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成:清末民初的云南驿路、铁路与马帮

摘 要:清末民初,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的修建,导致云南传统交通运输格局的重大变化。但值得重视的是,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通车后,云南传统的陆上驿运、局部水运没有也不可能终结,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近代化铁路机车运输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人力畜力运输,特别是马帮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新的发展。清末民初的云南交通运输格局,出现了人力畜力与机械动力并举的时代特征,构成云南交通运输史上重要而独特的一环。

关键词:近代;云南;交通;铁路;马帮

云南山高谷深,交通运输基础条件差,发展水平较低。清末民初,在经济全球化、西方殖民者不断扩大侵略、云南快速卷入国际市场的背景下,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的修建,导致传统交通运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不少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集中对滇越铁路的修建及其影响、马帮运输的发展进行了广泛探究,也有学者从对外交通史角度,对通向境外的主要交通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1〕但仅从传统交通运输格局转换角度,对近代云南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尚嫌不足,这对清末民初驿路、水运、铁路、马帮乃至人力搬运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尚缺乏整体把握。本文在阐述传统交通运输格局、铁路运输植入基础上,主要对驿路、铁路与马帮三者的相互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深化近代云南交通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传统交通运输格局的延续

鸦片战争爆发前,云南形成了以陆路驿运为主体、以少量水运为补充,完全依靠人力畜力修路架桥、整治河道、搬运物资的交通运输格局。清末民初,尽管这一格局的局部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但总体上仍较为完整地延续了下来。

(一)驿路的延续与桥梁的修治

嘉、道年间,云南驿路经过元、明两代和清初的开辟整治,已经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较为系统的网络。近代前期,这一网络总体格局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维修和整治驿路、津渡,特别是修复受灾损毁的桥梁,根据驿路变化需要,改建、扩建或新建桥梁,保持驿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通道建设中的主要内容。

近代前期云南驿路网络的主干道主要有:〔2〕

1.滇黔路共2条。

从昆明经曲靖,一条经平彝入贵州普安,里程386公里,需10日程;一条经宣威入贵州威宁,达贵阳。

2.滇川路共3条。

由昆明经曲靖、宣威,过贵州毕节,入四川叙永、泸县,其中,从昆明至贵州毕节里程为596公里,需16日程;由昆明经会泽、昭通、盐津,入四川宜宾,里程976公里,日程24天;由昆明经武定、元谋,入四川会理至西昌,里程563公里,日程18天。

3.滇桂路。

由昆明经玉溪、通海、建水、蒙自、文山、广南、富州、剥隘,入广西百色,里程1090公里,日程28天。

4.滇藏线。

由昆明经下关、丽江、维西、阿敦子,入西藏巴安,里程1742公里,日程43日。

5.滇缅路。

由昆明经禄丰、楚雄、下关、保山、腾冲,入缅甸八莫,里程1173公里,日程33天。

6.滇缅、滇泰、滇越路。

由昆明经玉溪、元江、普洱、思茅、车里,“由车里西南行,至缅掸部之康东,西行至蛮德勒而迄仰光;南行至暹罗之景迈而达曼谷;又由车里南行,入安南之老挝,抵东京。”其中,从昆明至车里891公里,日程25天。

上述驿路中,滇黔驿路通湖南常德,“北走河朔,东通淮海”,“为滇省与国内交通之主动脉。”〔3〕

光绪末年,随着蒙自、思茅、腾越先后被迫设关通商,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部分地区传统驿路的走向局部改道,以适应外贸商路的变化。[1]如蒙自开关后,从昆明经罗平、凉水井至百色的商路行人稀少,大量改走蒙自转至百色。从蒙自出发,“经红河水运,由蛮耗直达海防,通海既近,驿亦短。”〔2〕因此,由昆明经蒙自出海的商路,相当一部分改走蛮耗,海关也因此专门在蛮耗设立了分关。可是,蛮耗所依托的红河水运存在种种不便,后来滇越铁路通车,蛮耗转而为河口取代,古老的驿路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同样,腾越开关前后,云南与英属缅甸之间的贸易迅速发展,从腾越至八莫间的“红蚌河路”路途艰险,商旅新开“古哩卡路”。“新路开辟后,由于商旅多走新路,旧路渐被废弃,蛮允在滇缅交通中的重要性便开始下降了。”[2]

