,烦恼便从此而来。左观右观,发现身边人中有很多迷茫的人群,可谓: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

在学习明心见性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中国文化,深刻感叹,如今的中国文化丢失严重。在全盘西化的过程里面丢失了我们自身的东西。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舶来词汇是阻碍我们明心见性非常大的阻碍,有观就有立场,就有执着,你的三观和我的三观不一致,便制造了对立,就会来讨论孰对孰错,就会选边站,这种完全着相的词汇,深刻的影响我们当代生活的种种冲突,你和父母讲三观,还得和他们解释,可见三观大行其道不是很早就有了。

陆王心学告诉我们,求理不能求心外之理,良知就在我们的心里,

Ps.写这篇文章是为还最爱人的愿,这篇文章只代表学习过程中此时此刻的想法,很多东西都是学来的,自己体会并不深刻,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希望在以后回头看之时能够看清自己错在哪里,做一个路标,写的时候忐忑不安,但是还是写了,这也是一种进步吧。以后若能再进一步,还会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在即将的而立之年,希望自己能安身立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