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浅谈(四十一)四时温病——暑温(二)
一、暑温的辨治(一)
暑温是感受暑热邪气导致的疾病,清暑泄热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暑热挟湿则当清暑祛湿为主;若暑热而兼外寒者则在治暑的基础上,兼解外受之寒邪,因天热受暑,而过度恣食寒饮者,一定要先祛其寒闭,再行解暑;暑热伤气,津液不足者,当益气生津;如属暑热窍闭,或导致动风者,当以清心豁痰开窍,凉肝熄风定抽。
1.暑热在气
暑热中受,初起最常见之候主要在阳明气分,表现为气分炽热之证。临床见症为壮热,心烦,头晕胀痛,面赤,气粗,大渴引饮,遍体汗出,舌苔黄燥,脉象洪数,甚则气促作喘,汗出形寒,脉似洪而按之无力,舌胖淡润。
阳明无形气热炽盛,故表现为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而数,这与风温邪在阳明之气分热盛不同。由于暑性酷热,伤津耗气,故发病之后,热耗气分,很快可出现阳虚之汗出形寒,气出粗促,面色暗淡,疲乏无力。脉象由洪滑大有力而逐渐转为洪虚无力,按之似芤,沉取若无。凡见此等症,即说明暑伤元气,暑入阳明。暑执伤津耗气故形寒而四肢不温。治法当以清暑泄热,或兼益气生津。
白虎汤方《温病条辨》:生石膏30克(研,先煎) 知母15克 生甘草9克 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本证虽见气分里热炽盛,但毕竟是无形之热弥漫,其邪热向外,以达表为顺,故以辛寒之剂,因势利导引邪外达,清气分之热盛。方中用生石膏微辛大寒清泄气热,达热出表;配知母清热养阴;生甘草以泄火解毒;粳米保津液以养胃气。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之效,为治阳明无形气热之主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说明,此方必须热盛气壮之时用之。若脉弦细,则是阴之不足,要以顾阴为主,不可清气;脉沉者为在里,在里时多为不足;不渴者,不是阳明热盛;汗不出,也不是阳明热盛,均不可用白虎汤。
作者认为,在运用白虎汤时,一定要分清是否热在阳明。早期可能热盛,如高热、大汗出,必然消耗气分及津液,脉若洪滑大而力稍弱时,即可方中加用沙参30克。如病人体弱,或年岁稍高,汗出略多,脉象虽洪但力弱时,可在加沙参同时,加入太子参10克。若舌润、脉已下垂甚至沉位,当用党参以益其气。均根据当时情况,酌情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