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医药学科]
内容简介
生药(crude drug)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具有“生货原药”之意。
广义的生药应指所有来自天然的原料药材,包括了中药材、民间草药、民族药及可供提取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简言之,生药即天然药材。
在我国,生药与中药材(含草药和民族药)关系十分密切。所谓中药(Chinese medicines)通常是指以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炮制、加工和使用的药物,是天然药物的一部分。而草药(medicinal herbs)通常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多为中医所用,地域性较强,使用地区较窄,一般在各级医院和药店难以购得的天然药及其简单的加工品。草药和中药在中国统称中草药,也是中国医药体系的一部分。民族药(ethnomedicines)是指各少数民族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在我国,也属中医药体系的一部分,但限定在一定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使用,有其特有的用药习惯,如藏药、蒙药、维吾尔族药等。民族药属于人种药物的范畴。
随着草药、民族药的不断被发掘,研究和推广应用,一些有较好疗效,质量标准明确的草药、民族药将会和中药一样被广泛使用和在全国广泛经销。生药和中药材、草药、民族药的关系很密切,它们的含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通常主要看其是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作为用药的原则,如是,则称中药材,否则可称生药。
主要任务
研究生药的品种及来源,确保来源真实
目前生药的来源比较复杂,伪劣品经常出现,各地的用药历史,用药习惯有所差异,药的名称亦有不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时有出现,如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功效的贯众,其药用部位为根茎及叶柄基部,目前疗效确切的以贯众为药名的药材就有绵马贯众(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紫萁贯众(紫萁科紫萁Osmunda japonicaThunb.)、狗脊蕨贯众(乌毛蕨科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L f.)Sm.)、苏铁蕨贯众(乌毛蕨科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Hook,f.)Sm.)、荚果蕨贯众(球子蕨科荚果蕨Metteuccia乩m疏卸一teris(L)Todard)和峨眉蕨贯众(蹄盖蕨科峨眉蕨Lunathyrium acrostichoides(sw.)Ching)。据调查全国曾作贯众人药的原植物有蕨类植物58种之多,其中大多为伪品。此外,生药中的多来源品种比较多,如具清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功效的大黄,药用部位为根茎和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大黄项下收载了三种基源,即蓼科大黄属的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 Maxim.ex Balf.和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is Baill;又如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功效的甘草,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中国药典》甘草项下收载了三种基源,即豆科甘草属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i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上述情况在生药中比较普遍。一个生物物种是经过漫长岁月演化而形成的,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和化学特征,在目前的生药质量评价中,物种的鉴定,即确保其来源真实是最为重要的一环。鉴于生药品种来源复杂,准确鉴定物种,确保来源真实是生药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及其鉴定,确保品质优良
生药之所以能防病治病,是因为其中含有能防病治病的有效成分。因此衡量生药质量的好坏除鉴定物种外还需测定其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稳定性及其鉴定方法。这就要求生药学必须研究生药有效成分变化的规律及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确保生药质量优良。影响生药品质的因素很多,除物种外,不规范的栽培技术,不适宜的栽培地域和生境以及采收,加工、包装、运输、贮藏、炮制、调剂、制剂过程的不规范均可使生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因为生药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中,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研究影响生药质量的各种因素,探讨生药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对其质量进行全面动态监测、调控和鉴定,以确保生药品质优良,安全均一、稳定和可控。在此基础上,建立生药质量评价方法和生药质量评价标准。
研究生药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生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前两者为生物资源,属于再生性资源,后者为非生物资源,属非再生性资源。生药资源具有有限性、可解体性和地域性,其蕴藏量是有限的,由于人们需求量日趋增大,开发利用的手段不尽科学和合理,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致使许多生药资源迅速减少,如麻黄、甘草、穿山甲、蛤蚧、东北林蛙等,有些种类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优良种质正在逐步消失,如冬虫夏草、霍山石斛、高鼻羚羊、黑熊等。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经历自然演化而生存下来,其优良的种质是生药品质的基础。如自然种群中个体减少到一定数量时,其优良种质特性就有丧失的危险,从而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解体。物种一旦灭绝解体,就将永远在地球上消失而不可复得。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对资源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为此生药学还需要研究生药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濒危、短缺生药的保护和生产,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使其能源源不断、高质量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及制药企业对生药(饮片)及原料药的需求。
