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却让孙子接了班,合乎逻辑吗?
仅仅在《史记》的次元里看史记,就需要摒弃掉很多《史记》记录之外的信息,它们可能是一些传说,有一些很可能还是司马迁本人搞错了的事实。这里试图对《史记》所做的拆解仅仅局限在史记文本里。尊重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记下的一切就是最基本的事实,这是他构建的一个历史次元,有系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史记》的有趣还在于,你完全可以把他当成像《银河帝国编年史》一样来读。
002
传说中黄帝的正妻嫘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女人,《史记》中没有细说,这个女人在《史记》里成为一个一带而过的名字。这已经很幸运了,能在这本惜字如金的书里留下一个名字,已经很不容易了。司马迁这么记录肯定有他的用意。
司马迁没有记录这个女人更多的事迹,就像《史记》中也没说黄帝的那么多神神叨叨的事迹,那会让这个历史次元显得很不客观。这个女人一定做过不少事,在这个故事体系里,那些事情都不重要,可以忽略不计。只有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叫嫘祖的女人给黄帝生了两个儿子。而且,她的身份是“正妃”,这个身份应该从没被撼动过。
你会天真地理解嫘祖这个位置从未被其他人挑战过吗?
嫘祖只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但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文言的语义脱离了当初的环境,有时会产生一些歧义,无法确定它准确的意思。对于这句话,有人理解为有十四个儿子得到了封地。也有人说,这些人有了自己的姓氏,自立门户,分散到各地开枝散叶。也有人说,在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中,司马迁能考证到的有十四个。
这让后来不同姓氏的人都能寻根溯源,只要愿意都可以回到黄帝这一个血脉源头。这在后来历史记录里有着特殊的作用。只要能够回归到这种血脉源头,无论什么人都会拥有获得一些特殊身份的合法性。比如,可以做皇帝。
这重要也不重要。因为在《史记》次元记录的故事里,黄帝死后,接班的是孙子,整整跳过了一代人。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这种隔代的继承关系给未来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黄帝通过武力的征伐稳定了天下,他的儿孙们继承他打下了的天下,这是合理的。如果是其他人继承,那就很让人费解。但是,就在这种合理的继承逻辑里,还是发生了一些意外情况,也就让黄帝之后的权力继承出现了一些让人费解的地方。之后的大致的承继关系是这样的:
颛顼,黄帝的孙子,他爹是黄帝和嫘祖所生的二儿子。黄帝死后,他接了班。
帝喾,黄帝的曾孙子。他爷爷是黄帝和嫘祖所生的大儿子。颛顼死后,位子由他接了。也就是说,帝喾是继承了他堂叔颛顼的权力。
权力传递的关系有点乱吗?至少在后来历代的权力承继关系里,是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但是,作为黄帝的子孙,他们都有权力获得天下的统治权。不是这样吗?
那颛顼和帝喾的上位事实怎样呢?是让的呢?还是抢的呢?谁知道呢?
司马迁又没说。黄帝家应该不会那么不和睦。而且你死我活的宫斗好像是后来才有的事。但是,一个多妻的、连儿子都有二十五个的大家族,太和睦应该也说不过去。我们都倾向于认为,这段历史处理得很好,所以司马迁记录得也很简单,少了那么一点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就是黄帝的家事。还好,《史记》里的说法,颛顼和帝喾这两个孙子都干得不错。但记录他们更像是不得不交代一下,为的是过渡。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史记》里还算详细地记录这些人物之间的承继关系,也是为了后来权力的继承方式的多元性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样本。
所以,《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可以这么理解:就像阿西莫夫的定下机器人三原则一样,司马迁设定的《史记》次元的基本原则,它指导着接下来故事的发展脉络,也会让历史一次一次地陷入两难的境地。这也是司马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记录者——或者说是伟大的创作者——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