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太新的手机“慢充”技术,却比快充更为你着想

顶级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视界屏幕、带有定制音效的立体声扬声器、后置三摄或者四摄,内置拟真效果的线性震动器,除此之外还要有12GB的大内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闪存……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对于顶级智能手机的配置需求已然变得如此之高,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超越了同期的个人电脑。
当然,这并非是不可理喻。毕竟作为集计算、感知、显示、通讯功能为一体,可能是最为随身的高性能电子设备,智能手机如今所需承载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数年前的想象。我们用它购物、依赖它出行、通过它的屏幕获得超高清的影音和游戏享受,也借助于它日新月异的摄影科技记录下身边的一切重要时刻——这些功能理所当然地需要强大的硬件规格作为支撑,也理所当然地快速吞噬着纤薄机身里那本就孱弱的电量。
是的,既然我们选择让智能手机背负强大的性能与丰富的功能,那么自然就得忍受随之而来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欢轻薄的机身,那么在物理定律的约束下,不可能塞进海量电池的旗舰高性能智能手机要想保证爽玩不断电,自然就得靠一样大家耳熟能详的“黑科技”来续命了:这,就是快充。
  • 快充很快,但它其实做不到宣称的那么快

对于智能手机而言,快充究竟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相信只要是买过旗舰机型,体验过那些30W(有时也写作27W)的、40W的、50W超级快充感受的消费者都会有所体会。毕竟能够在短时间里快速“回血”,就意味着紧急的时刻不坑队友、关键的时候还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与重要的生意对象保持联系等等。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称的那么有用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三易生活不仅早就有文章进行过解释,而且也做过专项的测试。简单来说,无论是那些自称峰值功率极大的顶级快充技术,还是一般手机上常见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们在实际的充电过程中,都不可能长时间达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缩水”充电过程。
微博用户@草数码曾经曝光的某40W快充手机充电功率曲线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对于绝大部分当前的快充技术,其充电逻辑都呈现为开始几分钟全力快充,尽可能方便用户短时间内补充一定的电量供急用,之后就逐步降低充电功率的方式。特别是当电量充到90%左右时,主流的快充方案此时都会进入名为“涓流充电”的超慢充模式,而这么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养护电池,延长电视使用寿命;二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锂电池在高电量时过充电所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
是的,锂电池长期过渡充电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但是目前的大多数快充技术,真的就能完美避免它吗?其实没有。
  • 嘴上说着要快充,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却更诚实

为什么涓流充电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机锂电池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马上能够想到,因为当电池快充满时,现代充电技术普遍会将充电功率调整到极低的档位上,充电功率低发热自然就小了,电池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而这,也的确算得上是其中的一条理由。
但实际上手机厂商还有另外一重考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机,每当电量充满到100%时,智能手机都会以指示灯/提示音甚至是震动的方式,提醒用户及早拔下充电器。但是你有想过,如果不拔会怎样么?没错,此时电池就陷入了危险的过充电情况——而涓流充电技术,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过充”的步伐,或者说延缓了电池一定概率上发生起火、爆燃、鼓包等问题的速度。说得更直白一点,如果没有涓流充电,我们可能必须每当电池充满就立刻将充电线拔出——而有了涓流充电,这个充满之后再拔线的操作就有了一定的缓冲时间,当然是大大增加了充电安全性。
可是正如我们文章开头说到的那样,因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才导致了对于“快充”技术的需求。然而,大家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既然我们现在每天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那么我们通常何时给手机充电?
一种情况是当我们急于使用手机,但手机电量已经严重不足时,这时候我们往往确实会依赖于快充技术,给手机充个几分钟电,然后拔下来赶紧继续使用。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当我们不再使用手机时——此时,我们会悠然地将手机插上充电头,然后自己去睡觉,直到几小时之后悠悠醒转,一看手机的电量早已充满——挺好的不是吗?
一点也不好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智能手机的“涓流充电”技术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防止电池过度充电,是为了在手机电量充满之后给用户留出充足的时间拔掉充电头——很显然,这个“充足的时间”指的是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而绝对不是几个小时。换句话说,对于能在一小时甚至更短时间里为手机充满电量的“超级快充”技术,本质上就和现代人类那夜间八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手机充电习惯“白字不和”。说得更过分一点,睡前给手机充电的习惯,配上超级快、早早地就将电池充满了的快充技术——这可能是当前最伤电池、最不安全的手机充电方式,没有之一。
  • 用户习惯倒逼技术革新,全新“慢充”闪亮登场

不难看出,快充技术诞生的初衷在于用最短的时间给手机充入最多的电量,但许多人睡觉时给手机充电的习惯,却又刚好会让快充成为伤害手机电池、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元凶,这两者之间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那么,要如何解决它呢?
答案很简单:既然快充不行,那就用慢充呗!
当然,此“慢充”并非过去快充技术还没出现时的慢充,而是一种全新的充电逻辑。在最早应用它的索尼和华硕手机上,被称之为“电池维护”;而在最新的苹果iOS 13中,它则被冠以“优化电池充电”的名号。但不管叫什么名字,这一新技术本质上都是一种会自动学习用户充电习惯,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的新充电逻辑。
举例而言,当我们急于使用手机,临时给手机插上充电头时,“电池维护”程序会判断我们这是临时充电行为,它会让快充以最大功率运作,短时间里给手机“续命”一口。而当我们在夜间睡前插上充电线时,它不仅会明白这是夜间长时间充电行为,而且还会根据往常用户的起床时间,智能地估计需要在第二天的几点几分刚好充满100%电量。于是乎,此时充电头会以一种非常慢的速度开始对手机进行充电,在预估充电结束时间(也就是我们醒来的时间点)到达前一小时,刚好只给手机充入80%左右的电量,然后在最后的这一小时以涓流充入剩下的20%。
这样一来,理论上当我们醒来,拔除手机充电线时,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台充电到100%左右的手机:它可能还差那么一点点没充满,它也可能刚刚充到100%不过数分钟。但不管是哪一种状况,它都避免了快速将电池充满之后,长期慢速过充电、或者充电时断时续的情景,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手机电池的寿命、提高了用户睡眠过程中的充电安全性。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哇哦,新技术好人性化、好高大上啊!可问题是,这样的基于用户习惯的自适应充电,其实根本就不是新技术。它的充电时间学习算法甚至并非基于所谓的本地AI、而是早在高通骁龙600、骁龙800时代就已经有手机实现了。
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技术上毫无难度,为什么类似的自学习充电功能至今并未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普及呢?是因为它“慢充”的身份不利于市场宣传,还是因为其他厂商不愿意让用户的智能手机电池如此“长寿”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假如5G没有那么快,你还会爱吗?

除了手机上的应用,5G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

苹果悬赏百万封堵漏洞,但这钱显然并不好拿

为了封堵系统漏洞,苹果这次终于认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