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杂念: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老祖宗的警世明言,从预防疾病方面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不良情绪给健康带来危害,郝万山说,目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的人呈上升趋势。其实,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和心理适应能力低下的状态。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易疲劳、腰酸背痛、睡眠欠佳、食欲不振、排便不爽。

郝万山: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精力不足、心理脆弱、多愁善感、焦虑紧张、心烦急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月经紊乱、低热、淋巴结肿大等等。亚健康不仅是许多疾病的前奏,还是衰老的征兆,世界卫生组织把亚健康当作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如果不注意情绪上的自我调节,就会逐步发展为疾病,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而情绪对健康有哪些影响呢?郝万山介绍,不良情绪直接导致气机紊乱。我国古代的医家总结出:“怒则气上,怒伤肝。喜则气缓,喜伤心。

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则气消,悲伤肺。恐则气下,恐伤肾。”情绪、情感的异常,会干扰和抑制人体的自调机能,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失调和各种疾病的产生。如一些心身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他举例说,曾有一女病人因离婚以及财产纠纷,一夜失眠而导致斑秃。一女孩由于其母的苛刻要求,而造成精神紧张,得了严重的皮肤病。一高血压老人突然看到自己多日不见的小女儿,喜极伤心而猝死。这些都是与情绪、情感有关。

注重修养 心理平衡,“为避免不良情绪给健康带来的种种危害,我们要掌握一些保证生理健康的方法。”郝万山说,人体与生俱来就有自动优化调节机能(简称自调机能)。解放自调机能的方法包括心理平衡调节法和修德、修心。前者有宣泄法、转移法、理喻法、以情胜情法、改变观念法等。

郝万山告诉人们,中医的促进、鞭策自调机能的方法也有助于健康。该方法就是运用各种刺激手段,通过改善肌肤血液循环和促进经络经气运行,达到激发、促进、推动人体自动调节机能的效果,进而起到调节身心,保护健康的作用。如拍打、搓揉、刮痧、拔罐、循经推按调理、正脊、推拿、点穴、“312”经络锻炼法、敷药、针刺、艾灸、埋线、割治、放血、运动、食疗、药物调节等。

1

我的四十年从医感悟

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2

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

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知道吗?我年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郝万山说。

紧接着,大学同窗的遭遇更是让年轻的郝万山对医生作用的局限,产生了清楚的认识。某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毕业后,这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外地,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你说医生能干什么?”郝万山特别提到《黄帝内经》的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

“我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很不以为然。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让我重新审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一定要重预防。”郝万山告诉记者。于是重预防,逐渐成了郝万山健康宣传的基本理念。

3

灵感来自奇怪的长寿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郝万山来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郝万山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听到这里,郝万山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心要静,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郝万山的方法是: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动能生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长寿村的居民虽然可能并不太符合现代的健康标准,但却完全达到了心要静,身要动的要求——自种自食,无论魏晋。

4

法国婆媳的启示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身体归身体,可有些病人心理上如果拴上了死结,要解起来就更加困难。大约二十多年前,郝万山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上课,一位医生带来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发病经历更是奇怪,她到国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却在回家时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郝万山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便问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关系如何,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惧怕见到婆婆,因为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这个家她怕回,但却不得不回。

“我除了给她开药之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翻译译成法文写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郝万山说。

时间转眼到了2002年,郝万山在法国巴黎讲课,这位妇女闻讯竟然专程去找他。她告诉郝万山,她脚后跟疼已经彻底好了,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

原来当年,这位妇女曾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还是疼。三年前,儿子娶了媳妇,也住在一起。她对媳妇新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着不顺眼,有一天她对着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我的那句话吗?这时,她一下明白了,当年婆婆说她不是坏心,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自此,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打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

“理解这两句话,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这位妇女说。所以郝万山在治疗心身性疾病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调节身体素质外,也注重病人的心理调节。在他的多场健康讲座里,常常提醒人们,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

