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小小说

杨晓敏

笔记小说是我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自身携带了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元素,是国粹,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从《诗经》、楚辞以后,叙事文学发轫并开始兴盛,笔记小说肇始于魏晋,后在两宋时期发扬光大,出现了《搜神记》《世说新语》、唐宋笔记等,至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笔记小说的集大成者。古代笔记小说因其内容多为鬼怪、志异、传奇一类,尚未形成现当代小说文体的涵盖状态,亦可作雏形看。从笔记到笔记小说,一个古老文本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应该得到今人的重视和挖掘。

在中国古今文坛,命运曲折丰富如苏东坡者不多。在他六十六年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帝王时代。苏东坡两次在朝,两次外任,三遭贬谪,由黄州而惠州而儋州,其坎坷曲折的人生路,也让他的思想情感几度发生重大变化,儒家、释家、道家思想的交替影响,丰富的生活阅历,高深的艺术修养,赋予他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强的表达力,终造就了这位享誉后世的千古奇才。

后世研究苏东坡的作品,亦是浩如烟海。他的箫散简远、绵里藏铁的书法,他以笔墨写意、趣味悠然的绘画,他的大气磅礴、蕴含哲理的诗,以及随物赋形的散文,自成一格的词……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门引人入胜的高深学问,令人仰视。苏东坡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同被贬惠州,其间两年七个月,曾留下“苏堤玩月”、“西湖苏迹”等佳话和587篇诗文。

这部《苏东坡小小说译评》,把苏东坡与当代小小说联系在一起来研读,以当代小小说的评判视角与标准,对其进行鉴赏剖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的出版问世,注定会是一桩文坛趣事。因为编译者不仅为苏东城曾经的惠州之行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有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放大来看,在苏东坡研究史上恐怕亦是首例,此举应属创意性文学活动。

本书遴选苏东坡笔记小说共三十四篇,这些文章长则几百字,短则几十字,编译者在经过细心的挑选、对比、赏析之后,为其定名“苏东坡小小说译评”。由当代著名小小说作家申平编译,有评论家雪弟、陈振昌、曾冠华等人加以精心点评,他们认为“如果能够确认苏东坡的这些作品就是小小说……不但可以找到一个研究东坡文化的端口,而且还可以使中国小小说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申平先生是一位伴随小小说文体成长的实践者与倡导者,雪弟等人是卓有建树的小小说文体研究者和评论家,几十年来浸淫于小小说文体之中,乐此不疲,这样的发现自然让他们兴奋不已。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出可敬的责任担当和探索精神。

笔记小说有其叙事简约、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文体优势,作者能率性地表达出自己的某种生活情趣和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悟理解,充分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备受读者青睐。苏东坡这些笔记小说,符合当代小小说文体的文体特征。从苏东坡的文化作品归类来看,它们属于他的散文。从更长远的文体界定来说,它们仍然属于随笔小品。

苏东坡的这些笔记小说,在他的四千余篇散文中虽然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却是巧譬妙喻,旨趣高远,机锋暗藏,理趣无穷,因此成为他散文作品中极富光彩的一部分,九百多年来依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譬如《梁贾说》中,苏东坡借梁贾得意时的骄矜之气,对那些贫易主、贵易交、不守常所的世俗之人,进行了无情嘲讽。这篇作品,放诸当今社会,亦能引发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当然,这其中,也体现了苏东坡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

《黠鼠赋》是一篇寓言式的咏物小赋,由一只黠鼠装死逃脱的故事,作者悟出其鼠的狡猾,并由这件小事引发一番感悟:在所有的生灵中,人是最有智慧的,但智慧的充分发挥必须依赖意志的专一。这篇小赋,因物见意,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更有理性思维的融合,行文寓庄于谐,读来轻松有趣,阅后又引人沉思。

《方山子传》是一篇人物小传,作者写的是他在凤翔为官时结交的一位朋友——陈慥。写人物传记,自然要写出人物身上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苏东坡即很好的抓住了陈慥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时血气方刚行侠仗义;成年后折节读书,一心仕途;中晚年,由于无所遇合,乃看破红尘,“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与妻妾们过起了家徒四壁的隐逸生活。一个“异”字,贯穿全文,将侠与隐,富贵与贫贱,巧妙地集于陈慥一身,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难忘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作家的创作道路上,总能寻到时代的投影。苏东坡创作《方山子传》时,正是他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往黄州之时,当时的艰难处境,让苏东坡有口难言。复杂的心曲,不便直言,便借这一篇人物小传,来自艾不遇。此篇正是他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

