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必防4种病,常做4件事!保你一冬平安

俗话说,“冷在三九”,今年却和往年不同,气温最低的日子出现在了“二九”。

虽然近几天全国多地气温有所回升,但是,此时仍是人体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此时寒邪最易乘虚侵袭人体,诱发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三九养生”仍然十分重要。

三九天,小心疾病上门

1

心脑血管病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

这是因为,受冷空气刺激,心血管病人的冠状动脉容易收缩、痉挛,同时寒冷会增加心脏工作负荷,发生供血不足,出现栓塞。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本就存在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问题,气温降低时原本狭窄的血管会变得更加狭窄。

而寒冷不仅会让心血管负担增加,脑血管负担也会增加。寒冷容易促使脑血管收缩,使得血压升高,脑出血、脑血管爆裂都易出现。

2

呼吸系统疾病

冬季气温低,人的活动量减少,新陈代谢下降,肺部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因此,呼吸系统就会成为冬季疾病的重灾区。

有数据统计,冬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比平时高出2~3倍!

3

消化系统疾病

在寒凉的刺激下,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胃肠道抗病能力减弱。

如果再吃一些高热量食物供能,也会加重胃肠负担,更易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复发。

4

骨关节疾病

寒冷特别是持续受凉和昼夜温度反差,可导致肌肉和血管收缩,从而引起关节疼痛,还可能促使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等的复发。

三九养生,别忘这四样

1

驱寒:吃姜

怕冷,是很多老年人共同的特点。因为人衰老之后,新陈代谢减慢,很容易形成气血不足。

此时进补,不需要昂贵的药材,最普通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药物。

俗话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天用姜,正合适。

平日,我们可以适当喝些姜茶。姜味辛辣,能祛除冬季的寒气。但是,冬季吃姜要注意,一要去皮,二要避开晚上。

只需将生姜洗净,切片;红枣洗净,去核;将生姜、红枣放入杯中,冲入开水,盖上锅盖焖10分钟,放凉后就可以饮用了。

此外,睡前泡脚也是驱寒的好办法,而在洗脚水中加入姜汁,能更好地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

2

补肾:栗子

肾是健康的根本,人的衰老,从根本上说是肾的虚弱。而冬季正是补肾、抗衰老、健体魄的好时机。

但是,补肾不能乱吃补品,尤其是动物肾脏,非但不能进补,反倒有害。

而且,从健康的角度讲,素食要比肉食更有利于健康。

栗子味甘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益气等功效,而且不像肉类那样油腻。在养生食疗中常用来补肾。

冬季吃栗子,不需要拘泥于做法,可糖炒栗子、可熬粥、可蒸饭。

最简单的吃法当属栗子粥:栗子10颗,粳米100克,白糖适量。栗子去壳和粳米同煮至黏稠,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3

补气:吃鸡

冬季进补,离不开肉类。不过,不同的肉是有区别的。

中医认为,身体比较健康,既不体虚又没有燥火的人,冬季可以多吃鸡肉。

因为,鸡肉性微温,偏向于性平,对人体的刺激很小,平时,最好采用炖煮的方法制作。

4

补阳:艾灸

艾灸是中医温补阳气最佳的方法之一,冬至后最宜进行艾灸调养。

宋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指出了艾灸是补阳气的第一方法。

在三九天,大家可重点对大椎、关元、足三里三个穴位进行艾灸。

可选用松软、无杂质的纯艾条,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温灸,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每次15~20分钟,连续10天为1疗程。

注意:

艾灸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比较合适,避免受风着凉。

避免烫伤、着火。最好准备一个铁盒或玻璃瓶,用于盛放艾灸时的艾灰。

当出现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心烦等上火症状时,应停止艾灸。

资料:养生中国

编辑:刘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