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龚贤传世名画赏析(4)

清 龚贤 疏林秋深 立轴 绫本成交价268.8万元

龚贤《疏林秋色》画上方自题:“石田取法宋元而得力于大米者居多,故墨丰笔建,开后来邹董一派也。此缣学沈,得无笑邯郸之步耶。”由此可以得知,这件山水轴是龚贤学沈周之作,笔墨间却毫无南田面目,全用家法,从用墨上看,润而不湿;完全是水法的灵活运用。层次分明,讲求大空和小空穿插。《疏林秋色》在表现技巧上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其中以丘壑营造为重点。用笔浑厚苍秀沉郁,用墨润而不湿;丘壑平稳中见奇特,气韵生动。正如他在(《虚斋名画续录》卷三)中所说:“笔法宜老,墨气宜润,丘壑宜稳,三者得而气韵在其中矣。”
此帧图画突出“墨”气,用笔沉郁挺拔,用墨浓重而湿润。龚贤对于山水画的整个画面效果的要求,那就是“气宜深厚,色宜苍秀”。他曾说:“丘壑者,位置之总名。”又说:“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无贵于安,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安,生手也。”因此他的这件山水画构图上稳健中求奇特,于险绝中见平整。画面视野开阔,气象万千。尺幅之中,山河无尽。画面下端填的很“满”,但“满”而不堵,通过树枝的疏影横斜,自然交错后透出的空白透气,使得整个画面空灵、通透,极富气韵。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梁丰)
清 龚贤 1686年作 深山读书楼 立轴 绢本成交价322万元

计白当黑”出自老子语录,不复赘述。“计白当黑”作为一种造型的基本原则,尽管国画与其他画种在审美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从视觉印象的习惯性上来说,“黑白”是作为形式原则的一些最基本的语汇元素,其实是任何一门类画种的艺术家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但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却有别于西洋画种,中国画家在黑白交叉的平面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元素:运动,中国古代又称为“势”。使得不再是从平面到立体,而是立足于平面从静止到运动。黑白关系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是中国画哲学精神及辩证原理的体现。中国画黑白并存,从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可以追溯到中国画黑白辩证关系的源头,“黑”对应“有”和“实”,即为笔墨所至处;“白”对应“无”及“虚”,即为无笔墨处或虚虚淡淡的墨色处,所以说中国画中的黑和白都是画面形态的组成部分。“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龚贤曾说:“画之神理,全在虚处淡处。”他在清初“四王”主淡主虚的情况下而敢于用黑,是真正理解了老子的“计白当黑”的道理。

龚贤画面的黑来自于他对传统绘画美学的领悟,来自于他对黑白世界的特殊感悟,当然,更是龚贤对他所处的金陵清凉山地区丘陵地貌及雨林的体验。

龚贤用他那重重迭迭的,黑的无以复加的笔墨形式与“白”相反相成,正是彻悟了“知白”与“守黑”的原理,他的“黑”即是“玄”,是从虚无处衍生而来,所谓“空黑”,是“可以通向无边无尽,通向万事万物,通向人们永不止息地思维着的精神”。

清 龚贤 山居图 澳门新亚太2013秋拍 成交价207万港元

《山居图》作于一六七一年,是龚贤五十三岁时的作品。从题跋可知,是他定居南京清凉山半亩园时所作。龚贤一生颠沛流离,直到他后半生在半亩居住之后,生活才得以安定。此后他的绘画风格也产生很大的变化,即由“白龚 ”转变为“ 黒龚 ”。所谓“白龚 ”是指他早期受董其昌影响,作品追求空灵简淡,多以勾勒出轮廓,稍加皴染即止,追求一种逸气淡远的文人风格。而“ 黑龚"即是他中晚期采用多层次反复皴擦渲染之法即“ 积墨法 ”,追求一种浓郁苍润,具有光影的效果,使作品独具风格。
《山居图》场景深远,气势雄伟,笔墨精练,是他由“ 白龚 ”转入“ 黑龚 ”时的代表之作。此图为竖轴大致可分为三段。近处写山脚溪流旁,山坡重迭,林木茂密,古松参天,在林木空隙处见一座石桥,桥下流水湍急,一片山林幽深之景象。中段写山间密林掩映处有几幢草堂,草堂窗户开启处,见一隠士静坐桌旁专心读书,窗外云雾缭绕,远处山峰隠约可见。画面顶端写草堂之上,山峦迭嶂,气势磅礴,山峪间瀑布如练,一派人间仙境。
《山居图》的笔墨风格,己呈现龚贤晚期创作的典型风格。所画山石底部浓黑,渐上渐亮,通过对山石多层次的皴擦晕染,形成光感对比的笔法,山石丰润透明,凸显立体感和光照感。而树干枝叶则采取先勾勒轮廓再层层渲染的笔法,使树干形体清晰,枝叶层次丰富,明暗对比分明。

