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拉楼,久远的记忆
拉楼,久远的记忆
———————————
小区的后面,是一片暂时闲置的土地,这块位于驸马沟公园旁边的土地,可谓是黄金地段,因为种种原因,已经闲置好几年了。
以前是附近村子的可耕地,被政府征收了,村民看一直闲着,于是,以前是谁家的地,谁家就种粮食了。
种的小麦、油菜、玉米、芝麻什么的,长得还不错,成为闹市中的一片风景。
因为地处市区,地块不大,机器用不上,播种和收割一般是人工,偶尔也有收割机收割小麦,其他的全靠人工。
昨天下午路过,看村民正拉楼耩小麦,看到这久违的画面,特别亲切,熟悉又陌生,那么让人思绪万千。
说熟悉,那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以前自己拉过,说陌生,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记忆了。
拉楼耩麦,严格地说,应该是淮河以北农民播种的主要方式,淮河以南种植水稻,是插秧,用不着楼。除了用楼外,如果赶到阴雨连绵,无法用楼耩麦,还可以用手撒麦,当然,手撒的不会成行,给收割带来难度。
楼,是用上好的木料做成的,重约50斤左右,基本上是榫卯结构,下面三条腿,腿中间是空的,便于漏种子,腿前头护铁头,便于抓地,上面一个斗,用于盛放种子,一次能装20斤左右,斗下面有一个小孔,孔上面有一个可以下下移动的小木板,来调节种子漏下的数量和速度,斗上面是把,摇楼人操作的把手,前面是两根长架,设计是马、骡子驾原子用的,没有马骡子时,就有人代替了。
那为何不用牛拉耩地,因为牛速度太慢了,牛有耐力,拉犁耕地是主角,拉楼耩地不行。
这个驾原子的可是体力活,必须有身材高大有体力的壮汉才能胜任,两把中间有袢带,搭在肩膀上,两手扶把,掌握方向,地耩得直不直,全靠此人,说白了,这个位置好比汽车的方向盘。当然,后面摇楼的人,才是耩地的灵魂人物,麦耩的是稠,是稀,全有摇楼的掌控。
至于拉楼的,都是掏力气的主,没啥技术含量,只要不偷懒,可劲拉就行了。因为楼重,三条腿又深入地下,起码需要六个人以上,才能拉得动,当然,人越多拉的越轻松。
记得拉楼时正上学,学校放忙假的时候,要给家里帮把力,拉楼耩麦,是秋种大事,一家大人小孩全上阵,一起拉楼耩麦。
七八十年代,土地包产到户,家里劳力少的时候,需要几家联合耩麦,毕竟农村当时喂得起骡马太少了,耩地全靠人拉楼,记得生产队的时候,也是人拉楼。
拉楼,真是一份掏力气的活,两腿使劲蹬地,身子埋下,可劲往前冲,如果袢带不好,肩膀能勒出一道道血印,两条腿累的发麻发酸。
楼拉起来,摇楼人会有节奏地摇着楼,种子会源源不断地从三条腿中间的洞里漏下,埋在土里。
若是你看到农民种地的辛苦,就不会再浪费粮食了,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汗珠子摔八瓣换来的,一点不假啊。
进入九十年代后,机械化代替了人耕化,作为耩麦用的楼,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就是在农村,也很少看到楼了,一些以前的农耕用具,马上就成古董了。
不过,一些农家乐看到了商机,搞起农耕用具展览,也已经开始挣钱了。
一个时代的产物,必将随着时代而退出历史的舞台,但那个时代的记忆,会随着那个时代的人,一直记忆在那个时代人的脑海里……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