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是这样炼成的:每天凌晨4点起来背书,不背,就被父亲捆起来打

哪儿有好中医  浙江篇

在罗埠镇山下龚村,有一家传承百余年的民间诊所,名为山下龚中医外科诊所。诊所虽小,却卧虎藏龙,自创始人唐郁文开办以来,已传承三代,收集四五百个偏方,惠泽百姓无数。
  而今,作为该诊所的“第三代传人”——龚春华,不仅继承了父亲龚金牛与爷爷唐郁文的医术,还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西医的优点,并尝试与藏医技术相融合,自编了《山下龚祖传中医外科疗法病例集》,尤以治愈湿疹、溃疡等见长,其精湛的医术吸引了无数的病患前来就诊。日前,记者来到龚春华的诊所,与他聊起这“医者之路”的故事。
  我爷爷是这家诊所的创始人
  龚春华的爷爷名为唐郁文,生于1885年的兰溪城内桃花坞,但他并不是父亲龚金牛的生父,他与龚金牛属亲戚关系,在龚金牛年幼时,便喜爱龚金牛的聪明伶俐,此后,唐郁文与龚金牛共同生活了近38年,并把一生医术所学悉数传授给了他。因此,虽无血缘之实,但龚春华一直尊称唐郁文为“师爷”、“爷爷”,三代人亲如一家。
  龚春华介绍,唐郁文年轻时,并不是学医出生,而是靠到汤溪及其山区一代兑银谋生。因为诚信经营,老百姓都很相信他,称他为“银客侬”,后来,唐郁文就在当时的汤溪县山下龚村定居。
  兑银是一种又辛苦又不安全的行当。为了生活,唐郁文常年累月要跋山涉水,有时还要遭遇劫匪袭击。在亲戚的劝说下,唐郁文于是决定转行习医。此后,他开始起早落夜刻苦攻读药理药性之书籍,同时求教中医内、外科医师,逐步走上了中医外科这条道理。龚春华说,因为唐郁文之前一直奔走在汤溪一带,而当时的汤溪民间有不少的名医,因此,唐郁文的医术得以进步得非常之快。
  唐郁文的医术成熟之后,遂开办了中医外科诊所,主要医治农村常见的疖、疽、疮、疔毒等病症。在唐郁文的诊所,外用药都是向药房进购药材,自己配置,有的研成末、有的搓成药蕊、有的做成筷子粗的锭、有的调成糊状,封闭在颜色不同的玻璃瓶内,标上药名,外贴的膏药也是自己上山采药自己煎熬,以保证药的质量。当时,父亲龚金龙就跟在唐郁文后面,负责磨药粉、做膏药。

  据龚金龙回忆,唐郁文开诊所时期,正逢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汤溪一带因受日本侵略者撒布细菌的毒害,许多人手脚溃烂,疮口深可见骨。遇见这样的病人,唐郁文不怕臭、不怕脏,都给予治疗,且疗效显著。因此,唐郁文的名气也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都颇有影响,每天来求医问诊的人最多时,一天可达180余人,最少时,也有160余人。唐郁文的医德非常高,对前来求诊的病人很是热情,还常赠医施药,救济乡亲。这也为年轻的龚金龙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19岁时,龚金龙成为国民党部队的一名医生,直到1945年后,作为编余人员回乡,此后,他一直跟着唐郁文悉心研究医术。“师傅十分好学,经常去汤溪、金兰一带找寻偏方、秘方,当时,兰溪的医学堂就是师傅经常拜会的地方。”龚金龙说,唐郁文带回秘方后,都会用心将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再进行反复推敲、改进,争取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唐郁文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龚金龙,在师傅的调教下,龚金龙的医术也日渐增进。
  1975年,91岁的唐郁文辞世,此后,山下龚中医外科诊所正式被龚金龙接管。传承着师傅的教诲,龚金龙继续在这民间诊所造福乡邻。
  儿时,我并不喜学医,是父亲逼着我走上了这条道路
  龚金龙38岁时才结婚,育有子女四人,两儿两女,这四人中,除大哥没有从事医学行业之外,其余子女都做着与医学有关的工作。旧时思想封建,家族事业有传儿不传女的传统观念,长子不学,龚金龙就把继承衣钵的心愿全落在了老四龚春华一个人身上,从小对他严加管教,要求其背诵医学著作,但龚春华坦言:“其实那时候根本就不想学医。”