清 龚贤 松山高隐 立轴 水墨绢本 北京富彼2008秋拍成交价128.8万元

赖少其题跋: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江苏昆山人,为“金陵八家”之首。个性孤僻,寓居南京清凉山。葺半亩园栽花种竹,悠然自得,足不履市井,可见龚贤不愧为有高情逸致的文人画家。其画法融会董源、范宽,苍茫平淡,雄浑厚重的特点。余五十年代在沪工作期间摹龚贤山水数幅,获益匪浅,从此幅画面风格来看,应属于龚贤晚年代表之作。整幅画面笔墨沉酣,淋漓滋润,层层积墨,反复皴染,前后空间感极强,意境幽远,右下角钤有“高士奇图书记”、“ 高氏江村草堂藏书画之印”,曾经岭南潘海山珍藏,今获观此画甚喜。壬申题记于木石斋,赖少其。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他是明代著名的遗民画家,有“老归钟阜作遗民”之句,长期寓居金陵。是“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在山水画表现技巧上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非常重视构图。他的画视野开阔,气象万千。其将“三远”构图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神人化。本幅以坡溪茂林为近景,崇峰峻岭为远景,中有云霭,既作分隔,又成自然连缀,屋宇在山峦之下,为松荫云气所掩映。烟涌云动,峰回路转,光影闪耀,直如幻境。画家巧妙地利用秋林草屋、流泉飞瀑以及变幻浮动的烟霞来丰富画面,进而在虚实应对中展现出空间结构的层次变化,于高低错落中呈现出节奏律动的形式美感。图中的山石为积墨法绘制,其繁复的积染、刻画表现出山石向背、虚实的块面体积。从其淡墨皴擦中观者可以领略到山石的阳光反射和远山的隐现;而其浓墨积染的山石则令人感受到雨后苔石的清幽与滑润。另外龚贤的水墨山水较多,青绿的山水尤为少见,此幅《读书楼图》实为其晚年难得的精彩之作。

清 龚贤 冬山图 纸本水墨 165.7 x 48.9 cm 美国大都会艺术馆藏(1400×5600)

一般画人求墨韵往往以湿墨涂抹,而龚贤明确指出:“墨言韵,明其非湿也,润墨鲜,湿墨死”,具体指出;“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有骨,若先湿后干,则死墨也。” 以其言论参其画法,可知龚贤之“润” ,实乃湿度适可,关键在于皴染之时能见笔,如太湿,则墨汁粘滞,笔墨相碍,浑沌一片,是为“死墨”。龚贤的这幅画,也是润湿得体,笔墨融融,层次分明,足证其所画“先干后湿”、不是“先湿后干”,“外润而有骨”,他用积墨法,一层层点染,一层层地积,其韵无穷,无怪乎时人曰“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龚贤的艺术造诣居金陵八家之首,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他的画法中得到了启迪。

(0)

相关推荐

  • 藏品鉴赏——罗辰的《冬景山水图》

    罗辰(1770-1844),字星桥,号罗浮山人,临桂(今广西桂林)人.他是嘉庆秀才武生,工诗善画,山水精于构图,花卉.墨竹并臻逸致.罗辰出生于文人世家,其父罗存理师法董源.巨然,喜作穷岩绝壑.灌木丛莽 ...

  • 清 龚贤传世名画赏析(3)

    清 龚贤 夏山过雨图 纸本墨笔 纵141.8厘米横57.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龚贤既注重传统笔墨,同时又精于师法造化.其山水师法董源.巨然一派,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墨风 ...

  • 清 龚贤传世名画赏析(2)

    清 龚贤墨笔山水<荒江白月图>立轴绢本成交价470.4万元 山水画能得积墨法妙处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龚贤和当代画家黄宾虹.龚贤的山水画,如不食烟火的人长啸于千仞之冈,濯足于万里之流,其境界是 ...

  • 清 龚贤传世名画赏析(1)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约在少时移居南京,曾一度迁扬州.泰州和海安.康熙五年(1666年)定居南京清凉山下,筑半亩园,栽花种竹,赋诗作画 ...

  • 清 张宗苍传世名画赏析

    张宗苍(1686-1756),字默存,字墨岑,号篁村,又号太湖人,晚称瘦竹.横渠(张载)十七世孙,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享年71 ...

  • 清 吴历传世名画赏析(3)

    明 吴历 夏山图 立轴 设色绢本 成交价2875万元 眼前这幅<夏山图>则系 吴历34岁师从王时敏时所绘.后者家藏甚富,吴历常去王家的拙修堂观画,而王氏的主要教授方法就是让学生临摹古人原作 ...

  • 清 吴历传世名画赏析(2)

    吴历(1632-1718),原名启历,字渔山,因其所居之地,传为孔子弟子言子游故宅,有一井,水黑如墨,故自号墨井道人,又号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乃身跨明清两朝的高龄画家.自幼勤奋读书,少年时父死,全靠 ...

  • 清 吴历传世名画赏析(1)

    吴历(1632-1718)清代著名画家.本名启历,号渔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为"清初六家"之一.他与王时敏同时,工诗擅画,书法宗苏东坡,画宗元人 ...

  • 清李世倬传世名画赏析

    李世倬是清朝康乾时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一生在康乾盛世中度过.字天章,一字汉章.天涛,号谷斋,又号菉园.星厓,别号十石居士.太平拙吏.伊祁山人.清在居士, ...

  • 清 张若澄传世名画赏析

    张若澄(1721~l770),字境壑,号默耕,清代安徽桐城人,出生于桐城官宦世家.祖父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历任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