5

要给病人宣泄的机会

谁都不能否认,医学是进步了,医生的分科分工也更细了,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郝万山讲起了自己接诊过的一位来自日本的病人。这位病人在日本的时候,曾因心慌心跳,多次到心内科找医生,说自己最近总是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可是经检查,做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正常、冠脉造影也正常。心内科医生就给病人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病人急了:“可我还心慌怎么办?”“那就不是我的事了。”医生说。

“医生是要看病的!”郝万山感叹道,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虽然一方面看是更加专业了,可另一方面,各人只扫门前雪,把病人在科室间踢来踢去,离医生“看病”的本职却越来越远。

给病人一个宣泄的机会,这是郝万山认为医生“看病”需要遵守的准则之一。“病人都有太多的痛苦想从周围得到慰藉,可家人、朋友已经听得太多了,不愿再听。如果医生再不愿意听,找各种理由随意打发病人,那他们还能找谁啊?”

可是,医生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郝万山的诊室里,每天都会涌入各种病人,一开口就说个没完,不少人还会带上一堆之前的检验报告和处方单,一股脑全倒在郝万山的桌上。郝万山也不急,病人说什么就从容地听着,病人给什么单子,都接过来仔细地看一番。

“换个人,早就不耐烦了,肯定会说,你是来看中医还是西医?看中医,还给我一堆西医的单子干嘛?”郝万山身边的一位助理感叹。正因为如此,他的门诊工作量就特别大,但郝万山依然从容不迫地接待一个个病人。

病人的发泄照单全收,医生压力自然就增大了。对于如何保护自己,郝万山认为还是“心要静,身要动”这六个字。宽容他人,不强迫自己,哪怕在睡眠上,也是想睡就睡,不苛求每天睡够多长时间。不刻意锻炼,平时能走路就不坐车。至于饮食上,郝万山更是简单,饮食以素为主,但也不排斥吃肉。早饭、午饭比较丰富,晚饭吃得相对简单,每周保持有一个晚上不吃正餐,以便让胃肠适当休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将会越来越多,然而中医眼中,不管是什么新鲜疾病,通常总是因为违反了那些生活忌讳才会招致疾患,疾病纵有千般,病因不过四条。

四种原因 PK 千种疾病

四两拨千斤,是一个不二的有效手段,不仅是在武术上,还包括了很多方面,健康的掌控也在其中。纵使有千万种疾病,在中医眼里看起来,也无外乎是这四个需要平衡的地方,失去了平衡,拨一拨秤杆上的四两秤锤,让千斤重量重新回到平衡状态,我们仍然是健康的。

一、与大自然的和谐

1、适应各种的季节气候变化。

正常情况下的春风、夏暑、秋燥、冬寒都会因我们事先的防范而不能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只有那些天气骤变时,或是我们身体处于虚弱状态下,人体才会处于无法抵御外界气候变化,这就宛似一台电脑可能中毒的原因只有两种,第一种是病毒很强大(相当于天气骤变),第二种就是系统存在严重的漏洞,并且没有及时打补丁(相当于我们的身体处于虚弱状态下)。要养成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随时增减衣物。

2、地域。

中国广阔的地域分布决定了我们各个地区不同的“地域养生”,也就是传说中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产的食物或是饮食习惯很重要,可以确保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群的健康,虽然这些饮食通常会有些偏性,甚至在别的地区甚至是被人认为无法接受的。正是这些具有偏性的饮食冲抵了当地不利养生的地域环境因素。譬如,潮湿四川的辣椒,水质很硬山西的老陈醋,或是风寒较著内蒙古的羊肉等。

二、与饮食的和谐

1、饮食偏嗜。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吃的或是不爱吃的东西,爱吃的就使劲吃,不爱吃的就回避,长时间下来,身体内的营养就不再是均衡状态了,某些东西高了,而某些东西低了,身体于是不健康了。中医更加重视味道的过重,酸甜苦辣咸,每一种味道过重,就会损害一种对应的脏器,只有搭配着来,才会起到调养身体的目的,这就宛似简谱里面的1234567,只有它们搭配得当时才是一首动听的曲子,如果只是拿出来其中的某一个音不停的敲击,那仅仅是噪音而已。这里没有什么特殊强调的食物或是味道是不好的,无论哪一种,多了就变得不好了。比如痛风的啤酒搭配海鲜...

