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龚贤传世名画赏析(4)
清 龚贤 疏林秋深 立轴 绫本成交价268.8万元
计白当黑”出自老子语录,不复赘述。“计白当黑”作为一种造型的基本原则,尽管国画与其他画种在审美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从视觉印象的习惯性上来说,“黑白”是作为形式原则的一些最基本的语汇元素,其实是任何一门类画种的艺术家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但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却有别于西洋画种,中国画家在黑白交叉的平面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元素:运动,中国古代又称为“势”。使得不再是从平面到立体,而是立足于平面从静止到运动。黑白关系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是中国画哲学精神及辩证原理的体现。中国画黑白并存,从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可以追溯到中国画黑白辩证关系的源头,“黑”对应“有”和“实”,即为笔墨所至处;“白”对应“无”及“虚”,即为无笔墨处或虚虚淡淡的墨色处,所以说中国画中的黑和白都是画面形态的组成部分。“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龚贤曾说:“画之神理,全在虚处淡处。”他在清初“四王”主淡主虚的情况下而敢于用黑,是真正理解了老子的“计白当黑”的道理。
龚贤画面的黑来自于他对传统绘画美学的领悟,来自于他对黑白世界的特殊感悟,当然,更是龚贤对他所处的金陵清凉山地区丘陵地貌及雨林的体验。
龚贤用他那重重迭迭的,黑的无以复加的笔墨形式与“白”相反相成,正是彻悟了“知白”与“守黑”的原理,他的“黑”即是“玄”,是从虚无处衍生而来,所谓“空黑”,是“可以通向无边无尽,通向万事万物,通向人们永不止息地思维着的精神”。
清 龚贤 山居图 澳门新亚太2013秋拍 成交价207万港元
清 龚贤 松山高隐 立轴 水墨绢本 北京富彼2008秋拍成交价128.8万元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他是明代著名的遗民画家,有“老归钟阜作遗民”之句,长期寓居金陵。是“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在山水画表现技巧上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非常重视构图。他的画视野开阔,气象万千。其将“三远”构图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神人化。本幅以坡溪茂林为近景,崇峰峻岭为远景,中有云霭,既作分隔,又成自然连缀,屋宇在山峦之下,为松荫云气所掩映。烟涌云动,峰回路转,光影闪耀,直如幻境。画家巧妙地利用秋林草屋、流泉飞瀑以及变幻浮动的烟霞来丰富画面,进而在虚实应对中展现出空间结构的层次变化,于高低错落中呈现出节奏律动的形式美感。图中的山石为积墨法绘制,其繁复的积染、刻画表现出山石向背、虚实的块面体积。从其淡墨皴擦中观者可以领略到山石的阳光反射和远山的隐现;而其浓墨积染的山石则令人感受到雨后苔石的清幽与滑润。另外龚贤的水墨山水较多,青绿的山水尤为少见,此幅《读书楼图》实为其晚年难得的精彩之作。
清 龚贤 冬山图 纸本水墨 165.7 x 48.9 cm 美国大都会艺术馆藏(1400×5600)
一般画人求墨韵往往以湿墨涂抹,而龚贤明确指出:“墨言韵,明其非湿也,润墨鲜,湿墨死”,具体指出;“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有骨,若先湿后干,则死墨也。” 以其言论参其画法,可知龚贤之“润” ,实乃湿度适可,关键在于皴染之时能见笔,如太湿,则墨汁粘滞,笔墨相碍,浑沌一片,是为“死墨”。龚贤的这幅画,也是润湿得体,笔墨融融,层次分明,足证其所画“先干后湿”、不是“先湿后干”,“外润而有骨”,他用积墨法,一层层点染,一层层地积,其韵无穷,无怪乎时人曰“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龚贤的艺术造诣居金陵八家之首,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他的画法中得到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