为维护上述驿路主干道的畅通,近代前期对部分桥梁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并改建、新建了部分桥梁。例如,清道光二十年至三十年(1840~1850年)间,腾越回族商人“明清宠等3人首倡捐修潞江中屯铁索惠仁桥,花了几十万两银子,数千民工,历时10年完成。清道光皇帝因此赏他们3人盐运使衔。”[3]同治四年(1865年),宣威“南通六诏、北达三巴”的五福桥,“冲决于大水,客民刘兴顺倡捐重修。”〔4〕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政府委派督办云南矿务大臣唐炯筹资兴建了京铜运输线上,从汤丹经乌龙至昆明必经的安顺桥。桥身由8根直径8厘米的铁索组成,桥身长24.3米,宽1.75米。[4]这一时期见于记载、较为重大的桥梁工程主要有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禄丰西门外全长119.88米、净宽9米的星宿桥;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建水县全长147.8米、宽2.5~4.5米的双龙桥;光绪三年(1877年)改建下关清风桥为5孔石桥,改名“黑龙桥”;光绪五年(1879年)在永胜新建长131.6米、宽3.5米,跨径92米的梓里江铁索桥等等。其中,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潞江上的惠仁桥,“在跨径大的一孔增铁索为20股,承重索18股”,成为云南古桥史上承重索最多的铁索桥。[5]除主要驿路干道外,各府州之间、府州与县城之间,以及各地村镇之间也普遍存在支线驿路和山村小路。为保障和改善支线驿路和农村交通的通达,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道路、桥梁的修建。而且随着近代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相关工程还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水运的延续与变迁

云南传统水运由于缺乏必要的通航条件,仅在少数湖泊、河段、渡口进行。如宣威境内的德泽江,上游直通嵩明杨林,清代曾一度试运京铜。清末宣威“邑绅陈姓开办怡昌隆商号,又尝于杨林城外西村放船,经菓子园、古城等处,顺流直下,至德泽登陆,另换牛车运货入城,省费实多。”但“后因两岸石岩坍阻,路线始废。”41917年,丽江也曾开始使用金沙江航运拖轮,沿金沙江运输客货。[6]但实际成效不大。

直至民国年间,全省“本无河道或有而不能行船者,约计四十二县”,“既有河道而仅能行小船运柴薪等物,或于渡口设置渡船或竹筏以渡行人者”,计有晋宁、宜良、寻甸、永仁、禄劝、巧家、永善、建水、文山、蒙化、云县、顺宁、澜沧、车里、阿墩、镇康、泸水、佛海、菖蒲桶行政区等20县(区)。“有河川可通航运者”,计有昆明、呈贡、安宁、会泽、宣威、永北、绥江、盐津、个旧、靖边、墨江、富州等12县(区)。其中,水运情况最好的首先为绥江至四川宜宾的金沙江河段。“计陆程三百里,下水一日可达。……大船载重五万斤,有十余只;其次载重三万斤,约二十余只;小船颇多,无舱无篷,只能载附近居民赶街等用。”其次为靖边蛮耗河段,通航里程300余里。“当清末季,滇越铁路未通车时,对外交通厥惟此河是赖。蛮耗、新街等地,均成为繁胜埠头。但因江小水急,只能载运帆船,汽船不能行驶。”渡口则以永北的金沙江流域较为集中。永北县境内有河门口等12个渡口,通常有60多名“水夫”。其中,金江渡口的水夫在清代“置有田亩,各有口粮,以世其役。余渡水夫,则自行谋生。”〔5〕

此外,云南拥有滇池等9大高原湖泊,各湖泊流域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些小规模的水运线路。其中,滇池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水运条件较好。“沿湖县分如昆明、昆阳、呈贡、晋宁、安宁之航运,直接均利赖之。其他则玉溪、峨山、新平、思普一带之货物,以及迤西各井之食盐,亦由此湖转运至省。”早期运输船只全部为篷船,大者载重3万斤,小的数千斤,按船主属地或运输地点,分为西门船、西山船、昆阳船等11种。〔5〕清代末年,滇池水运开始引进火轮,以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创办近代民营运输企业,在云南水运史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昆明商人张绍明呈准,购进火轮,开办轮船公司,开辟了滇池水路机械运输线。〔6〕1917年又开办了滇济轮船公司,在滇池行驶小火轮,从事客货运输。[6]但从云南的交通运输全局来看,其实际发挥的作用仍旧有限。