2、或饥或饱

肠胃就是我们身体内的上下水管道,当遭遇美食时,如果不加以限制食量,势必会造成管道的堵塞,而饥饿这种状态就更是危险,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失业时,没有了收入来源但还要大笔的消费一样,体内积攒的本不多的储备能量被无端的消耗掉,长期下来,气血阴阳都要挨着个的入不敷出了。

3、不洁饮食。

似乎“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从大家的口头禅渐渐变成了真理,现实当中,我们还是应该尽量把食物处理干净了再吃的好,拿一颗白菜来说,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微风吹过时,就已灰尘满身,苍蝇还要在上面散步,为了防虫,还要再喷些低毒的农药,采摘时,被人挑选时,都要经过那一双双不满细菌的手……试问这样的食品,真的是吃了没病么?

4、不时不食。

孔老夫子时代就已经提出“不时不食”的概念了,指的就是凡是不符合时令的果蔬食品均不宜吃。西瓜本身就具有大寒的性质,夏季用来消暑都不在话下,而大棚技术发达的今天,冬天吃个西瓜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这种违反时令的吃法对身体的害处太大了,本就寒气猖獗的冬季,再吃些损伤大寒伤阳的西瓜……还有那些不符合时令生长规律而长出的“形似菜”,都是在自毁身体。

利用大棚技术培育出来的反季节果蔬,外表看起来和时令果蔬没什么区别,只是内在的那种用来帮助人体克服各个节气弊端而用来养生的品质却不在了。

三、自我情绪的和谐

1、怒伤肝,怒则气逆。

当年那个曾经“英姿勃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周瑜周公瑾,是何等的少年英雄,赤壁一战流芳千古,可惜被诸葛亮三气而亡。中医认为不良情绪中,怒对人体的伤害始终排在头筹,暴怒生气之时,气血瞬时上冲,或是横向汹涌往来冲突经脉,极易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生闷气时,会使得气血流行不畅,结聚于体内,而容易形成各种有形的肿物,乳腺或是淋巴,甚至是肿瘤。

2、喜伤心,喜则气缓。

满腹经纶的范进,虽数十次参试而不第,只是多少有些惋惜和伤感而已,用他的话说,“哥考的似乎是寂寞,总是差那么两分”,突然而至的中举,瞬间爆发的愉悦,演变成了狂喜,导致他的神气散乱,伤了心神,于是疯了。养生的谚语里面,“乐极生悲”、“喜极而泣”都是指的这个道理。

3、思伤脾,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就会让我们体内的气血运行变得迟缓,甚至是迟缓到近似于停滞的状态,所以那些爱沉思或是爱疑虑的人,往往会使得自己的消化功能被击垮,也常常受到或是这里或是那里不通的困扰。

4、悲忧伤肺,悲忧则气消耗。

黛玉妹妹香消玉殒和伍子胥的一夜白头,都在告诉我们,悲忧的情绪会加速我们的衰老,加速我们能量的耗尽,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让我们解决不了的,只是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解决问题,相信那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5、惊恐伤肾,惊恐则气下、气乱

惊恐来临时,人体会很紧张,惊吓之际,身体内的气血也是各自忙着找地方躲藏,乱成一团,待到平稳时,那些走散了的气血也就聚不到一起了。人过四十天过午,这个已经虚了的肾,会让我们对那些原来不能引起我们惊恐的事情变得敏感起来。惊恐来临,散掉的不是魂魄,而是我们宝贵的气血。

四、劳逸结合的和谐

1、过度劳累之劳身、劳神、房劳。

信用卡尚且有一个透支额度,我们的身体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很多人英年早逝,空有一身本领,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个问题的现实性。每天都留点时间给自己,好好的休息一下,磨刀真的不误砍柴功。

