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本或者平装本。
小时候父亲带着我去买书,回来的路上坐在自行车后架上的我总要拿着一两本抱着。其实我也看不懂,重在参与。
那时候的书不知道是不是也分精装本和平装本。好像并不是特别容易散。现在回家偶尔翻,也不是很容易坏。
不过好像自从我上高中开始,胶装本的书就很容易坏了。家里有一种锥子,原来是奶奶用来纳鞋底的,后来就用来装订要散架的书了。
上大学那阵子没钱,买书都是买平装本的,虽然那已经是新世纪开头好几年了,好像装订技术上也没有什么进步,反而好像还退步了不少,那时候买的书,如今保留下来的,都经过了一遍纳鞋底的考验。不然就碎的一页页的,根本没办法看。
期间我还想过一个办法,就是在要掉页的几页用胶带粘,这办法烂透了,好几本书粘到后来根本就没法看。七扭八歪。而且因为粘了胶带,没办法在上面写东西,各种便签贴的花里胡哨,后来整理的时候,很费了一番工夫。
贫穷啊,它确实能让一些事情捉襟见肘。而读书这东西,似乎也不改变什么,读了就是读了,在世俗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比上,它可能是最低效的。如果没有兴趣,硬着头皮读,那肯定是特别痛苦的,不信你看看那些高考完了撕书的孩子,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一辈子也不会再拿起一本书来认真读了。
当然了,计划计划,还是可以的。就像所有完美的计划那样,第一步就胎死腹中。
反过来说,读了也没必要有什么优越感,谁在乎你读没读过什么,谁管你肚子里是书还是粑粑。你自己觉得开心了那就是开心了,也许只有极少数人会因为读书的册数多而被人又是钦佩又是夸赞的,多数情况是,你说你读书多,别人还觉得你是初级吹牛逼的水平,心生鄙视呢。
为什么“但闻来学,不闻往教”呢?人家要不要学,那得看行动啊,万一就是叨叨两句客气一下呢?上赶着跑去,碰一鼻子灰就难看了。
这两天整理书本,又发现了几本需要自己装订的书,愤愤的想,如果有钱了,要买书,就买精装本的,纳鞋底的技术没操练好,自己订的书册,实在是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