二、铁路的铺设与云南交通近代化的开端

近代前期,云南在延续传统交通运输格局的同时,通道建设中直接运用近代科技成果和工业文明成果,兴建了外连世界市场,内接深山矿区,直达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滇越铁路和个碧铁路。在人类交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铁路,开始植入云南。云南交通通道建设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

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一直设法夺取云南的铁路修筑权,不断加紧对云南的侵略步伐。光绪年间,法国取得了修筑滇越铁路的权利,并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动工修筑越南境内一段,云南境内一段也于两年后动工,至1910年全线建成通车,全长845公里。云南境内465公里,起于昆明,止于河口。滇越铁路的修筑,在云南境内首次开通了近代交通线,不失为云南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云南交通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它同时夺去了上万云南人民的生命,而且使法帝国主义获得了一条伸入云南的吸血管。

法国夺取了滇越铁路的筑路权后,云南各界痛感主权丧失,积极行动起来,掀起了筹集资金、自主修路的热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急议修筑滇蜀铁路,官商合办,筹集盐、粮各股,组成'滇蜀铁路公司’。”计划修建从昆明经曲靖、昭通、绥江至四川叙州,全长1567公里的滇蜀铁路。经多方努力,“即集盐、粮诸股,亦已达三百数十万两之多。”〔5〕

与此同时,英国也迫不及待地加紧对云南路权的攫夺,英国驻滇领事正式提出了修建从缅甸经腾越直达昆明的“滇缅铁路”的要求。时值全国保路风潮兴起,云南各族民众正筹组滇蜀铁路公司。因此,在全省各界的压力下,英方的目的终未能得逞。而云南方面则把滇缅路纳入到正在拟议中的滇蜀铁路计划中,拟修建从腾越经永昌、大理、楚雄、昆明,到四川叙州的铁路,铁路公司也改名为“滇蜀腾越铁路公司”。但是,铁路的修建工作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付诸实施,“路未成修而路股已耗去二百余万两。”宣统二年(1910年),按清政府的要求,公司收归国有,并缓修滇蜀路,修路的实际工作告停。〔5〕

在筹集滇蜀腾越铁路股本的过程中,由于云南自由认股为数不多,故决定除筹集盐、粮股本外,“再由个旧出产之锡,每张抽银五十两,谓之滇蜀路锡股;又炼锡所用之炭,每烧一昼夜,名曰一个,每个抽银三元,谓之滇蜀路炭股。两项合计,议定认股一百万两,抽足既止。”〔7〕宣统年间,100万两即将抽足,但滇蜀铁路开工仍遥遥无期。反之,法国在滇越铁路开工后,继续积极夺取滇越铁路支线的筑路权,图谋接修通往个旧的铁路,以便更直接地攫取个旧锡矿。个旧绅商为抵制法国殖民者的侵略,便利锡矿开采和运输,提议以滇蜀路锡股、炭股为基础,按同样方法继续筹集资金,兴修临安、个旧支线。这一方案得到了民国云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民国二年,云南“都督府召股东代表进省会议,决由滇蜀铁路公司与个旧股东组织官商合办公司,同入股本,修筑个碧临屏铁路。先由个碧段着手,咨部立案,名曰个碧铁路公司。预定集股二百万两。”其中,从滇蜀铁路公司出资100万两作为官股,个旧绅商由锡砂炭抽股100万两。经民国三年报交通部立案,云南都督府先后委任陈性圃为总理,陈鹤亭、周柏斋为总协理,聘请外国工程师,正式开始兴修个旧到碧色寨的铁路。民国六年,云南地方政府决定抽回“官股”,“拨还锡炭股东,自行直接加入个旧路股。”官商合办个碧铁路公司相应改为完全商办。