总之,讲授生药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鉴别、检验生药质量的好坏,对生药质量进行评价,制订生药质量标准的技能,同时也具有应用生药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研究、寻找和开发生药资源的初步能力。通过学习,并经过实践,能胜任生药研究、检验、销售、管理、生产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学习方法
生药学是中药学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药理学及有关天然药物、中药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生药多来自植物,因此药用植物学是生药学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习生药学要多联系实际,除学好基础理论和知识外,还要十分重视实验操作和实践教学,多在野外或药材仓库,标本馆(室)和实验室中辨认,多进行观察和比较,比较各类药用植物和生药标本的形态特征,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再对照教材及课堂讲授的内容或其他参考书,以便加深印象和理解、掌握书本有关内容。切忌死记硬背,平时要多观察、多比较、多实验、多实践,理论紧密联系实践,才能学活、学好、学以致用。
起源和发展
我国生药科学的起源和本草沿革
人类药物知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通过反复尝试,发现了许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因此有“医食同源”之说。古书记载,神农氏(公元前约2700年)尝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实践过程,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华佗等人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收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补虚羸者,本中经;下经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药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学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生药学的发展
生药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天然药物的科学。从历史上看,生药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的本草学(或药物学)时期、近代的商品生药学时期和现代的生药学新时期。
古代本草著作的出现是在二千多年以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生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世界各国都处于传统的本草学时期。那时,对于药物(生药)的知识主要是依靠感官和实践经验来积累。古代本草书籍的内容是以记载医疗效用为主,兼及生药和药用动植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和感官鉴别的特征等。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经验的差异,对药物的认识自难一致,更由于当时科学未兴,对于药物的认识难免失之粗浅,或有主观臆断之处。
生药有效成分的不断阐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迎来了现代生药学的新时期,推动了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探讨。例如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经济价值较大、大量栽培的药用植物(如薄荷、洋地黄、金鸡纳树等)进行选种、嫁接、杂交以及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对生药采收时期、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并保持生药的优良品质。
人工方法造成药用植物遗传因子的突变与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药用植物的有效物质,已获得进展。由于植物化学成分知识的大量积累,已开展了对各类植物的化学成分与其亲缘关系进行科学的探讨,从而开始形成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 Chemotaxonomy),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并将促进新的生药资源的开发。
分类介绍
按药用部位
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再依不同的药用部位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和全草类等。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便于比较同类不同生药间在外形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别经验。
按化学成分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来分类。如含苷类生药,含生物碱类生药,含挥发油生药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含同类成分的生药与科属之间的关系。
按自然系统
根据生药的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生药资源。本教材按此方法分类。
按作用功效
