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发子弹能打多久?这个王牌团的战斗统计,可以给出答案

之前我们在介绍晋绥军独立第7旅南口作战的文章中曾提到,该部在约10天的战斗中打掉了53万发子弹,其中冲锋枪弹超过10万发。

有些朋友觉得这个弹药消耗量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一个旅4000多人,平均每人每天也就打10发子弹而已。

大家可能觉得一个人一天打10发子弹那确实不多,可在抗战中这个标准已经不算低了。

我们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标准呢?因为它只是从数据方面展示一个量级,而不是说战斗中真的就是这么来打的。

比如一个旅的总兵力是4000多人,但是战斗兵不会有这么多,配备的枪支数量更要少于战斗兵的人数,所以具体到每个战斗兵身上,实际能打掉的子弹是会更多的。

而且,战斗周期一共是10天,不代表这10天内都是激烈的战斗。同样,也不是说整个旅的部队在这10天内都是全部参战的。

打个比方说,战斗第一天只发生了连级的前哨战,消耗了8000发子弹。

对于连级战斗来说,这个耗弹量很大,战斗也很激烈。但你能说,这个旅在战斗第一天,每人只打了两发子弹,弹药根本不够吗?战斗很稀松吗?

显然不能,因为别的部队根本就没参战啊!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一个作战的常识:战斗是有规模大小的,有连以下战斗,营连级战斗,旅团级战斗,还有更大规模的战斗(战斗之上还有战役)。

在阵地战中,一个旅部署上去了,照惯例会至少留一个团为预备队,直接参战的两个团也会各自留一个营为预备队,战斗营也会至少留一个连为预备队。

如此,整个旅所有战斗兵全部、同时投入战斗的情况其实只发生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而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于整个战斗周期内。

现在的不少读者其实或多或少地都被抗日神剧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以为战斗就是枪炮火力全开,动不动就是冲锋和反冲锋,其实在真实的战场上,战斗的形式复杂多样,日军只是小部队试探性攻击,你这边就全旅开火?仗哪里是这么打的!

所以具体到真实的战斗中,一线战斗兵在战斗中实际打的子弹要远超所谓的一人一天10发,可能是四五十发,甚至更多。

大家不能以现代军队突击步枪的耗弹量,甚至是在打游戏中的耗弹量去比照抗战时期的情况。

而且我们就是退一万步说,你即便在游戏中拿一把98K才能打多少发子弹?想想抗战中,战士们手中拿的是什么枪?

谈到这里,我们还得再讲一讲抗战中的子弹消耗。

全面抗战爆发时,我国的兵工厂可以制造一定数量的子弹,以1936年国府兵工署的子弹产量来说,一共造出了将近1.3亿发。

此外还可以进口子弹,如1937年7月到1938年12月,国府进口了5亿多发子弹。

这些战时进口子弹加上此前进口、自造储备的子弹基本保证了全面抗战初期国军的弹药消耗。据统计,在1937年7月到1938年12月这个周期内,国军消耗的步机枪弹为7.2亿发,平均每月消耗4000万发。

其实单单以轻武器的耗弹量来说,这一数据并不算低。在不少战斗中,单纯计算中国军队轻武器的耗弹量,甚至还要超过日军。

但我们也知道当时的中国军队在分配武器资源时是极不平衡的,总体上来说,中央军精锐得到的资源最多,其次是地方实力派,再次是弱势的地方军,最差的则是八路军/新四军。

以10多万发子弹这一量级而计的话,在南口的中央军精锐第4师,一天时间内就要打掉这些弹药;坚守四行仓库的88师一营之兵,在战斗4天后被租界军队诱骗缴械时,所余子弹亦有12万发;

晋绥军有太原兵工厂为支撑,独立第7旅(辖3个团)在南口作战期间,平均每个团也能打出10多万发子弹;而川军北上的22集团军武器窳劣,在滕县保卫战中尽管有李宗仁拨付了一批弹药,但也只打出了10多万发子弹;弹药最窘迫的八路军129师,全师的弹药一共才10万余发。

所以同样是10多万发弹药,可能是中央军精锐一个营的备弹,但也可能是杂系军队或八路军一个师的备弹。

没有弹药是打不了仗的,因此全面抗战初期,我军一直在寻求可靠的弹药补充。

但是国府拨付我们的那一部分弹药、我军缴获的一部分弹药,再加上民间收集的那一部分弹药加起来,我军的弹药量也不容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作战就必须要精打细算,没有弹药的话,即便战机出现,那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了。

以10万发子弹这一量级为标准,这些弹药够抗战中的八路军打多久呢?我们从一个王牌团的战斗记录中来了解一下。

全面抗战爆发后,以红二方面军为主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其中以原红二方面军红6师和陕北红军28军合编为第716团,全团总兵力2000余人。