  龚春华说,自己不喜学医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觉得学医枯燥,二是父亲为了管束他,不让他的心野起来,从小就让他背诵一大堆中医药理的书,“光《药性赋》就有40多本,还有2本《汤头歌诀》,上中下三册《医药宗鉴》,每天早上4、5点钟就要被父亲拉起来背书,如果不背,就会被父亲整个人捆起来打”。那时,在父亲的棍棒教育下,在儿时的龚春华眼中,学医就代表束缚,跟坐牢没什么区别。而他长大后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见识见识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
  可惜,执拗的父亲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高中毕业后,龚春华被“逼”着报读了上海中医学院,系统地接受西医医学知识的培训。之后,又在金华县第二人民医院、金华中心医院、金华中医医院进修。“当时,大医院的科室分得没有现在这么细,医院的医生都得面面俱到,各个科室都能看,每个医生都是全科医生”。
  到1987年,龚春华正式取得行医资格。但他并没有留在大医院工作,而是选择回到了老家,在父亲的诊所“打杂”。“父亲结婚晚,老来得子,等我长大了,他的身体也大不如前,我必须回去照顾他,帮他的忙”,本着一颗孝心,龚春华准备走父亲早就为他安排好的求医问道之路,但当时他,依旧对医生这个职业打从心眼里的不喜欢。(关注公众号 通玄医道 看更多文章)
  “以前父亲的诊所在村中心,我从16岁就在诊所帮忙,父亲在前面给乡亲看病、开方子,我就站在他身后记方子,写好后给他审核,再去抓药,如果稍有不慎,写错或者泄露,少不了又得挨一顿臭骂。”龚春华说,开诊所是没时间,没节假日,也没规律的行业。特别到了夏季,它是皮肤病高发季节,天气热时,诊所都是早上5点就开门接诊了,遇上半夜有人上门求诊,父亲总是随叫随到。有时累了一天顾不上吃饭,好不容易吃上了,有人来又得丢了碗筷去看病,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不容你有半点马虎。
  因为这些种种,年轻的龚春华虽然在父亲的诊所里帮忙,却总有种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感,对医生的使命感并不高。
  我后来真正喜欢学医,一是因为父亲年事已高,二是源于一次治病的转折
  1998年,龚春华终于出师,被允许独立问诊。此前,他已经跟在父亲身后当了11年的“小跟班”,父亲对他出师的标准很严格:要求他一把脉就能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才行。

  而这11年辛酸的“跟班”生活,也成为日后奠定他精湛医术的基础。“父亲做事严谨,跟他学习时,父亲在前面看病,我就在后边拿着笔记本边学边记录,每天结束之后,我还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写出治疗方案。每晚入睡前,父亲都会检查我的'功课’,还要求我时常翻看、复习,比较相似的病例。”这样的笔记,龚春华每年要记录20多本,这个习惯,也一直保存到现在,如今,他手写的病例记录已达到了上百本。
  出师后,龚金牛也并没有对龚春华放松要求,本着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每次龚春华问诊,他都要在坐在龚春华对面监督,等龚春华开出药方给他过目,“如果开得好,他就不说话,如果开得不好,我又会挨骂”。
  不过,此时的龚春华却不再对医生这行感到反感,而是在日常的问诊过程中,渐渐地萌发了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是由于父亲年事已高,病人也多了起来,觉得自己应该接诊所的衣钵了,另一方面是随着自己年龄渐长,心定了,观点也改变了。不过,对医生改观最主要的原因,还源于一次治病的经验。”一日,诊所迎来一位远道而来的患者。(关注公众号 通玄医道 看更多文章)该患者自身也是名医,而且是专家中的院士。但他却被湿疹困扰,久治不愈,整只脚都骚痒难当,根本无法入睡。在外听说龚春华的名字之后,就从杭州风尘仆仆赶来。来到山下龚村时,见到这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诊所,这名患者不免有些诧异和怀疑,“这么个小地方,能把我的病医好吗?”后来想着既然到了,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跟龚春华述说了病情,也没抱多大的治疗希望,没想到,几次看下来,困扰多年的湿疹竟然就这样痊愈了!“治好他后,我的信心大增,也让我第一次品尝到了医学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次的治疗经验,也成为我人生的转折,让我下定了学医的决心”。
