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少还肥胖,中医是如何认识的?

昨天一朋友在我为病人治病的时候,问我她最近吃的少还肥胖,从中医角度是如何认识的?

其实,中医对肥胖的防治早就有深刻的认识。我国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颇多。

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对肥胖进行了分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的描述。《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类型。病因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喜食甘美而多肥”;《素问·异法方宜论》还记载“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其他多种病证有关,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肥胖的病机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金·李东垣《脾胃论》指出了脾胃功能与肥胖之间的密切的联系,认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虚弱,则少食而肥。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了肥胖具有多湿、多痰且气盛于外而歉于内的特点,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

宋·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肥人多血实气虚,腠理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可伴气滞血瘀的特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记载了肥人多气虚、多痰湿,易致气道不利,故多非风之证。

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故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则痰消。

清·吴本立在《女科切要》中记载:“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指出了肥胖与妇人疾病之间的联系。

近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体力劳动减少,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