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自己
编辑:筱燕
设计:小小
期数:第610篇
在一次培训课上,我让学员写出10条对自己评价的话。
比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个学员写道: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自卑的人、我是一个不自律的人、我是一个孤单的人、我是一个不喜欢道歉的人、我是一个担心朋友在背后说我坏话的人。
我看了这个学员写的内容,感受到他对自我的认同度不高。
如果我们深深认同了这些话,而且认为这就是自己,那么我们对自己一定是不满意的,同时也会有种无力感。
最重要的是,这些话真的能代表自己吗?
其实不难发现,每句话都是一种限定,一种给自己下的定义,这些话在我看来就是在表达内心深度的渴望。
由于我们从小就缺乏觉察“需要”的意识,也没有刻意培养如何觉察“需要”的意识,只是习惯了被评价、被定义、被分类……导致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需要,并能辨识出来,那我们就开启了理解自己的那扇门。
理解自己的需要,从而尝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关怀,而不是自我评判。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引导这个学员重新换一种说法,让他换个思维重新写这句话。
他刚开始没有想出来,我就尝试举了个例子。
“我是一个孤单的人”是不是说明“我是一个看重个人体验的人”
之后就开始引导他写道:我是一个看重自信品质的人、我是一个渴望自律的人、我是一个看重自尊的人、我是一个在乎朋友认可的人。
当重新写完这些句子后,似乎他对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观。
原来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定义自己,而且让自己充满力量,因为看到是关于内在渴望的描述,其实就是在回应自己内在的需要。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需要,接下来就是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停留在情绪层面,只是待在“受害者”模式里。
看到自己的的需要就是与自己连接的最好时机,此时此刻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是自尊,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满足“自尊”的需要。
如果你认为对方不应该大声冲你讲话,是对你的不尊重,只是在提醒你,你的心理容器需要扩大了,你对这个行为的看法需要扩容了。
用事实说话就是,你看到了对方和你讲话,只是讲话的声音不是你愿意接受和认可的,而不是就一定要按照原有的逻辑来定义——对方不尊重你。
所以,当你感受到了不好的体验,只是一份体验让你不舒服,从而你对这份体验开始下定义。
因此,体验创造了你的认知,这份体验就是你一直熟悉的味道,虽然形式有变化,象征物在变化,但是融合在其中的体验元素,确始终未变。
在一个悲痛、喜悦、忧愁、开心的体验中,无论你经历了什么,都无法削弱、变形、混淆体验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