劳身,这个相对于体力劳动的人尤为重要,我们身体能够承受的劳动强度和我们的年龄还有很多因素都相关联,千万别把“想当年我……”挂在嘴边,毕竟好汉不提当年勇才是现实,感觉到劳累时,就一定要休息,那是身体给出的明确的信号。

劳神,很多人已经很难分出了什么时间是在办公,什么时间是在享受家庭生活,没完没了的思考着,熬夜也似乎成了必须,通过减少睡眠时间来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要知道,我们的睡眠就像手机必须要充电的道理一样简单,电量不足的手机又怎能随意去用,随时都会断电!

房劳,性,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很好的减压手段。只是,莫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饮食结构还是以植物来源为主,我们不能把强迫自己的性频率去接近于那些热爱嘿咻的欧美男女们,毕竟人家的饮食结构比我们要有益很多。

2、过度安逸。

今天的我们正享受着很多便利,上下班有车,上下楼有电梯,一个预订单可以把任何物品都送到家里来,等等,如此就缺乏了最基本的身体运动,身体里代谢不掉的葡萄糖逐渐的把我们变成了“糖尿病”,相反,君不见工地上的农民工又有几个人会得糖尿病?更何况,我们的身体里的垃圾产物又何止一种呢,富贵病,安逸病,由此产生。

阳气者,精则养神

“阳气者,精则养神”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本句当作“阳气者,养神则精”解,强调阳气有温养神气的功能。阳气功能正常,神得以温煦,方可神清气爽,思虑清晰。反之,如果阳气亏虚不能养神,则神气索然,精神倦怠。

本篇前文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为生命之宝,人体一切活动均需阳气的温煦,神气的活动亦不例外。

该篇还提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的精神和谐是阴阳平衡协调的结果,其中阳气起主导作用。阴气平静于内,阳气鼓动于外。阴能养精,阳能养神。阳气固密,故神不至于浮越离散;阳气生发温煦,故神不至于萎靡不振。

此外,该篇强调,人体阳气的变化如同一日太阳的升落,人体神的波动也同一日阳气的消长同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养神当遵循四时阳气变化进行调摄。

以上均说明神的活动与阳气关系密切。

神的活动依靠精血的濡养以及阳气的温煦。神的功能尤能反映阳气的盛衰。阳气的消长也直接关乎神气的盛衰。因此,临床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可从阴阳论治。

案例

徐某,女,48岁。

3年前因生活打击,患者变得情绪低落,郁郁不舒,不善言语,闭门不出。近半年有加重之势,时有幻听,夜不能寐,胸闷乏力,精神萎靡。

顷诊:面色萎黄,双目黯淡,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脘宇痞满,纳寐不佳,大便秘结。舌质淡黯,苔薄腻,脉细。此属肝气郁滞、心脾两虚之郁证,予疏肝理气、宣阳开郁。

治法:疏调肝脾,宣阳开郁。

处方:

柴胡12g,桂枝12g,仙灵脾15g,郁金12g,丹参30g,当归12g,白芍12g,生龙牡各30g,八月札12g,路路通12g,仙茅12g,肉苁蓉15g,莲心6g,灯心6g,麦冬12g,芦根15g。14剂。

二诊:上方14剂,幻听未作,胸闷、便秘见瘥,精神渐振。还当原法,续进以治。

处方:

柴胡12g,当归12g,桂枝12g,枳壳实各15g,火麻仁30g,瓜蒌仁30g,酸枣仁20g,生龙牡各30g,制香附12g,乌药9g,茯神15g,夜交藤20g,枸橘李12g,吴茱萸6g。14剂。

按语:本案符合郁证中属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行为活动减退”。《景岳全书·杂证谟》云:“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伤神。”本案病机,气滞与阳虚并存。治当疏调肝气、宣阳开郁,在常规疏肝理气方基础上,加桂枝、仙灵脾、仙茅等温阳之品,旨在宣发肝阳,恢复肝气条达情志之功用,阳气得宣,精神得振。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