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超全整理

九上文言文《湖心亭看雪》专题复习

一、字词小结

(一)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末语气助词,啊)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上下一白(全)

余拏一小舟(数词,一)

长堤一痕(数词,一)

    上下一白(白色的)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见余大喜(非常,十分)

余强饮三大白(与“小”相对)

(二)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

余   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古义:尽力 今义:勉强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  今义:白色

是日更定

是   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判断动词

(三)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四)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2.省略句

见余大喜。(“见”前省略了主语“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而”后省略了介词和宾语“与之”)

是金陵人,客此。(省略了“客”后的介词“于”)

及下船。(省略了“及”后的主语“余”)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更有似相公痴者”)

二、疏通文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三、翻译语句

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五、问题探究

第一段: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明确:(1)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2)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2)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

(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鲁迅先生曾认为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5.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6.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明确:(1)角度:①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的寂寥凄清。

②全景式描写(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称为雪雨雾的世界。

③集合式描写(动态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收罗了雪后西湖之景,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7.本文中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雪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明确:(1)作者写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2)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其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何作用?

明确:(1)描绘出了西湖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白雪茫茫的景象,由上到下,由湖到堤,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浑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雪夜静谧世界。

(2)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追求,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这些副词、量词的使用,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9.“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明确: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1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1)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2)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11.品味加点词语,说说下面句子写景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示例一:加点词运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又富含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示例二:加点词语精炼准确地概括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介”“两三粒”突出这些夜色雪景的单调和渺小,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与统一。

12.阅读课文,说一说“痕”“点”“芥”“粒”四个词好在哪里。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明确:(1)四个词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芥”“粒”写出了亭子、舟、人的渺小。这些夸张之词显得贴切自然,突出了视觉的移动,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2)例如: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等。

1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的?

明确: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独”不仅仅是形单影只,更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

第二段:

14.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偏题?

明确:不偏题。(1)本文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发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3)本文写景,同时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1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明确:(1)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2)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负责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来湖心亭看雪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他们感到惊讶;而后文中舟子的喃喃之语,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3)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16.文中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使文章富有波澜;

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己难逢的惆怅。

1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明确:(1)作者引用舟子的话点明文章主旨,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2)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8.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膳食、淡泊、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19.“痴”是选文的文眼,请分析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我之痴,亭中人煮酒赏雪是客之痴,我与客同赏雪是两者之痴。一个“痴”字,表现了客之雅趣,我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20.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明确:(1)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2)表现了作者喜悦豪爽之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全文:

2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2.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1)拏、拥、往、看

(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3)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2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明确: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4.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

2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26.读完这篇文言文后,有同学认为在这样天寒地冻、人和鸟都销声匿迹的情况下,张岱外出赏雪的行为很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我不赞同。正是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张岱才欣赏到了“天地茫茫,一片空阔,万物渺小”这样悠远脱俗的景致,他的行为表现了他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岱才遇见了和他一样有闲情雅致的知己,并得以和知己在赏雪时畅饮,也表现了他对世俗之外雅情雅致的痴迷。这样的行为不傻。

27.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抒发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故国之思。

28.你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岱的“痴”?你是怎样理解的?中国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述其“痴行”。

明确:作者的“痴”表现在(1)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率性认真的一面(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2)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3)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陶渊明隐居南山,喜欢菊花。

29.文章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1)委婉地传达出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拓展:

30.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明确:(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3)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3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明确:独往看雪显情趣,对坐饮酒抒闲情。

32.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极多,请写出几联。

明确:(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3.对比阅读《江雪》《湖心亭看雪》,按要求答题。

[甲]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1)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①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②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2)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明确: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3)用自己语言描述“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明确: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5)试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与柳宗元诗《江雪》在描写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明确:张岱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面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冷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

3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独”有何区别?

[链接材料]: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在文章中映衬的是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作者孤寂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而链接材料中的“独”字体现的是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以及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偏重审美趣味,映衬了两人孤傲独立的性格。

35.张岱在《陶庵梦忆序》里说自己是“痴人”,在本文中也自诩是“痴”,请你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体会两篇文章的“痴”所表现出的共同情趣。

[链接材料]: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张岱《陶庵梦忆序》

注释: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就是现在所熟知的“黄粱一梦”的故事,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次:以……为次序。

明确:“痴”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首先,他可在大雪日赏雪,他可用写文章来打发时间,从此可看出他有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其次,原文中他用沿用明朝的年号,材料中“城郭人民”可看出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36.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描写了雪景,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节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雪》

明确:《湖心亭看雪》使用了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沁园春.雪》中的“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中延伸,给人天地苍茫、纯然一色、磅礴大气的感觉,表现了诗人的豪迈。

37.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出来的“痴”情与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闲”情,有一些共同之处,请你概括。(至少两点)

明确:(1)都有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2)都有热爱自然的闲情逸致。(3)都是在人生愁苦中寄情山水、排遣抑郁。(4)都在快乐、愉悦之下隐藏着淡淡的愁绪。(5)都有遇上知音的愉悦。

38.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张岱和欧阳修情感表达的异同。

[链接材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明确:异:(1)张岱通过写自己夜游西湖,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表达了自己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以及痴迷于山水,超脱于世俗的闲情雅致。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2)链接材料通过对醉翁亭周围早晚和四季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同:两个文段都意图告诉我们要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和不如意,都要保持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