1920年,经过历时5年多的艰苦努力,从碧色寨到个旧鸡街的铁路修通,次年续修至乍甸。1921年11月,又完成了从乍甸到个旧的施工。全长73公里、实际耗资440多万元的个碧铁路终于全线贯通,正式投入运营。

个碧铁路从海拔1355米的碧色寨出发,下行至海拔1241米的鸡街,然后攀升至海拔1687米的个旧。其间,由鸡街西上至个旧,“山势险峻,斜度达百分之三以上,山洞最多,尤以第七号洞最长,且洞中路线转折,故工程最巨。”但修筑中除总工程师聘用外国人外,其余全是本国人员。铁路修通后,“每日上下行各一次”,取代了原有的牛车、骡马运输,运出大锡,运入“被服、工具、炼锡所需之木炭”等等,成为“个旧锡厂之命脉”。〔8〕这是云南第一条自主修筑并对全省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铁路,是中国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民营铁路。个碧铁路的修通,还极大地鼓舞了云南、特别是个旧民众的信心,为进一步续修从个旧到建水、石屏的铁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铁路机车运输与马帮运输的共同发展

近代前期云南的陆路运输,在滇越铁路通车前全靠人力畜力。滇越铁路、个碧铁路的通车,标志着运载能力空前的批量高效运输方式——铁路机车运输开始扎根云南,近代铁路运输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然而,铁路机车运输的出现,不仅没有也不可能全部取代传统的运输,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云南人力畜力运输的发展。近代云南运输业中,出现了人力畜力运输,特别是马帮运输与铁路机车运输共同发展的态势。

滇越铁路从海防至昆明设36站,列车运行时间约需35小时(客运分海防至河口、河口至阿迷、阿迷至昆明分段运送,每段对开,夜间停驶,全程需4天)。〔9〕因工程技术难度大,轨距设计为宽1米的窄轨铁路,机车动力较小,运力比其他铁路要小。通车初期,年均货运量均在10万吨左右。但仍是云南出海时间最短、运输能力最强的近代化通道。因此,“自滇越铁路通车后,本省对外贸易顿形活跃。蒙自关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省总额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即本省对外贸易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之数额借本路运输出入。”〔10〕其大批量、快速运输的优势,远非传统运输可比拟。

诚然,作为法国殖民者侵略云南的重要工具,滇越铁路由设在巴黎的滇越铁路法国公司经营,公司委派1名总管,驻河内负责铁路的管理,在云南蒙自设公司代办所。滇越铁路运营中,采取越币定价、高价收费、多重收费、不断增加运费等手段,榨取超额利润。其中,按第四等货物计算,每吨运费合越币115.8元,仅1913~1920年间,就5次增加运费。因此,滇越铁路“对云南文化及经济之发展,其功不可没。以其权操于法人,故对本省经济生活所发生之反效用,为害亦烈。况本路军事意义,人所共知,或拟之如深入本省心腹之一毒蛇,良有以也。”〔11〕这一系列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铁路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

个碧铁路作为云南自主建设的铁路,没有了滇越铁路的上述弊病。其“设备简陋,与滇越铁路略同。”但限于资本等原因,轨距选择了0.6米宽的寸轨。通车之初,使用从法国和国内扬子机器厂购买的机车,马力较小。后购置美国机车15辆,动力有较大提高。全路共有货厢120辆,机车每天上下行各1次。“自个碧段通车以来,客货拥挤,营业旺盛。惟因轨窄车小,运输力弱。”但不仅个旧大锡全部经个碧铁路运出,而且“举凡十数万矿工所需粮食、被服、工具及炼锡所需之木炭,均赖本路运输供给”,“故谓本路为个旧锡厂之命脉,更不为过也。”〔12〕

