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村一中的前身知多少
今天坐落在郭村镇新区的郭村第一中学(简称郭村一中),她是2012年9月由原塘头中学、二姜中学两所学校撤并整合而成的,是在约四万平方的空地上兴建的高标准现代化的新校舍。校园内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及餐厅等四栋楼平行矗立,大楼西侧是标准化的运动场。
目前的郭村一中有十五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八百名,教职员工总数逾百人。它的年轻它的规模在江都全区乡镇中都是在数的!新上任的沈校长是有抱负干实事的年轻后生,近一两年来,学校的品质不断提升,综合质量评估已跻身全区中上行列。不过随着教师队伍的老年化的日益突出,加上择校热致使优质生源频频流失,办学质量要稳中有进跃上新台阶,考验着沈校为首的班子们的领导才能和管理智慧。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教学及办公场所,全新舒适的工作环境,为老师们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
然而,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和过去的不少学生,还是常常回忆昔日的学校生活,怀念自己曾抛洒过青春热血的地方。
五年多过去了,现如今原来的学校已面目全非,门庭早已易新换主。怀旧的校友寻到故地可难觅昔日的印迹,人生的一段记忆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
本人作为一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想借此做一番追忆和评说!
上图是塘头中学1989届三(3)班毕业合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塘头中学还没有教学楼,教学条件极其简陋。照片的背景依稀可见当时的平房教室。记得八十年代校园里仅有三排平房教室,校园西北角是厨房餐厅,校园东北角砌的平房为教师宿舍。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兴建了教学楼,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当时我已离开塘中,缺少照片佐证。
两所学校的共性不少
塘头中学和二姜中学是规模相当的乡镇初级中学,撤并前都是九个教学班。记得2001年起有两届生源爆满,曾出现过十五个教学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赶上国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的机遇,两所学校的校舍都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原来低矮破旧的平房被拆除了,崭新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面积也扩大了。不久又有了微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学校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
历史不会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的二十余年里,校内有一部分三四十岁的青年教师成了教育教学的生力军。他们或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或是有志农村教育的知识青年,或是从当地小学抽调的青年骨干,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践中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他们爱岗敬业务实奉献。正是他们的加盟增添了学校的活力动力,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相当一部分寒门子弟因此受益,通过读书改变了人生命运。
有的学生如愿升学深造,如今成为博士、教授、高工者不乏其人。有的虽没有实现升学梦,恰逢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他们靠自己的奋斗打拼,艰难创业并发展壮大,不少人已成为今天行业的中坚骨干或领军人物。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成功人士不忘母校的教育培养,有的捐资助学,有的重游母校,有的拜访老师······
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培养的日益重视,随着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随着国家尊师重教政策的不断落实,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尽管面临优质生源的流失,在校领导与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两校的办学质量稳中有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实现了升学梦想,家长的美誉度不断刷新。
如果时光穿越返回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两所学校都曾是完全中学,不过那时的初中、高中皆为二年制。再上溯到六十年代建校之初,两校都以“农中”起家,据我理解所谓“农中”,就是顺应当时的形势,学生一边学种地,一边学文化。
两所学校的对比
作为任教过塘头与二姜两所学校的一名教师,站在公正立场上,评说其差异。
塘头中学的校园环境优于二姜中学,九十年代兴建教学楼之后仍然如此。这也是中考考场曾设在塘头,而从没设在二姜的原因吧;进入新世纪,虽然两校都面临部分学生因择校流失的现状,但二姜的学生数不曾少于塘头;就教职工总数而言,二姜却没塘头多;不得不承认二姜教师的工作负荷相对重一些;就家长的教育理念看,总体上塘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度及对老师的尊重感均胜于二姜;就学校综合质量评估来看,塘头不曾落后于二姜。
上图是二姜中学1994届三(2)班合影
照片的背景是二姜中学的办公楼,自从该楼砌成后,楼上便是校领导的办公场所。它位于校园的东侧,隔操场与教学大楼相望。
照片的背景就是九十年代兴建的二姜中学教学楼,相比塘头中学的教学楼还是少了气魄!主要受场地面积的局限。南北走向的透视墙把教学区与运动场隔开,当时的厨房餐厅迁移至校园东南角。如果要问九十年代前的校园景观,则与前面所说塘中的情况相类似。
两地两校渊源深厚
两所学校合并后师生都能很快融为一体,产生“1+1大于2”的效应。这除了因地理位置相近,也不得不说其中的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
二姜的集市贸易繁华远近闻名,地处塘头的乡亲常常越过老通扬运河到二姜赶集做买卖。二姜人欲去县城办事,大都乘车从周楼经过,横穿塘头境内。现在有塘头人开车去泰州,为避泰州收费站,或选择经二姜这条线路。至于两地通婚联姻从古至今绵延不断,虽有老运河隔开,其实血脉相通亲如一家。
按上级乡镇区划调整,2000年二姜与塘头两乡镇合并,2005年又与原郭村镇合并,组建了包含原三个乡镇的大“郭村镇”!
这里不得提到曾担任塘头中学、二姜中学负责人张助理林松先生。他于1989年担任塘头中学校长,带领一班人使塘头中学的中考升学率空前提高,声名遐迩。于1997年调到二姜任教育助理,以后又担任过短期的二姜中学校长,撤乡并镇后继续担任“大镇”的教育助理,二姜塘头两校合并后,兼任郭村一中校长,直至2016年卸任。张助理将毕生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不仅在塘头、二姜两地,在江都范围内都称得上教育界的名流!在郭村新镇区创建了如今的郭村一中,他功不可没将名垂青史。
还有两个跨越两地两校的风云人物!吴校长兴泉先生,1994年升任二姜中学校长,四年后被调往塘头,一年后任塘头中学校长直至两校撤并。朱校长爱军先生,曾是塘头中学1987届的优秀毕业生,1990年师范毕业后分配至二姜中学任教,2005年起任二姜中学校长直至两校撤并。郭村一中创建之初,吴任支部书记,朱是负责日常事务的副校长。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在两校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他们加强了两校间的紧密联系。
有关两校的人文情结还有不少,恕不一一列举。
上图 2017年正月初五与二姜中学1991届三(2)班学生合影
上图 2017年清明节前与塘头中学1990届部分师生合影
1990届塘头中学毕业生中,大部分在初二时我教过物理或是班主任,他们是我在塘头的最后一批学生。1991届二姜中学毕业生,我担任物理课,他们是我在二姜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借助网络与部分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与两所学校
1978年至1980年在塘头中学读高中;1984年9月从邠州小学调至塘头中学任教,先后教初二数学、初二三物理兼班主任。五年里先后经历了包校长和武校长,见证了塘头中学教学质量的初步改观;1989年9月调至二姜中学,先教初二三物理,1991年9月起一直教初中数学,并多年任教毕业班。
在二姜中学的二十三年里先后经历了庞校长、吴校长、张校长、石校长和朱校长。至今从教逾三十载,其中大都是在二姜,这个被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为之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我无怨无悔。当初那个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头发花白年近花甲的准老年!
2012年9月,随着两校的撤并来到郭村一中。2017年9月,因故告别了数学教学,目前任教初一的《道德与法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