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处暑日有降雨好与不好,看农谚俗语怎么说

前言‬:“谷物‬渐黄‬,暑气‬渐‬消‬”

今日北京时间5时35分迎来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节气,“处暑”民间又称“出暑”,意在标志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接下来我们要度过的是一个秋高气爽的黄金季。

我们大家都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动,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一种知识体系。用白话说,也就是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变化有着息息的关联,它有助于我们的农事安排。

既然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的节律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的影响,那么,今日处暑交节有落雨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呢?处暑节下雨好还是不好呢?

在我国千年农耕生产中,我们历代的勤劳且智慧的先辈们也从二十四节气和生产相结合中总结出了一些二十四节气气候的变化影响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并将其组织成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话语,以俗语形式流传下来用以我们后人,来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下面一起来看看农谚俗语对处暑下雨好还是不好怎么说: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人愁”,这是一句在我们黄河流域一带流传的农谚俗语。意思是在说,如果在立秋时节有落雨,则会万物都能有收成,因为,立秋后正是苞米和谷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时段,这时候充沛的水分滋润可助于籽粒快速的灌浆饱满的形成,对成熟丰收非常有利。

但如若这落雨没有在立秋时节下,而落在处暑时节,那么,相对于秋收作物来讲就有点晚了。在过去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秋收作物的籽粒已经到了结实期了,前期水份的不充足很容易影响籽粒灌浆饱满度,造成结实不饱满。结实不饱满不说,处暑下雨以人们总结的经验还意味着后期一段时间内还会有一段持续性的降雨过程出现,也就是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连阴天。

这对于秋收作物来讲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时期以我们常见的玉米,大豆,花生为主的秋收作物来说,玉米进入了结实成熟期,大豆也到了鼓粒成熟阶段,花生则是进入了饱果成熟期,这时候干物质的积累很重要,只有充足的光照才有利于光合作用,才能促进干物质积累,反则,势必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影响产量收成。所以,对于黄河流域这一带生产地来讲,处暑雨是不乐见的,落雨节点最好是在立秋至处暑前。

当然,由于我国较大的地域跨面积,节气点气候的变化对生产影响也不尽相同。对于南方区域有些地方来讲,则是喜欢处暑节有落雨的。尤其是对于晚稻收获区来说,处暑的雨有利于晚水稻的生长,迟雨能促进晚稻颗粒的饱满形成,有利于晚稻的丰收。因此,南方区域有“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籽也难保米”的农谚。

总之,农谚语的形成也是跟随不同地域中的人们在生产经验积累中形成的,不同地域俗语的形成也不同,所有的俗语并不是全地域都适用借鉴。在者说地球历经万年历程早已物是人非,现古今气候的变化规律也早已不同了,所以,处暑节有落雨好与不好不能再去辩证了。

现在处暑落雨好与不好要根据当年当地的土地墒情和降水的具体情况来说了,如果当年当地降水全年减少,土壤墒情较差,那么处暑节有落雨相对来说就是好事,反之,当年当地降水量较大,土壤墒情处于饱和,那么处暑节再出现落雨景象,那就会影响农业丰收。所以,什么都不是绝对的,只有切合实际才是最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