然而,滇越铁路、个碧铁路没有也不可能取代清末民初的云南人力畜力运输。个碧铁路虽然从线路上说,相当于滇越铁路的支线,但由于两条铁路轨距不同,也不能直接连通。两条铁路上的货物转运,必须先卸载,然后重新装载。因此,所有经两条铁路转运的货物,都不可避免地靠人力畜力搬运。不仅如此,滇越铁路在云南境内长期无支线,更未与其他铁路干线相连,经由铁路运入云南的货物,绝大多数仍由马帮分运各地。由滇越铁路输出的货物,同样主要由马帮运至各地车站,再由铁路转运出境。由于铁路运量大,速度快,在与传统运输方式对接的时候,还反过来对人力、畜力运输,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滇越铁路通车前三年(1907~1909年),蒙自海关进出口总额为30574806海关两,通车后三年(1911~1913年)共达50678711海关两,增长65.75%。〔13〕这新增部分无疑与滇越铁路的通车密切相关,而这些货物装车前的贩运和卸载后的分销,显然主要是由沿线马帮完成的。

近代云南省的马帮运输,不仅与两条铁路的运输实现了对接,而且在思茅、腾越也相继开关后,还承担着从事跨国长途贩运的重任,并继续承担着以往民间长途贩运的任务。云南传统的马帮运输,在清末民初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早在光绪年间,云南马帮行会就有所增加,先后成立了迤东、迤南、迤西三个骡马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传谕各行户换帖纳课”时,22行户合计认缴银8350两,其中上述3个骡马行认缴2700两,占认缴总数的32%。〔14〕有学者估计,滇越铁路通车前,仅昆明——玉溪——思茅和昆明——蒙自——广西(或越南)两条驿路上,“每年至少有20万匹驮马由蒙自到河口、河内运输各种进出口商品,其中每年运输大锡的驮马即达10万多匹;运输竹园、开远食糖的马帮即达2万多匹,运输各盐井食盐的驮马达2~3万匹,运输个旧二十万矿工的日用必需品需驮马5万多匹。”到清末民初,云南各地的大马帮有凤仪帮、蒙化帮、丽江帮、中甸帮、保山帮、永平帮、云龙帮、顺宁帮、景东帮、思茅帮、磨黑帮、临安帮、迤萨帮、石屏帮、沙甸帮、广南帮、开化(文山)帮、竹园帮、阿迷(开远)帮、寻甸帮、玉溪帮、通海帮、峨山帮、曲靖帮、宣威帮、鲁甸帮、昭通帮、会泽帮等20余个大马帮,中小型马帮数以百计。[7]每个专业马帮拥有的马匹,少则数十匹,多者上千匹。如民国初年滇西包文彩、黄锡朱、滇东彭光祖等,是全省有名的大马锅头,仅包文彩马帮就有1000匹马。[8]而不少较大的商号,也拥有一定数量马匹的马帮,如洪盛祥商号,民初也“拥有200多匹骡马。”[9]这样,在云南铁路开辟了近代运输新纪元的同时,由数十个马帮、数十万匹马完成的畜力运输,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有必要说明的是,在铁路运输和马帮运输共同繁荣的同时,近代前期云南的人力运输,也随着云南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各地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全省交通领域的发展,发生了相应变化。“背子”、“挑夫”一类近距离人力运输,其数量虽无精确统计,但其规模显然比近代以前有所扩大。“在蒙自和腾越关口,背子与马帮一同报关入货。在思普产茶区,来自迤东宣威一带的背子也很多。他们趁农闲成群结队地进入思茅,背一背茶叶回返,到省城卸货后,将赚得的少许工钱在省城买点小货带回家中,继续务农。”[10]而在大理地区,“人背的运输方式,”不仅近代前期“广为民间所运用,”而且“直到二十世纪中期,民间运输仍以人背为主。”[11]此外,这一时期,昆明等地开始出现了更为专业化的人力运输。昆明早在光绪年间曾开设有“夫店”。宣统元年(1909年)在粮道街开设夫店的“客民”吴洪兴等,“邀集商号公司酌议,仿照他省创设立行,设立夫局所,仍将夫力招募互保入局,造册编号发牌,转运商货”。〔15〕同年七月,人力车公司由“职员周成珠、曾昭文等呈准,自南门外商埠以至聚奎楼马路行用”。〔16〕清末民初,昆明不仅“轿铺”、“肩舆业”、夫行、人力车公司齐备,而且1910年仅轿辅已达145户,成为昆明拥有百家以上规模的行业之一。〔17〕特别是滇越铁路、个碧铁路通车后,沿线形成了一支规模浩大的搬运工人队伍。人力搬运工人在恶劣的劳动、生活条件下,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谱写了近代云南短途运输和搬运装卸发展史。近代云南人力运输和马帮运输的发展,与两条近代铁路运输一道,共同促成了云南省近代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加速了云南省内外及国际间的物资流通。

参考文献

[1] 陆韧.云南开埠通商及对外交通的局部变化[M]∥云南对外交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340-374.