根据生药的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来分类。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药、作用于循环系统的生药等;或按中医疗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作用与功效,有利于与临床结合,也可以与所含活性成分相结合。
其它
在历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 6 类,每类又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 16 部,又把各部的药物按其生态及性质分为 60 类,如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并把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排列在一起。
在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中药辞海》等著作均按中文名的笔划顺序,以字典形式编排。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编排法,便于查阅。但各生药间缺少相互联系,一般教材中不采用此法。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
记载大纲
生药学教材各论中所载生药是按一定次序进行叙述的。其中对于较重要的生药叙述比较详细,对较次要的生药叙述则比较简单。兹将记载大纲分别说明如下:
1. 名称 包括中文名、拉丁生药名、英文名和日文名。
2. 来源或称基源
包括生物来源和地理来源。生物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拉丁学名和药用部位。多数生药的名称与原植(动)物名称是一致的,有些生药名称与原植物名不同,如大青叶的原植物名称为菘蓝,金银花的原植物名为忍冬。地理来源指生药的主产地,对栽培植物来讲,是指主要的栽培地区;对野生植物来讲,是指主要的采收地区,多数野生植物的分布区比较广,而采收地区比较窄。
3. 植(动)物形态
叙述原植(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及生长习性。便于野外采集,也有助于生药性状的理解,尤其是全草类生药。对植物形态的详细描述,应查考《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药志》以及各省市所编的植物志与中药志等。
4. 药用植(动)物的培育
了解药用植物的栽培和药用动物的饲养,对于指导生药的生产、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有很大的意义,这是提供和保证临床用药的重要措施。教科书中对某些重要药用植(动)物的培育作了介绍。
5. 采制
简述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干燥、贮藏和炮制的要点和注意点。对需要特殊采制的生药则作有关介绍。
6. 产地 对有特殊经济效益的生药介绍其主产区。
7. 性状
叙述生药的外部形态、颜色、大小、质地、断面特征和气、味等特点。利用感观或借助扩大镜正确掌握和熟悉生药的性状特征,这对于识别和鉴定生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8. 显微特征
记载生药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或显微化学反应的结果。熟悉生药的显微特征,对于鉴定外形相似及碎片或粉末的生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生药真实性鉴定的手段之一。在生药学教学中,生药的显微观察、显微特征的描述及绘图技术是重要的基本技能。
9. 化学成分
记述已知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名称、类别及主要成分的结构与含量,并记述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分布、积累动态及其与生药栽培、采制、贮藏等的关系。生药的化学成分,尤其是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是生药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生药理化鉴定与品质评价的依据。
10. 理化鉴定
记载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所含化学成分所作的定性与定量测定。现在较普遍的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理化鉴别是生药品质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药理作用
记述生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有利于联系其功能、主治,有利于理解其临床疗效的作用原理。
12. 功效
包括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等。性味、归经与功能是中医对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认识,主治是指生药应用于何种疾病或医学上的价值。对于生药的功能,既要记载中医传统用药的经验,也要记载现代医学的内容。
13. 附注
记叙与该生药有关的其它内容,如类同品、同名异物的生药、掺杂品、伪品等,或同种不同药用部位的生药及其化学成分,或含相同化学成分的资源植物等。
拉丁名介绍
生药的拉丁名是国际上通用的名称,能为世界各国学者所了解,因此具有国际意义,便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生药的拉丁名通常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药用部位的名称,用第一格表示,常见的有:根Radix,根茎Rhizoma,茎Caulis,木材Lignum,枝Ramulus,树皮Cortex,叶Folium,花Flos,花粉Pollen,果实Fructus,果皮Pericarpium,种子Semen,全草Herba,树脂Resina,分泌物Venenum等。第二部分有多种形式:⑴原植(动)物的属名(第二格),如:黄芩Radix Scutellariae(原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牛黄Calculus Bovis(原动物Bostaurus domesticus);⑵原植(动)物的种名(第二格),如颠茄Herba Belladonnae(原植物Atropa belladonna);⑶兼用原植(动)物的属名和种名(第二格),用以区别同属他种来源的生药,如:青蒿Herba Artemisiae,茵陈Herba Artemisiae Scoporiae,羚羊角Cornu Saigae Tataricae;⑷原植物(第二格)和其他附加词,用以说明具体的性质或状态,如:熟地黄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鹿茸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有些生药的拉丁名中没有药用部位的名称,直接用原植(动)物的属名或种名。例如:⑴某些菌藻类生药,如:海藻Sargassum(属名),茯苓Poria(属名);⑵由完整动物制成的生药,如:斑蝥Mylabras(属名),蛤蚧Gecko(种名);⑶动植物的干燥分泌物、汁液等无组织的生药,如:麝香Moschus(属名)、芦荟Aloe(属名)。有些生药的拉丁名采用原产地的土名或俗名,如:阿片Opium,五倍子Galla。
