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自出现以来,由于有效解决了消费者关于"出行"问题的刚需,也使得其很快就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滴滴与Uber两个行业巨头。而具体到国内市场,在滴滴与快的合并、并收购了Uber的国内业务后,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一行业的领头羊。但目前在这一市场上,除了不断涌现的后入者之外,聚合模式如今也呈现出了爆发的趋势。日前有消息显示,腾讯地图将与滴滴合作上线打车服务。据悉这一功能将于2020年9月22日起实施,且该方案已于去年底确定,并筹备了半年多的时间,此前也已在东莞、深圳、珠海,以及西安四个城市进行试点。根据腾讯方面的说法,腾讯地图聚合打车业务是与滴滴深度合作, 由滴滴方面提供出行服务及安全调度等技术方案,腾讯地图提供平台 。事实上在很多人眼中,腾讯地图相比与百度的百度地图和阿里的高德地图,是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尽管国内五大导航图商之中,百度有了道道通,阿里巴巴有了高德与易图通,腾讯有科菱航睿和四维图新,几家可谓是旗鼓相当,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腾讯地图在例如数据采集、导航技术等方面与其他竞品略有差距,而百度地图则由于占据了先发优势,并且拥有搜索引擎导量这一得天独厚的利器,因此在技术与数据整合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但好在腾讯地图也并不是没有优势,得益于嵌入了微信与QQ,囊括了微信和QQ的位置发送,空间,以及朋友圈签到等核心场景,因此也使得其在LBS领域有着一定的优势,并早在2017年就拥有了每天LBS社交分享超过6000万次的成绩。所以外界认为,此次在地图产品上加入网约车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功能,可以说是拓展了腾讯地图的边界。至于腾讯地图选择聚合模式的原因也很简单,毕竟在滴滴方面已经使用了自家的地图产品后,这一模式无疑是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并且腾讯地图只需出流量和入口,关于网约车的运营和服务都可以由滴滴来解决。更何况,在腾讯地图与滴滴的这一合作前,同为地图领域的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都早已上线了类似的聚合模式,在竞争对手已经有了的情况下,腾讯地图又怎么会不弥补这一短板呢?而网约车聚合模式近年来可谓是迅速走红,除了百度与高德之外,哈啰出行和美团打车也都上线了聚合打车模式,并且滴滴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这一服务。在这一模式背后,所反应的则是地方性网约车企业的兴起,解决了司机端的供给问题。在此前网约车新政实行后,由于对于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淘汰了一批不合规的车辆与司机,但在用户需求并未减退的情况下,也使得供需模式产生了失衡。聚合模式的加入,则使得网约车平台在接入更多第三方服务商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更多的运力,同时也能加速实现流量的聚集。与自营相比,聚合模式所采取的平台思维,相当于是将规模相对较小的网约车公司聚合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对于乘客来说,有着更为充足运力的平台,也将能够更好的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不过聚合模式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未曾成为主流,是因为这种模式也有着也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是不同平台作为供给方很难实现标准,这就造成了价格与体验的难以统一;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运营层面上,聚合平台作为“中间商”其实既不对乘客也不对司机负责,投诉无门如今也成为了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问题焦点。众所周知,出行平台的工具属性其实非常明显,通常用户除了在需要出行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打开这类APP,并且这也几乎是所有工具类APP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滴滴此次携手腾讯地图是典型的各取所需,滴滴方面将获得了腾讯地图的流量入口,而腾讯地图则补齐了打车功能,弥补了和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之间在服务项目上的差距。尽管在腾讯口中,地图是战略级产品,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地图业务本身是一个"基础设施"。这就导致了地图业务虽然很重要,但不同于社交等高频次的用户需求,地图相对而言更加低频,这就使得地图业务所呈现出用户忠诚度高,但在打开率和粘性较低的情况,使得这一业务的想象空间极为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今几乎所有的地图APP都提供了打车服务,因为出行与地图无疑是两个具有天然关联性的领域,基于位置信息来获取出行服务也极为很顺理成章的逻辑。对于腾讯而言,入局出行领域更像是探索新的增长点,在传统地图导航服务已经陷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聚合打车或将为其找到新的流量增长。不过在竞争对手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已经上线了聚合打车服务多时的情况下,作为追赶者的腾讯地图想要后来居上,无非是流量、补贴、技术三大要素。其中补贴其实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毕竟在后疫情时代,通过补贴刺激用户打车已经几乎成为了行业共识,这一点腾讯地图自然会效法。同时来自滴滴的调度匹配技术,则能够在最大限度降低用户的等待时间,同时滴滴在运营和服务上的多年积累,也能够帮助腾讯地图的聚合打车提高使用体验,这也就解决了这款产品是否好用的前提。至于“客从何处来”的问题,依托腾讯本身的流量优势,腾讯地图的聚合打车服务显然能够获得极为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但最终的效果如何,则是要看QQ及微信等腾讯自家的流量池,能够挤出多少资源分给腾讯地图。换句话来说,腾讯地图的聚合打车能获得多少流量扶持,或许是决定双方此次合作能否长远的关键所在。
面对蓝牙音频的短板,相关厂商日前成立了AQS联盟。
对于苹果来说,推出头戴式耳机的目的可能是AR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