  此后,原本觉得学医乏陈无味的龚春华突然转了性,像块缺了水的海绵一样四处汲取着知识,并在祖父辈的基础上,尝试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进行结合、改良和创新,并开始对各类皮肤病疑难杂症进行攻坚克难。在湿疹、体藓、疱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症的治疗上都有更高的造诣,他的名声也在口口相传中越渐响亮起来。
  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发扬中医,在我们这里开办个特色皮肤病门诊部
  如今,从医20余年,龚春华对医学的热忱依旧有增无减,父亲85岁从诊所退下来后,身为山下龚中医外科诊所第三代传人的他接棒“上岗”,继续奔跑在百年的行医之路上。他还远赴西藏,创新引进藏医、藏药,惠民无数,并整理了祖父辈积攒下来的500多个经过临床实践的偏方与秘方,自编了《山下龚祖传中医外科疗法病例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作准备。
  龚春华说,引进藏药的缘由还得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几十年前,他的诊所曾接诊过几名湿疹患者,这些患者病情严重,连他都束手无策,苦思冥想几天后,一日,他突然在一本《家庭医药》杂志中看到藏药的介绍,感叹与藏药的神奇,联络上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后,龚春华不远万里赶到了西藏,与当地的藏族医学文化进行交流、切磋,并首次将藏药引进回金华,与中西医相结合。服用了藏药后,几名湿疹病人果然如愿痊愈。
  这些年,融合各家所长,龚春华的医术早已让父亲刮目相看。他的医德医风也受父亲的影响,颇有“大家”风范。
  龚春华说,以前父亲坐诊,遇到穷苦人家,担心自己看不起病,父亲都会安慰他们,“不要着急,回去钱就有了,没事的”。其实在抓药时,父亲早已把他们交来的诊费放在了药包里,让他们又带回去。而且父亲坐诊,从不明码标价,要给多少诊费,都是患者看着给,你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
  龚春华接管诊所后,依旧谨遵父亲的教诲,他的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他还沿袭了诊所一百多年的老规矩,只要是山下龚村的村民,如果不小心破皮受伤,到他的诊所包扎都是免费的。(关注公众号 通玄医道 看更多文章)
  平日里,诊所经常遇到溃疡患者,有些皮肤已经溃烂长蛆,从门口进来,虫子掉了一地,龚春华忍着胃里的翻涌,细心为患者处理伤口;冬日夜里两点半,一名胆结石患者赶到诊所,痛得撕心裂肺,龚春华赶忙起身,在寒冷的诊室守着他治疗了3个多小时,没有一句怨言;农村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从没有洗脚的习惯,有时来看病,一脱袜子臭不可闻,龚春华条件反射地把头扭了一下,老人就怪他嫌弃自己脏;接诊到下午2点多还没吃饭,龚春华饿得不行,想先拿点吃的填填肚子,患者破口大骂“我这么痛你还吃饭”!……
  这些年,当医生的苦,龚春华吃过,当医生的委屈,他也尝过,但他却再也没想过放弃。他说,温馨、爱心、温暖人心是他的做人目标。他已打算将这份家族事业一直干下去。
  2013年1月,龚春华创办了“婺城区龚春华中医诊所”,让山下龚中医外科诊所以全新的面貌传承下来。未来,他希望自己能继续发扬中医文化,将诊所发展壮大,建立特色皮肤疾病门诊部,让这门百年传承的事业造福更多的患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