矿物类生药的拉丁名,一般采用原矿物拉丁名,如朱砂Cinnabaris,雄黄Realgar。目前,有些国家的药典中,生药拉丁名的药用部位名称放在属、种名之后,这样,在依生药拉丁名次序排列时,同一生药来源的不同生药可以排列在一起,便于比较。如:颠茄叶Belladonnae
Folium,颠茄根Belladonnae Radix。
有时省去药用部位的名称,只用属名(第一格)。如:洋地黄Digitalis、薄荷叶Mentha、黄连Coptis。
检测标准比较
中国、日本药典植物药收载标准概况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植物药作为临床使用的主要药物,很早就被应用于汤、散剂等成方制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植物药被收载于历代各类药物学(本草)著作中,唐代由政府编修、颁布的药典性质著作《新修本草》收载的大部分是植物药,可以说是药典收载植物药的开始。中医学及其应用植物药的技术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被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目前,这些国家的药典都收载了很多植物药,并针对其安全性和质量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以有代表性的日本为例,《日本药局方》(JP)第14改正版(含追补版和局外生药规格)共收载生药(含粉末)249种,据统计,其中基原和药用部位与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P)一致的有83个品种。
植物生药作为中药材收载于CP一部。在鉴别方面,CP过去版本常用显色和试管反应,专属性较差,而现在已全面转向薄层色谱法(TLC)为主的鉴别手段。2005年版CP新增了专属性TLC鉴别662项。在检查项目方面,普遍增加了杂质、水分、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等项目检查,以保证中药材的纯净度,新增杂质检查34个品种,水分检查178个品种,灰分有135个品种,酸不溶性灰分有130个品种。在含量测定方面,CP自1990年版开始,引用现代仪器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薄层扫描(TLCS)等测定含量,2005年版CP在收载的药材及饮片551个品种中,有281个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其中采用HPLC等仪器分析方法的为217个,占总数的77%。
日本制定生药的药典标准较早,其明治时期公布的初版药典(1886)中就对生药药材设定了行政性的规格,介绍了药材标准的普遍性。在以后的各版修订中都增加收载新的生药,并根据技术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修改已收载品的记载内容。JP在鉴别方面建立TLC等方法较CP为早,根据药材不同也使用紫外光谱法(UV)、镜检等方法。在纯度检查等方面也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标准,但药材的含量测定标准建立不及CP,重金属、有毒元素和农药残留量的限量检查也落后于欧美药典。
生药质量标准
名称及命名依据
生药名称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名,拉丁名。命名应明确、简短、科学,不用容易误解和混同的名称。命名不应与已有的药品名称重复。
来源
内容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矿物药包括该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产地加工。
原植(动)物需经有关单位鉴定,确定原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及拉丁学名,矿物的中文名及拉丁名。药用部位是指植(动、矿)物经产地加工后药用的某一部分或全部。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是指保证药材质量的最佳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法。
性状
系指对生药的外形、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及气味等的描述,除必须鲜用的按鲜品描述外,一般以完整的干生药为主;易破碎的生药还须描述破碎部分。描述要抓住主要特征,文字要简练,术语需规范,描述应确切。生药性状特征描述详见第二章有关内容。有关性状特征的书写格式参照现版药典的类似药材进行。
鉴别
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色谱或光谱鉴别及其它方法的鉴别。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
1.显微鉴别
为生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组织切片、粉末或表面制片、显微化学反应。
2.理化鉴别
包括呈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反应等,属功能团的鉴别反应,凡有相同功能团的成分均可能呈阳性反应,因此专属性不强,一般情况下,不宜作为质量标准中最终鉴别项目。
3.色谱鉴别
是利用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对生药进行真伪鉴定。具体方法参见第三章相关内容。色谱鉴别应设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对照。TLC法可以在一块层析板上容纳多个样品及出现多个信息(斑点、色泽、Rf值等),只要一些特征斑点(甚至是未知成分)具再现性,就可以作为确认依据。同时因TLC不需特殊的仪器,操作简便,加之近年来高效吸附剂、商品化的预制板、摄像装置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分离效果、检出灵敏度、准确性和重现性,使TLC法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多的生药理化鉴别方法。GC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药材的鉴别。一般结合含量测定进行。HPLC法较少用于鉴别,若含量测定采用了HPLC法或其它方法无法鉴别时,可同时用于鉴别。
4.光谱鉴别
在生药鉴别时,由于多数药材的提取物在270~280nm左右均可能有最大吸收,因而不能构成某一药材的鉴别特征,或特征性不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光谱直接用于鉴别的不多。如在特定的情况下,在与类似品或掺伪品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能构成鉴别特征的,也可应用。
