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思系列其二《为教以德 为教以才》
编者按: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书籍贯通了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人的双脚还不够坚实时,眼光便能深邃至整个世界。这些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描绘的历史,奔涌的情愫为我们在信息化洪流裹挟下的灵魂提供了一丝以思想对抗“存在的荒芜”的可能。阅读能让我们在直面作者的同时,也直面自己的心灵与精神。聆听、对话与倾诉似乎是阅读时最好的状态,也是让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在时空隧道里的一次次游走与放纵!下边是本工作室的成员们心灵游走与放纵,呈现于此,以飨大伙。
为教以德 为教以才
——读《论语》有感
分宜中学 简少华
作为孔子学会的会员,我对孔子的思想是膜拜有加;作为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深感圣人教诲的博大精深。多年来,我反复诵读《论语》、《孔子家语》等书籍,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学习他的德和才。
孔子主张德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我认为不仅为政要以德,为教更要以德。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品行、人格、修养等方面去修炼自己,去感化学生。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仁爱”思想,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格局,使广大的老百姓得到了受教育的资格。在“有教无类”这种“仁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广收门徒,教出了弟子三千。
教师对待学生就应该有孔子这般“仁爱”,这种师爱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尽管学生仁德情况不同,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爱的教育下长大成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都应该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我们都要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的人。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夸奖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以平等的心灵善待学生,用爱的情怀关注学生,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任何高明理论的说教都有效。把这种情怀融入平实的生活,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的成功,用坦诚的相待诠释幸福的内涵。毕业多年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还时常前来倾吐人生的困惑和思考,时常打电话来商讨孩子的前途……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教育态度——“诲人不倦”
《论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孔子对弟子的教学态度。“子曰: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一件言行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为了教好学生,倾心于每个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作为教师就是要学习孔子“诲人不倦”的敬业乐教精神。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教育过程——“为人师表”
孔子从来主张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许空愿。他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自己一直做到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崇德”,他自己首先努力加强道德修养。要求弟子们努力学习,他自己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为了掌握真知灼见,他发愤学习,为学生做出勤学、勤思、多闻的示范。为了学习和锻炼自己,他提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钻研知识达到了“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这些都是学生的表率。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让自己在道德人格和学识等诸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装满“一桶水”。对教师来说,德行难修,才学同样难修。孔子的才学正是他成为教育圣人的又一法宝。
做一位博学的教师
孔子向来以博学著称,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颜回谓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谓之如日月“无得而逾焉”。
然而孔子认为自己被誉为“圣人”那是万万不敢当的,说自己无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在学问上修炼自己,否则在教学中知识面“捉襟见肘”是无法胜任教师这个岗位的,更别谈做一名优秀教师了。
做一位好学的教师
孔子的博学多才并非真的“固天纵之将圣”或“生而知之者”,而是来源于他的好学。《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还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强烈的求知求识、寻道寻理,支撑着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
中国语文教育界一代大师于漪老师在她的《一辈子学做教师》中写道:“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老师!”不错,学无止境,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善学的教师。现代社会,知识丰富而繁杂,知识更新速度快得惊人,我们作为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必须勤奋好学,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做一位好学的教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要求。
做一位善学的教师
孔子向来善学,他认为,要向周围的每个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还善于发问质疑,劝告自己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学无常师,择善而从;孔子也是我们教师应该看齐的善学的表率。
王国维关于“人生三境界学说”指出,没有“吃得苦中苦”的毅力,又怎么会有“人上人”的高度呢?对我们老师来说,最苦的不是每天大量的教学工作,而是守得一份寂寞,一份独上高楼的寂寞,一分求学的寂寞。我们要坚持推开一切的热闹与诱惑,拖着疲惫的身子独自走向书房,去吸取知识的养分。
孔子认为学问不可浮光掠影、三心二意,而要“有恒”。我们教师一定要具有研究意识,必须科研教学相结合。要清楚教学观念的最新动态,明了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要明确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以其超前的思想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要研究教材,即课前充分熟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要研究学生,依据所教对象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进行情感、兴趣、态度、自学能力等的不同培养方法。在教学的研究中,使自己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高尚的师德就是德才兼备,是敬业,是精业。让我们抛开冬日的慵懒,满怀春日的激情,怀着“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把更多的爱和知识撒向学生的心田,做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那样,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诚邀本县中学语文教学届的青年才俊入伙,共享语文教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