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水平的根本在于教练,中国足球要从“爷爷”抓起!
新疆队在全国冠军杯赛中1比9惨败给日本札幌队,再一次将中国青少年足球推到世人面前。不得不承认:中国足球的基础之孱弱,在这一场比赛中或许又更进一步暴露出来。但是,当各界一直在争论着中国青少年足球“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又该走什么道路”、“何种模式适合中国足球发展”之时,这些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主流问题,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中国足球特别是最为基础的青少年足球去哪里找到一流的好教练?又如何去培养出好的基层教练?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扯再多也毫无意义。
中国足球从“爷爷”抓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笔者曾在参与国内青少年足球调查过程中,写过一篇文章《中国足球该从“爷爷”抓起》。尽管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曾指出,“足球从娃娃抓起!”从道理来说,青少年球员是一国足球未来之希望,但现实情况却是:没有好的基层教练员,也就不可能发现与挖掘出有潜质的好苗子,也就不可能将那些有天赋的球员培养成才。而这些基层足球教练员某种程度上就是“爷爷”们,如果不先培养出一批有造诣的基层教练员来,中国足球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
过去,中国的青少年足球依靠“少体校制度”。但不要忘了,能够进入到这些少体校执教的,都是从专业队伍中退下来的足球专业从业人员,踢过专业足球,只是由于竞争更为激烈、未能进入更高层面的展现舞台而被迫离开,但这些少体校教练共同之处在于:全部都是踢球出身。恰恰是因为他们都是专业踢球人员,所以才能发现和培养出一批接一批的好球员,逐步往上输送。而现在中国足球在没有了这些业余体校后,基层教孩子踢球的专业人员已经越来越少,一帮就没有踢过球的,何以保证有天赋的好苗子能够冒出来?
当目前中国足球面临人才断档、国家队呈现青黄不接之时,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我们的教练员断档情况较之球员断档更为严重!就以今年中国足协组织的各级青少年国字号队伍选聘为例,至今连一名主教练都未能选出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教练员断档情况。
从去年开始,笔者曾多次在青少年队伍中就教练员的资质情况展开过调查。譬如,去年5月中国足协青少部在香河基地组织2002年龄段选拔队训练营时,专门将这个年龄段的地方队教练全部都叫到香河基地,从5月9日至12日展开了一次为期3天的教练员培训班,请中国足协的技术顾问斯蒂芬给教练员们讲课。这些教练涵盖中超、中甲梯队以及地方足协为下届青运会、下下届全运会而组建的队伍的主教练,都属于“竞技系列、精英系列”中的教练。结果,42名教练员中,没有一人拥有职业级;拥有A级教练员证书仅仅只有4人;B级为10人,C级为20人,另外还有8人是D级。
U13即2003年龄段教练员资质情况
去年底至今年初,中国足协青少部组织全国各个年龄段在南方展开冬训、参加全国青少年锦标赛。这期间,笔者专门对各个年龄段队伍的教练员情况展开了一次调查。最终的结果显示同样不容乐观。同样是2002年龄段即U14锦标赛,只有21支队伍参赛,其中拥有A级教练员证书的为9人,这其中,4名外教全部都是A级教练员证书。这次的统计情况较2015年5月份时的情况是增加了5名A级教练员,可增加的5人中4人是外教。当然,C级与D级教练员的人数大幅度减少,这与队伍数量减少有很大关系。可是,作为职业俱乐部的梯队,依然还由D级教练带队,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U14即2002年龄段教练员资质情况
U15即2001年龄段教练员资质情况
U17即99-00年龄段教练员资质情况
U19即97-98年龄段教练员资质情况
关于各级队伍的教练员资质情况,这里就不再展开专门介绍,看一下笔者所统计的表格,就已经清晰地看出目前中国青少年教练的整体情况。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级教练数量太少,不能不说是一大“硬伤”。千万不要说,职业级教练员相当于大学教授,教小学生何以用大学教授?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职业级教练员”与A级教练员存在着天壤之别。中国足协组织的各级国字号队伍主教练聘请,其中一条就是必须拥有职业级证书。仅这一条,其实就已经让很多优秀带队教练“堵”在了国字号教练的大门之外。
日本札幌队的教练给球员讲解
当我们都在感慨日本青少年足球水平高时,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根本要素,就是青少年教练员的水平。日本职业联盟明确要求,职业俱乐部梯队负责人最低是A级,职业级的不在少数。而各个梯队任主教练的一般都是A级,至少是B级。像这次率札幌U15队到武汉参赛的主教练就是B级证书。
日本札幌15队队的教练
在德国,德国足协的强制性要求是职业俱乐部U19、U17梯队主教练必须至少拥有A级证书。所以,实际情况是:德国36家职业俱乐部的U19梯队中,截止2015年就共29名A级教练员、23名职业级教练员;U17梯队中共36名A级教练员、14名职业级教练员。对照一下中国青少年教练员队伍的现状,我们更清楚为什么我们的理念、训练手段与方式显得落伍了。
不能说中国足协不重视教练员培训工作,但在整个过程中,中国足协存在着的最大工作误区,就是把“通过足球教练员等级培训考试”与“具备执教资质”两个之间划上等号。所以,中国足协技术部每年都会上报一个漂亮的数字,多少人通过了职业级证书、多少人通过了A级、B级、C级等各个级别的考核、下发了多少教练员证书。
可问题就出在这些所谓的“等级证书”上。不管是近邻韩日还是欧美,他们足协对教练员的考核与等级审批制度,并不是以考试是否合格为标准,通过考试仅仅是其第一步,通过考试之后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具备了资质,而是首先需要带队实践,实践课的时间远远超过考试突击的时间。只有实践课的课时达到要求、符合足协的基本要求,而且提供具体的教案,审批且看带队情况之后,才能正式颁发执教证书。
换而言之,国外的教练员等级制度更注重的是实践,而中国则是考试。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因为教育就是一切以考试为标准。国外的教育则是更注重实践。我们不能忘了,足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可在中国,“耍嘴皮子的”远多于“实践的”。
而且,拿到执教证书之后,每年必须“回炉”。“回炉”也是有课时要求的。但在中国足坛,很少听到过“回炉”一说。于是,教练员本身的质量也就可以想象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在批评与指责中国青少年教练员、基层教练员水平低下之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社会现实,即我们现在的基层教练员,究竟有多少时间与多少精力真正用于业务学习与业务研究上?
作为基层的青少年教练,如果其精力为100%的话,一多半的精力恐怕要用于“协调各种关系”之上,俱乐部或地方足协的梯队教练,需要协调俱乐部与足协的上下(包括领导、部门等)关系、左右(父母、学校等)关系之上,当然更少不了应酬;其次是“安全”,确保小球员在自己的队伍中不出事;再次是“管理”,除了训练之外,其他生活、学习上的事务都要操心,可谓事无巨细。这之后,才是“训练”。剩下那一部分,就是“比赛”。
在这100%的精力中,能够有10%到15%的精力真正用于训练与比赛上,已经算是相当高的比率了。而且,基层教练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家庭与孩子。如此社会现实,单纯指责我们的教练员“水平不行”,恐怕也是不公正的。我们何时让我们的教练员能够真正把精力大部分都用于业务研究与钻研上?很遗憾,如果一名教练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钻研业务与学术,反而会被认为“脑子进水”、“不懂处理关系”。这样的人,反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待见”!足球如此,其他行业和领域何尝不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这其实进一步说明了“小足球与大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足球。中国足球水平想要提高,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社会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