[2]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346.

[3] 马维良.云南回族的对外贸易[J].回族研究,1992(2).

[4] 杨光昆.东川市文物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49.

[5] 浦光宗.云南公路史(第1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35-43.

[6] 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327.

[7] 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307、311.

[8] 施次鲁.福春恒的兴衰[M]∥云南文史资料选辑(页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63.

[9] 王应鹏.民国时期的大理、凤仪的马帮[M]∥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309-310.

[10] 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79.

[11] 杨聪.大理经济发展史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92.

注释

〔1〕关于滇越铁路的研究,较早有丁世福的《滇越铁路的修建及其通车后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张笑春的《试论滇越铁路在近代云南经济中的地位》(《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第7期)等;近年有车辚的《近代云南经济史中的若干计量经济模型——以滇越铁路经济走廊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马帮研究方面,董孟雄和陈庆德的《近代云南马帮初探》(《经济问题探索》,1988年第6期)较早进行了专题研究,此后,王明达和张锡禄著有《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近年有杜鹃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的云南马帮驿运》(四川大学,2004年)、张君宏的《近代云南马帮在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东南亚之窗》,2006年第1期)等。云南对外交通史的研究,主要有申旭的《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陆韧的《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等;董孟雄和郭亚非的《近代云南的交通运输与商品经济》(《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分阶段分别论及了马帮运输、铁路运输的情况,但相互关系的阐述略嫌不足;日本学者薄井由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理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也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清末民初的云南交通运输,但未具体探究其间的相互关系。

〔2〕《新纂云南通志》,卷56,《交通考》一。

〔3〕《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铅印本,1985,页1045。

〔4〕光绪《宣威州志补》,卷2。见中共宣威市委党史研究室、宣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搜集整理:《宣威旧志汇编》,内部印刷,2005,页131~132。

〔5〕《新纂云南通志》,卷57,《交通考》二。

〔6〕(民国)《续修昆明县志》卷2,《政典志》十六,《实业》。

〔7〕《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铅印本,1985,页1015。

〔8〕《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铅印本,1985,页1017。

〔9〕《新纂云南通志》,卷57,《交通考》二。

〔10〕《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铅印本,1985,页1013。

〔11〕《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铅印本,1985,页1012~1014。

〔12〕《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昆明: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铅印本,1985,页1016~1017。

〔13〕侯厚培、杨端六:《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印,专刊页4号,1931。页89。

〔14〕(民国)《续修昆明县志》卷2,《政典志》十,《关榷》。

〔15〕昆明市工商联档案:《各项公司立案全卷》,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二十三日。见《昆明市志长编》卷7,近代之二。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4,页215~216。

〔16〕《续修昆明县志》卷2,《政典志》十六,《实业》。

〔17〕《昆明市志长编》卷7,近代之二,昆明: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4,页189~190。

原载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0)

相关推荐

  • 【每天老照片】-1万-4189-1938年云南蒙自老照片 昔日西南繁华重镇风貌

    分享一组1938年拍摄的云南昆明老照片,本组照片的拍摄者为:埃贡·冯(系滇越铁路的外国工程师) ,他于1938年前后在云南地区拍摄了大量当时的照片,给我们留下当时的真实社会影像. 1909年,滇越铁路 ...

  • 高原小西湖,蒙自的眼睛,南湖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高原小西湖,蒙自的眼睛,南湖 蒙自是云南红河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滇南的中心城市.蒙自县城地势南高北低,县城南有积水洼地草海,天旱则缺水,为 ...

  • 《芳华》取景地,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历经百年终没落

    去年有两部国产电影特别火,<芳华>和<无问西东>.两部电影同为怀旧大时代的文艺电影,票房和口碑都非常好,在辉煌的战争背景下讲述了坚守的故事.观众给出的评价都是"一代人 ...