5.指纹图谱
生药指纹图谱系指生药经过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示该生药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建立生药指纹图谱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反映生药所含内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而反映生药的整体质量。指纹图谱也是国际公认的控制天然产物质量的有效方法。
生药指纹图谱必须同时具有系统性、特征性和重现性。
系统性是指指纹图谱反映的化学成分应包括有效组分群中的主要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全部。如大黄的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则其指纹谱应尽可能多地反映蒽醌类成分。
特征性是指指纹图谱中反映的化学成分信息(具体表现为保留时间或位移值)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这些信息的综合结果能特征地区分中药的真伪与优劣。
重现性指在规定的方法和条件下,不同的操作者和不同的实验室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的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生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和制订有其具体的内容和技术要求。简述如下:
(1)名称、汉语拼音按中药命名原则制定。
(2)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拉丁名。
(3)供试品的制备应根据生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和检测方法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制备。制备方法必须确保该生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在指纹图谱中被体现。应说明选用制备方法的依据。如供试品需要提取、纯化,应考察提取溶剂、提取方法、纯化方法等,提取、纯化方法应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供试品中的化学成分;如供试品需要粉碎检测,应考察粉碎方法、粒度等。
(4)参照物的制备应说明参照物的选择和试验样品制备的依据。应根据供试品中所含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对照品或内标物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的制备应根据检测方法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并说明制备理由。
(5)检测方法根据供试品的特点和所含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应说明选择检测方法的依据和该检测方法的原理,确定该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考察资料和相关图谱(包括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对于含成分类型较多的生药,如一种检测方法或一张图谱不能反映该生药的固有特性,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检测方法或一种检测方法的多种测定条件,建立多张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所采用的色谱柱、薄层板等必须固定厂家和型号、规格,试剂、测定条件等也必须相应固定。采用光谱法建立指纹图谱,其相应的检测条件也必须固定。①稳定性试验主要考察供试品的稳定性。取同一供试品,分别在不同时间检测,考察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峰面积比值的一致性,确定检测时间。②精密度试验主要考察仪器的精密度。取同一供试品,连续进样5次以上,考察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峰面积比值的一致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制定指纹图谱,在指纹图谱中规定共有峰面积比值的各色谱峰,其峰面积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得大于3%,其它方法不得大于5%。采用光谱方法检测的供试品,参照色谱方法进行相应考察,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得大于3%。③重现性试验主要考察实验方法的重现性。取同一批号的供试品5份以上,按照供试品的制备和检测方法制备供试品并进行检测,考察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峰面积比值的一致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制定指纹图谱,在指纹图谱中规定共有峰面积比值的各色谱峰,其峰面积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得大于3%,其它方法不得大于5%。采用光谱方法检测的供试品,参照色谱方法进行相应考察,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得大于3%。
(6)指纹图谱及技术参数
①指纹图谱根据供试品的检测结果,建立指纹图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制定的指纹图谱,其指纹图谱的记录时间一般为1小时;采用薄层扫描法制定指纹图谱,必须提供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图谱;采用光谱方法制定的指纹图谱,必须按各种光谱的相应规定提供全谱。对于化学成分类型复杂的样品,必要时可建立多张指纹图谱。指纹图谱的建立应根据10批次以上供试品的检测结果所给出的相关参数来制定。②共有指纹峰的标定采用色谱方法制定指纹图谱,必须根据参照物的保留时间计算指纹峰的相对保留时间。根据10批次以上供试品的检测结果,标定生药的共有指纹峰。色谱法采用相对保留时间标定指纹峰,光谱法采用波长或波数标定指纹峰。③共有指纹峰面积的比值以对照品作为参照物的指纹图谱,以参照物峰面积作为1,计算各共有指纹峰面积与参照物峰面积的比值;以内标物作为参照物的指纹图谱,则以共有指纹峰中其中一个峰(要求峰面积相对较大、较稳定的共有峰)的峰面积作为1,计算其它各共有指纹峰面积的比值。各共有指纹峰的面积比值必须相对固定。生药的供试品图谱中各共有峰面积的比值与指纹图谱各共有峰面积的比值比较,单峰面积占总峰面积大于或等于20%的共有峰,其差值不得大于±20%;单峰面积占总峰面积大于或等于10%,而小于20%的共有峰,其差值不得大于±25%;单峰面积占总峰面积小于10%的共有峰,峰面积比值不作要求,但必须标定相对保留时间。未达基线分离的共有峰,应计算该组峰的总峰面积作为峰面积,同时标定该组各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应根据10批次以上供试品图谱中各共有指纹峰面积的比值,计算平均比值,列出各批供试品的检测数据。④非共有峰面积计算10批次以上供试品图谱中非共有峰总面积及其占总峰面积的百分比,列出各批供试品的检测数据。
