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偷听”了沈阳新大东路的昼夜晨昏
晨 · 昏 · 昼 · 夜
街道,已经习以为常的城市空间,却是既保证城市出行的基础网络;又是最为重要的容纳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
在沈阳大东路街道的改造项目中,设计团队从“使用者”的根本诉求着手,重塑了公共空间、人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期带来更高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在全新的大东路街区,昼夜晨昏,生活场景变换,我们“偷听”了沈阳人平常的一日四时,他们的对话中也充满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昼
“你们游客也去外城逛逛啊。”
# 礼仪古道,迎新客
刘大爷打祖辈起就住在临抚近门的内城,逢游客问起抚近门外大东路,如数家珍。“咱们世代内城人,原先咱都不往东瞅,现在这片儿新造的街区,气派时髦,你们别光顾着逛皇城了,也去那儿逛逛啊。”
如大爷所说,被称为礼仪之路的大东路是沈阳城市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条街道,也是一条从未停止过的时间线索。设计团队将街景根据年代沿革与文化特征分成三个不同的街景风貌段落,打造渗透市井生活的记忆地标,融合本土肌理的历史展厅。现在游客一入大东路,所见的开放空间一如大东路街区的会客厅,由标识广场、互动广场、树林草坪、三陵衙门组成口袋公园组团。广场上由穿孔铜镜和古文字组成的历史镜像镜诉说着大东路的历史,建筑元素亦采用镶红旗文化符号,将文化记忆融入建筑建设,意向性地传承并活化本地的历史文化。
昏
“宝,下去 '跳房子’呀?
别玩太晚,早点回来。”
# 邻里之制,健康社区
下午三点,小王上三年级的儿子一到家,就甩下书包,带上皮球出门,小王的“早点回来!”还没出口,儿子就没了踪影。好在当妈的知道,“这小子就是跟隔壁楼张姐儿子去大什字街口袋公园玩了,这公园跟放学后的遛娃乐园似的,倒是给我省心。”
小王回忆就在儿子三年级之前,还不敢这么放心儿子去抚近门绿地。因为绿地当时还是传统的封闭式格局,是块存在安全隐患的灰色区域,邻里住户都是绕道而行。负责改造的AECOM团队主张日常景观的活动性和功能性,针对原始基地“公共生活无处可去”的痛点,运用边缘强调手法明确了安全、便捷的空间,同时虚化中心为社区活动预留了韧性与弹性,将灰色区域转变为一系列社区活动邻里交往的“社交空间”。原先挪作收费球场的大什字街绿地被打造成了盒状组团的童顽公园,如今已经是街坊小朋友放了学的专属游乐天地,此前公共空间紧俏的大东路现在已在家长间传开,成为了“安心指定遛娃点”。
晨
“老头子好了没,
洗好碗了去遛弯。”
# 人非分离,还路于民
刘阿姨在抚近门住了大半辈子,前些年在家门前和汽车磕碰,修养好一阵,动了搬家的念头。最近却和老伴儿念叨:“幸好没搬家,本来是舍不得街坊老相识,现在是也舍不得咱这新街道了。老头子好了没,洗好碗了去遛弯。”
大东路地区原先的街道多是混杂在一起的,T字路口多,行人时有磕碰。而且街区规模较大,路网连通性较弱,步行友好性较弱。AECOM着手改造后,重新切分道路断面比例,保证骑行、人行和外摆空间的合理分配。实现人非有机分离。并为未来彻底分离,改造道路断面预留了条件。重新对街巷通行空间进行了梳理,组织车行、骑行停放点并通过导视和管控小品设计,从主动和被动两项推动车辆有序停放,还行人以友善舒适的连贯通行体验,针对性地解决了“人不好走,车不好停”,排解了多年来阻碍大东路发展的问题。
夜
“老板说了这边会火。隔壁店开始装修了,左右店铺都起来了。”
# 活化业态,品质商街
小张刚入职这家火锅店两个月,从筹备到开业,他以一个坐地户的口吻和新人同事说,“以前咱们老沈阳都不往这片儿的,这店铺啊,景儿啊,由城门楼分成东西半,东边基本啥也没有。你看现在,咱们这个月开张,隔壁店也开始装修了,这左右店铺都起来了。”
改造后的大东路由缺乏活力的老旧片区道路转变为时尚休闲型的街区名片,带动街区发展,并提供了高品质商街环境。大东路在延续现状基本业态的同时,做出了内容升级与部分门店的清退腾挪,保证大东路的文化属性与商业活力氛围。纵向的街道业态结合已有社区与文化节点的位置与状态进行规划;北侧以活化沿街商业活动与公共活动为主,衔接中街商圈;南侧与南端公园的衔接,业态以社区服务类设施为主,保证两侧不受餐饮、噪音的污染影响。
晨 · 昏 · 昼 · 夜
这些沈阳人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对话,让我们看到大东路的景观提升与街道更新,真真正正地在改善着市民的体验。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这里也是热门拍摄点,各种玩法层出不穷,受到大众的喜爱。
(视频来源于网络)
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这绝不仅是单纯的空间环境的提升改造,而是以“历史性城镇景观(HUL)”为核心策略方法的城市更新行动,着重处理“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公共参与”,在保护城市历史景观之上,再现一条丰富多元、健康安全、活力共享的大东路,我们期待其成为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典范样式。
* 摄影:高寒
文本转自AECOM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