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故宫(二):多事之秋

公元1644年。

明崇祯十七年。

这一年是一个真正的多事之秋。

而这些多出来的大事小事,每一件都足以让明朝这艘大船重新改变方向,驶向未知的领域。这一年,紫禁城也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现在那个马倌儿李自成已经不是马倌儿了。

他的名片上印着一长串儿的头衔,什么“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新顺王”,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自主创业成功,成立了“大顺”政权,再也不用听前任老板高迎祥的命令了。

这一年的三月,李自成终于坐上了龙椅,而崇祯皇帝也在一棵歪脖树上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奋力一蹬。

而逼着皇帝上吊的李自成却没有得到丝毫松懈的机会,他必须磨快刀枪,重新上马,因为他知道,更凶狠的敌人来了。

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号,中国历朝历代都喜欢在这个地方掐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与明总兵吴三桂的军队就在这里死磕。吴三桂兵败后,终于按捺不住夺回媳妇儿陈圆圆的迫切心情,投降了清廷,并在阵中剃了头,想想也真是拼了。

吴三桂与多尔衮合兵击败了李自成,大顺军溃败。而李自成在退败前还不忘回北京登基作了把皇上,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小小虚荣心。在登基的转天,李自成做了两件事:第一,率军退出北京,往西安撤退。第二,烧毁紫禁城。

朱棣同学建造紫禁城时,光准备材料就用了十年,修建用了四年,明朝历代皇帝都对这座皇宫进行修缮。而李自成想效仿项羽火烧阿房宫,完全没有环保意识,也来了个火烧紫禁城。

史料记“宫殿悉皆烧尽,惟武英殿岿然独存,内外禁川石桥亦宛然无缺。烧屋之燕,蔽天而飞。”可见李同学的这把火烧的还是够彻底的。

清兵由吴三桂引入关内,占据北京,顺治帝登基。从此开始了清王朝的统治。而紫禁城这所大宅子的主人也由姓朱变成了姓爱新觉罗。

我们先来聊聊紫禁城的名字,这个“紫”字可是大有来头。古代人为了研究星空,把若干个恒星分为一组,每组称作一个“星宫”,类似我们现在的“星座”概念。而在这些星宫中,有三十一个特别有名,称为“三垣二十八宿”,加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空基本就被这些星宫占据着。

提起二十八宿我们好像更熟悉一些,很久小时候特爱看的《西游记》里,总能出现几位,什么奎木狼啊卯日星官啊,总之就是一堆动物。

而“三垣”,被称为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这个带“紫”字的紫微垣位于北天正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古代各位义正言辞的骗子们常说“吾夜观天相,见北天有帝星出现”,或者“吾夜观天相,见紫微星暗淡无光,掐指一算,宫内必有妖孽作乱”云云,这“观”的,就是代表皇宫的紫微垣。

皇宫不是一般老百姓来的地方,别说进去,就连宫墙附近的地方都是禁地,谁要敢去那儿溜达,被抓住了可别嫌皇上家刀快。要不叫紫“禁”城呢,都告诉你了你还不禁。

我们来看看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皇上老爷子在某个时段最喜欢的地方——三大殿。

我这里说的“某个时段”,指的就是皇上登基的时候。明朝的皇帝是有多不爱上朝,二十年不理朝政那都是起步价。可是登基的时候,无不是欢天喜地笑逐颜开,那当然了,当个皇帝得经过多少勾心斗角惊心动魄的场面,好不容易修成正果了能不高兴吗。

三大殿,也就是明朝时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清朝时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主要任务就是承接各种皇家典礼。

三大殿在紫禁城的中心位置,去过故宫的小伙伴都知道,想进三大殿先要爬上一个三层的台基,这个台基有八米多高,修建成一种叫做“须弥座”的形式。

这个“须弥座”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须弥”指的就是佛教中的须弥山,在佛教传说中是世界的中心。用这么厉害的一座山垫脚,显示佛的神圣伟大。

“须弥座”最早在佛像、佛塔等佛教建筑上使用,后来发展成建筑上常用的一种构件,有的上下有莲花造型,中间为卷草纹。这种上下宽中间窄的造型很受人们的喜爱。毕竟人们都喜欢小蛮腰嘛。

在须弥座的上方,是一个龙头形的装饰物,称为“螭首”。“螭”是一种没有角的龙,传说中龙生九子里就有“螭吻”,大概都是姑表亲。

煮豆子的曹植曾作《桂之树行》,里面有一句“上有栖鸾,下有盘螭”,说的就是桂树下有这个小宠物在休息。

上到大三殿的台基上,来到太和殿前。有两件国之重器就在眼前。一为日晷,一为嘉量。

日晷(guǐ),是古代计算时间的计时器,用倾斜的石盘和垂直于石盘的指针观察太阳的投影方向,从而计算出精确的时间。这么聪明的方法只有中国人才想得出吧。

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具,是全国各地称量五谷等容器的标准,放在一个称为“嘉量楼”的石亭子里。嘉量和日晷一样,都是国家的统一和集权的象征。时间和度量都是皇家统一,别人就不要想着我的江山社稷了。

三大殿在民国时期,曾经历了一场惊险,国会的参、众两院议员整天打架打昏了头,竟然提议拆毁三大殿,不料却被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保护了下来。

这个人是谁呢?我们下次再聊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