(7)指纹图谱的相似性评价
指纹图谱的相似性需要应用高等数学方法建立模型计算,一般采用两种算法,一是相关系数方法,二是夹角余弦法。已经有专家研制出指纹谱相似性评价软件。
检查
生药质量标准中的“检查”部分是指生药中可能掺入的一些杂质以及与生药质量有关的项目,根据品种不同或具体情况,具有不同检查内容,是保证质量的重要项目之一。
有关检查项目常有:
1.杂质
指基源与规定相符,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的药材;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等。
2.药用部分比例
为保证生药质量,有的生药需规定药用部位的比例。例如穿心莲中穿心莲叶不得少于35%。
3.灰分
灰分有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对测定生药品质,颇为重要。根据生药的具体情况,可规定其中一项或二项。易夹杂泥砂药材或对难以加工处理和炮制也不易除去泥砂的生药,应规定总灰分。同一生药来源不同,其总灰分含量也会相差悬殊。因此需多产地(或多购进地)的产品进行测定后,再订出总灰分限度。不易夹杂泥砂或未经涂抹而产品加工比较光洁的药材,可不规定总灰。
一般程序方法
生药的取样
生药的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生药样品的方法。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1.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2. 从同批生药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生药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对于贵重生药,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3.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生药,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包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取样量一般规定:一般生药100~500g;粉末状生药25g;贵重生药5~10g;个体大的生药,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代表性的样品。如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包件大的应从10cm以下的深处)分别抽取。
4.将所取样品混和拌匀,即为总样品。对个体较小的生药,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字,使分为四等分,取用对角两份;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至最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此为平均样品。个体大的生药,可用其他适当方法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作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良等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一年。
杂质检查
生药中混杂的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等。检查方法可取规定量的样品,摊开,用肉眼或扩大镜(5~10倍)观察,将杂质拣出,如其中有可以筛分的杂质,则通过适当的筛,将杂质分出。然后将各类杂质分别称重,计算其在样品中的百分数。如生药中混存的杂质与正品相似,难以从外观鉴别时,可进行显微、理化鉴别试验,证明其为杂志后,计入杂质重量中。对个体大的生药,必要时可破开,检查有无虫蛀、霉烂或变质情况,杂质检查所用的样品量,一般按生药取样法称取。
水分测定
水分的测定,是为了保证生物不因所含水分超过限度而发霉变质。水分测定的方法常用的有烘干法和甲苯法。供测定用的生药样品,一般先破碎成直径不超过3mm的颗粒或碎片,直径和长度在3mm以下的花类、种子类、果实类药材,可不破碎。
1. 烘干法 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生药。取样品2~5g,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样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05℃干燥5小时,将瓶盖盖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干燥1小时,冷却,称重,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数。
2. 甲苯法
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生药,用化学纯甲苯直接测定,必要时甲苯可先加少量蒸馏水,充分振摇后放置,将水层分离弃去,经蒸馏后使用。仪器装置如图4-1。A为500ml的短颈圆底烧瓶;B为水分测定管;C为直形冷凝管,外管长40cm。使用前,全部仪器应清洁,并置烘箱中烘干。测定时取样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水量1~4ml),精密称定,置A瓶中,加甲苯约200ml,必要时加入玻璃珠数粒。将仪器各部分连接,自冷凝管顶端加入甲苯,至充满B管的狭细部分,将A瓶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待甲苯开始沸腾时,调节温度,使每秒钟馏出2滴。待水分完全馏出,即测定管刻度部分的水量不再增加时,将冷凝管内部先用甲苯冲洗,再用饱蘸甲苯的长刷或其他适宜方法,将管壁上附着的甲苯推下,继续蒸馏5分钟,放冷至室温,拆卸装置,如有水粘附在B管的管壁上,可用蘸甲苯的铜丝推下,放置,使水分与甲苯完全分离(可加亚甲蓝粉末少许,使水染成蓝色,以便分离观察)。检读水量,改算成供试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数。
减压干燥法