全面抗战初期著名的雁门关大捷即是716团所打的,后来该团2营分出,由宋时轮所率独立作战,即为著名的宋时轮支队。而团主力恢复建制后,又参加了1938年初的晋西北七城之战和滑石片之战等较大规模的战斗。

1938年底,120师主力以“亚洲部”的代号挺进冀中,716团代号为“亚洲部第六团”,故简称“亚六”团。

该团进入冀中时兵力不及2000人,又抽出了3个连和部分干部,最初的实力只有1000余人。

在冀中区的大半年时间中,716团作为唯一一个整建制红军团,一共参加了16次战斗,战斗中共计消耗步马弹60172发,驳壳枪弹597发,重机枪弹6463发,轻机枪弹29399发,冲锋枪弹20发,掷弹筒弹46发,迫击炮弹263发,手榴弹1407枚,合计消耗子弹96651发。

从这个弹药消耗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716团有一定的重火力,该团的掷弹筒弹消耗虽然只有46发,但迫击炮弹消耗则有263发,平均每次战斗中都能打10多发迫击炮弹;相对于日军的重火力而言,这一数据自然不值一提,但在我军中这可是不小的消耗了;

第二:716团轻重机枪子弹消耗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尤其轻机枪耗弹量达到了步枪弹消耗的一半左右,这说明当时716团中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轻机枪,实战中轻机枪的使用频繁,我军步兵能普遍得到机枪火力支援;

第三:冲锋枪弹、手枪弹、手榴弹消耗不算大,说明战斗主要以火力战为主,白刃战的比例较低(下文会有解释)。

由于716团是主力团,因此其在冀中参加的这16次战斗大多是规模相对大些的,比如在120师初来冀中的四战四捷中,716团即主打了三场,它们分别是曹家庄战斗、大曹庄战斗和黑马张庄战斗。

曹家庄战斗,是716团来冀中与日军打的第一仗,日军一开始以为我们只是游击队,我也以单发射击挑引敌人。结果当日军抵近时,我守军轻重火力突然开火,当即就将其打倒一片。

日军吃亏后一面原地防守,一面呼叫援兵,716团则调动部队与其对攻,直追到了河间城内,一仗毙伤日军即达150余人。

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到来引起了当地日军的注意,为了报复我军其又出动更多部队出城围攻,结果在大曹庄一战,日军强攻我军阵地,还是无法得手,释放毒气也无成效,最终在我反击下又被打回了河间城,此战其死伤达300余人,光是辎重大车就被我们缴获了80多辆。

大曹庄之战后,716团又在黑马张庄伏击日军,集中了多挺轻机枪于阵前,第一波火力即杀伤日军30余人,随后日军退守坟地,又遭到我迫击炮火力轰击。到战斗结束时再歼日军100余人,缴获3挺机枪、60多支步枪、7000多发子弹。

再之后,716团还参加了著名的齐会战斗,日军附属山炮猛攻该团3营据守的主阵地,但就是打不下来,最终在我各部的围攻之下,吉田大队大部伤亡,使得齐会战斗成为平原歼灭战的典范。

纵观120师在冀中的多次战斗,我们会发现该部使用火力歼敌的特点非常突出,往往都是将日军放到50米以内的距离,然后突然开火。交战展开后,双方即展开对攻,但日军并不像电视剧和段子中说的那样,玩命地搞刺刀冲锋,而是多依赖火力和毒气辅助作战。

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战斗总结中即称:敌人步兵的攻击精神是不旺盛的,我们在平原地与敌人进行过百余次战斗,敌人步兵用冲锋肉搏来夺取我们火力点的例子从从未见过。

如2月4日,敌宫崎联队步兵1000余人向大曹村(庄)进攻,我某(716)团的守备部队不过二三百人,敌人几次进攻,四五百步兵进到二三百米处,不敢进行冲锋,而停止前进。到黄昏后,我军以200人反突击,敌人即溃退。

由此可见在有一定火力的精锐八路面前,日军的战斗能力也并没有特别强,但是它毕竟具有比我们更强的火力,还在战斗中普遍使用毒气,我军精锐在与其战斗中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以716团来说,在冀中作战的大半年时间中干部战士的牺牲达291人,负伤达626人,伤亡合计达917人。如果不是该团在冀中不断补充兵员的话,最初建制的一大半都损失掉了。

要知道,这可是八路军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了,既有足够多的老红军成分,武器的弹药也有一定保障,但在对日作战中依旧伤亡很大。

而在1939年后,由于国府不再发放我们一粒子弹,而日军对我军的扫荡也日趋残酷,我军的弹药量更加窘迫。

比如716团在冀中作战中尚能以火力据守,并与日军展开对攻,但在艰难的抗战中期则不再有此种物质基础。这也是抗战中期,八路军较大规模的单次战斗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抗战到底是怎么打的,很多时候是要看物质基础的,有什么武器,有多少子弹就打什么样的仗,只要坚持打下去,最终的胜利就一定是我们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