读这三十余篇作品,或写奇闻轶事,或为人物立传,或讲佛家的轮回,或借机而发感慨。在文中,苏东坡信笔挥洒,侃侃而谈,不假雕饰,真率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万斛泉源在平地汩汩滔滔,又如行云流水舒徐有致。正论,戏语,诗赋,传说,当抒怀时恣肆汪洋,当见理时立论思辨,机变灵活而又妙趣横生。苏东坡为人处世的豁达洒脱,怜恤万物生灵的悲悯情怀,以及他为民请命经世致用的抱负,无不闪烁其中。苏东坡的这些笔记小说,也是最见苏东坡真情灵的走心之作。

因苏东坡一生深受儒家、释家、道家三种思想的影响,也因为其时代所限,其作品中会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亦大可不必引以为怪。这恰恰能让今人从这些作品中,体味到苏东坡当时的思想矛盾与挣扎。

苏东坡距今已九百余年,因其晚年被贬谪到惠州生活过,于今天的惠州人来说,他的为政为文、轶文逸事,如昨日般历历在目,自身就散发出一种亲和力。把苏东坡散落在各处的这些笔记小说编辑成册,并对其作品进行翻译、赏鉴、评点,把苏东坡列入古代小小说文体创作的先行者,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寻微探幽,史海勾沉,尤显文脉传承的源远流长。

小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孕育的时代文体,尤其是近40年来,当代小小说有成千上万的写作者,有数以百篇计的优秀作品被选入大、中专教材,并产生了数十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从多方面调动了大众对文学的理解和认同,为提升和开发全民族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提供了又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苏东坡小小说译评》的问世,无论对于当代小小说事业的兴盛繁荣,还是对于文化惠州的开发拓展,都具有一种特殊的纪念意义和价值。

诗曰:

东坡遗迹今犹在,

岭南荔枝惠州甜。

申君译评小小说,

文脉穿越九百年。

(0)

相关推荐

  • 晚年孙犁的人格与作品

    晚年孙犁的人格与作品 杨振喜< 博览群书 >( 2018年11月01日) 孙犁旧照 孙犁是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生,2002年逝世,享年90岁,从事文学活动60余年.从创作上讲,以&qu ...

  • 当代小小说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

    作为同道,知音难觅,亦师亦友,多受启迪,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比如,多年来文学界及小小说内部一直在争论小小说是什么,晓峰的<关于小小说文体的一种假设>以及<文学里的 ...

  • 苏东坡的《蝶恋花》写了什么?知己一读就落泪,不久便香消玉殒

    关于朝云之死,<冷斋夜话>等不少书中都提到一段:东坡有首名作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 ...

  • 苏东坡最“厉害”的一首诗,正着读倒着读,都是千古绝句

    遇见更多古典诗词 大家都知道大文豪苏轼,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心胸豁达,才高八斗,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名篇,让人过目不忘,高山仰止,苏东坡的诗词我们都背过很多,在这些诗 ...

  • 陈楚风小小说 • 《夜宿张集镇》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1 作者:陈楚风 那年秋末,种完了麦子,也就进入了农闲时候,于是我就和村里的一帮人骑车去五十多公里外的邻县郸城东张集一带做小买卖赚几个零花钱来补贴家. 有一天傍晚,我们一行人 ...

  • 细品苏东坡:波澜曲折读炎凉“一蓑烟雨任平生”

    文/莫军炜 历史上庚子年和辛丑年,自然灾害变多,突发事件频频,世界动荡不安--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就个人而言,也是波澜曲折,惊喜与痛苦相伴,没有被新冠疫情肆虐而吓到,也没有被生活苦累折磨而退缩,依然抱 ...

  • 苏东坡:不读书,你拿什么开玩笑?

    洞见 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 129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

  • (诵读)俺家媳妇是福星(小小说)|| 罗学贵(湖北)*诵读/罗学贵

    俺家媳妇是福星(小小说) 文/罗学贵 诵读/罗学贵 编辑/落英小桥 新媳妇小兰是从很远的刘庄嫁到李庄的.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时代,社员们每天到生产队出工挣工分. 小兰是个新媳妇,人又长得漂亮,队上的男男 ...

  • 【三秦文学】李平:【归来 】(小小说)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总       编:鱼儿姐姐 归来  (小小说) 文/李平 只见儿子一身戎装走进了家门.十九年过去了,模样还 ...

  • 苏东坡: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

    文章来源:儒风大家 不曾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没有容易可言,哪怕是以乐观豁达闻名于世的苏东坡,又何尝不是历经坎坷,努力生活?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 任继兵 小小说《滋味》| 主播桑叶 | 心香文艺

    心   香   文   艺 心 香 文 艺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 电台音频:喜马拉雅:心香文艺 任继兵作品,主编黄幼中         那一年的深秋.         第二次垮入学校大门的我,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