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减压干燥器的装置:取直径12cm左右的培养皿,加入新鲜五氧化二磷干燥剂适量,使铺成0.5~1cm的厚度,放入直径30cm的减压干燥器中。测定时取供试品2~4g,混合均匀。分取约0.5~1g,置已在供试品同样条件下干燥并称重的称瓶中,精密称定,打开瓶盖,放入上述减压干燥器中,减压至2.67kPa(20mmHg)以下持续半小时,室温放置24小时。在减压干燥器出口连接新鲜无水氯化钙干燥管,打开活塞,待内外压一致,关闭活塞,打开干燥器,盖上瓶盖,取出称瓶迅速精密称定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数。
也可应用红外线干燥法和导电法测定水分含量,迅速而简便。
灰分测定
生药中灰分的来源,包括生药本身经过灰化后遗留的不挥发性无机盐,以及生药表面附着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总灰分。同一种生药,在无外来掺杂物时,一般都有一定的总灰分含量范围。规定生药的总灰分限度,对于保证生药的品质和纯净程度,有一定的意义。如果总灰分超过一定限度,表明掺有泥土、砂石等无机物质。有些生药本身含有的无机物差异较大,尤其是含多量草酸钙结晶的生药,测定总灰分有时不足以说明外来无机物的存在,还需要测定酸不溶性灰分,即不溶于10%盐酸中的灰分。因生药所含的无机盐类(包括钙盐)大多可溶于稀盐酸中而除去,而来自泥沙等的硅酸盐类则不溶解而残留,故测定酸不溶性灰分能较准确地表明生药中是否有泥沙等掺杂及其含量。
1. 总灰分测定法
供测定样品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筛,混合均匀后,称取样品2~3g(如需测定酸不溶性灰分,可取3~5g),置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缓缓炽热,注意避免燃烧,至完全碳化时,逐渐升高温度至500~600℃,使完全灰化并至恒重。根据残渣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总灰分的百分数。如样品不易灰化,可将坩埚放冷,加热蒸馏水或10%硝酸铵溶液2ml,使残渣湿润,然后置水浴上蒸干,残渣照前法灼炽,至坩埚内容物完全灰化。
2.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
取上项所得的灰分,在坩埚中加入稀盐酸10ml,用表面皿覆盖坩埚,置水浴上加热10分钟,表面皿用热蒸馏水5ml冲洗,洗液并入坩埚中,用无灰滤纸滤过,坩埚内的残渣用蒸馏水洗于滤纸上,并洗涤至洗液不显氯化物反应为止,滤渣连同滤纸移至同一坩埚中,干燥,炽灼至恒重。根据残渣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数。
浸出物的测定
对于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或尚无精确定量方法的生药,一般可根据已知成分的溶解性质,选用水或其它适当溶剂为溶媒,测定一药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以示生药的品质。通常选用水,一定浓度的乙醇(或甲醇)、乙醚作浸出物测定。供测定的生药样品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筛,并混合均匀。
1.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
(1)冷浸法:取样品约4g,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250~300ml的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水100ml,塞紧,冷浸,前6小时内时时振摇,再静置18小时,用干燥滤器迅速滤过,精密量取滤液20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于105℃干燥3小时,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以干燥品计算供试品中含水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数。
(2)热浸法:取样品约2~4g,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250~300ml的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水50~100ml,塞紧,称定重量,静止1小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微沸1小时。放冷后,取下锥形瓶,塞紧,称定重量,用水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用干燥滤器滤过。精密量取滤液25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于105℃干燥3小时,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以干燥品计算供试品中含水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数。
2.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取适当浓度的乙醇或甲醇代替水为溶媒。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进行(热浸法须在水浴上加热)。
3. 醚溶性浸出物测定 取样品2~4g,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于已恒重烧瓶的脂肪油抽出器中,用乙醚作溶剂,水浴加热4~6小时,放冷,以少量乙醚冲洗回流器,洗液接入蒸馏瓶中,低温蒸去乙醚,于105℃干燥3小时,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称定重量,以干燥品计算供试品中含醚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数。
挥发油测定
适用于含较多量挥发油的生药。测定用的样品,一般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仪器装置如图4-2。(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测定法 甲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样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稳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1000ml的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有0.1ml的刻度)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
乙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样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含有挥发油的百分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