  • 倾听讲述 | 王军:​滇越铁路,百年悠悠

    滇越铁路,百年悠悠 昆明,历来是西南重镇,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交通枢纽.这篇文章要讲的是从昆明向南,经蒙自.河口出境,一直到越南海港城市海防的百年滇越铁路.这是一条非常有特色的铁路,也是中国境内为数 ...

  • 关于滇越铁路的一些图片

    1898年中国清朝政府同意法国修筑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至云南的铁路.铁路由越南海防港至云南省省会昆明,全长854公里,轨距为1米.其中,海防至老街一段在越南境内,计长389公里.1901年动工,19 ...

  • 云南生活1928年,彼时的香格里拉

    [蒙自,热闹的街道.]蒙自的建县史已逾二千年: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蒙自成为(中法)约开商埠,蒙自海关开关. [中甸,县城的街景.]中甸县的现名为香格里拉,隶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该县的面积逾万 ...

  • 蔡锷将军幸免于难的这个车站,繁荣了法国及其首都巴黎

    "云南十八怪"中有两怪:火车没有汽车快,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说的就是滇越铁路.而提起这条铁路,就必须要到碧色寨去看一看.碧色寨火车站位于蒙自县城北面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山梁上, ...

  • 彩云之南:碧色寨的往事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蒙自的西南方有一个很小的火车站,叫"碧色寨& ...

  • 清末民初云南杨志超十两大长槽锭

    清末民初云南"杨志超 杨志超"十两大长槽锭一枚,重量:364.9克,较晚期商铸大槽,锭型.戳印及锭身水波均与早期铸锭风格有所不同:因彼时牌坊锭已成为云南贸易用银主流,商铸大槽铸额无 ...

  • 昆明祥云街附近发现清末民初老石板路遗迹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昆明祥云街改造项目的工地上,发现了疑似明清风格的老青石板路,1月5日下午,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来到祥云街实地了解情况. 残存石板路就在祥云街地表下50厘米处 在祥云街上靠近南屏步行 ...

  • 王文成:滇西抗战与云南龙潞边区土司制度的延续

    1942年日本侵略军由缅甸大举进攻云南西部边疆,云南龙潞边区沦陷,云南军民立即奋起抵抗.滇西抗战不仅是中国全民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云南龙潞边区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滇西抗战与龙潞边 ...

  • 清末民初福州名人王寿昌与“光福山房”——王氏名人故事

    "光福山房"是口译<茶花女>第一人王寿昌的故居,清末民初系福州名人.才女吟诗作画之所.这里环境雅静,藏书万卷.匾为<福建通志>总纂.诗人陈衍命名,书法家郑孝 ...

  • 临清末民初颜体书法大师华世奎先生名帖《孝...

    临清末民初颜体书法大师华世奎先生名帖《孝...

  • 驿路红尘-画家刘东方庚子回望(高清组图)

    画家刘东方近照 画家简介 刘东方(又名刘宾),中国山水画家.汉族.1972年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现居黄山.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中国冰雪画派美术馆馆长,黄山东方书画院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时光 ...

  • 冯永霞‖散文:驿路花开

    驿路花开 文/冯永霞 去赴一场花事.早在上个礼拜,就已经翘首以待,事先约定好.赶在花开靡荼的时节,拥抱花的海洋,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付出去,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约会.我们锁定在了距离家乡不远的滹沱河畔, ...

  • 清末民初草书大师于右任:魏碑书法《秋先烈纪念碑记》堪称绝版

    写在开头:书法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文化素养,提笔即可学书法,带着家人一起学书法,特别是小孩,形成家庭学习传统书法的氛围,营造书香门第之家. 提示:宗少林编著的<美工钢笔书法教程> ...

  • 珍贵老照片|清末民初京剧“生行名伶”照片大全

    今日推送之<珍贵老照片之「生部名伶小影」>出自徐慕云编著的<梨园影事>一书,此书为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东华公司出版,「生部名伶小影」为其中章节之一,收集了谭鑫培.杨小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