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漆木器讲述荆楚文化
9月3日,由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光融天下——荆楚文化特展”在海南省琼海市开展,展出文物19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62件/套。展览分“筚路蓝缕”“宅兹江汉”“朝宗于海”三个单元,介绍了楚文化产生的人文环境、楚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成就及对秦汉文化的影响。漆木器是楚地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此次展出的部分漆木器为首次展出,现介绍如下。
猪形漆盒(图1) 2005年荆州黄山617号墓出土。长42厘米,宽12.5厘米,高15.2厘米。通体髹黑漆,由身、盖两部分组成。雕制,一端雕成猪头状,身下仅见三蹄足。楚地出土的猪形盒多为双头猪形象,用于盛放耳杯。这件漆盒为单头猪形象,极为罕见,体型较小,黑漆之上无彩绘,较楚式猪形盒显得更为质朴,应是秦、楚文化交流融合后产生的新器型。
凤纹带流漆杯(图2) 2003年荆州黄山97号墓出土。口长径16厘米,宽14厘米,高9厘米。器口略呈桃形,流外侧雕刻成鹰首,全角张口衔珠,弧腹,椭圆形柄。器内、器表髹红漆,用褐、黄、黑漆彩绘。腹部绘四组八只蟠凤,凤身相互缠绕,身用黑漆绘羽纹,凤喙向内卷曲呈弯钩状,长冠后披。杯内外口沿用朱、黄漆绘云纹。这件带流漆杯与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龙纹带流漆杯极为相似,只是用凤纹代替了龙纹相蟠绕。至于其用途,因形如葫芦瓢,有学者将这类带流杯称为“合卺杯”。另该件漆杯的器内红漆脱落处露出褐漆,可见红漆是在褐漆层上髹涂的,似可用于探讨漆器的翻新工艺。
鹿纹漆耳杯(图3) 2005年荆州黄山633号墓出土。口长径18.5厘米,连耳宽15厘米,高4厘米。这是一件战国时期楚式方耳杯,耳面绘四只奔鹿纹,鹿身用黄漆绘斑点纹,耳面周围绘一周绹纹,口沿内侧、耳两端侧面和口沿外侧绘变形凤鸟纹。在楚人心中,鹿是神圣和祥瑞的象征。《楚辞·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楚墓出土鹿题材的文物很多,有作为乐器的漆木鹿鼓、插鹿角作辟邪用的镇墓兽和虎座飞鸟、座屏里的雕鹿等,可见楚人对鹿的喜爱与崇拜。而以鹿纹作为耳杯的装饰纹样则并不常见,此前仅见长沙出土一例。
水鸟纹漆盂(图4) 2003年荆州沙市岳桥印台101号墓出土。口径29厘米,高7.5厘米。该盂为秦漆器,器表、内底和内腹壁的上部髹黑漆,内腹壁下部髹红漆。内底中部朱绘两只鸟,有学者认为此鸟为捕鱼的水鸟,鸟作昂首跨步状,鸟喙前方饰一花瓣纹。口沿朱绘圆点纹、波折纹,内腹壁的上部和外腹壁的中部朱绘变形凤纹、波折纹和圆点纹。这件盂口沿及腹部所绘的几何纹样流行于秦汉时期的漆器上,盂底所绘的水鸟纹简练生动,与云梦睡虎地秦漆盂上面的鸟纹非常相似。盂是秦汉墓中常见的盛饭、盛水的器物,秦代漆盂底部常绘水鸟、鱼这两种纹饰,应与漆盂的盛水功能有关。
云凤纹漆盂(图5) 2003年荆州黄山334号西汉墓出土。口径28厘米,高8厘米。敞口,平折沿,方唇。器表、内底内圈和内腹壁的上部髹黑漆,内腹壁下部髹红漆。内底内圈中央朱绘四只变形凤鸟图案,四周用褐色绘云气纹,紧挨内圈的是一圈菱形纹。口沿装饰波折纹夹圆圈纹(简化鸟头纹),内腹壁的上部饰一周回形雷纹,外腹壁的上部饰一周菱形纹,外腹壁的中部饰一周云凤纹,底有烙印文字。从出土的西汉漆器看,云凤纹是这一时期的主题纹样,大多数画面中间都点缀着一种变形凤鸟符号。此盂底部和腹部所绘的云凤纹亦属于此类。而此盂所绘的菱形纹和回形雷纹,却罕见于这一时期的漆器上。
龙凤纹漆盘(图6) 2007年荆州谢家桥1号汉墓出土。口径20.5厘米,高4.3厘米。内底绘三组变形龙凤纹,仅可辨龙、凤首,龙凤同体且身躯已完全卷云纹化。内外壁朱绘由三角形变形凤鸟符号组成的纹饰带,口沿装饰波折纹夹圆圈纹,唇部朱绘竖线条纹、圆点纹和交叉线纹。内底针刻一“王”字。此盘构图具有西汉早期漆器装饰的鲜明特征。内外壁所绘的一周三角形变形凤鸟符号,是西汉漆器上的常见装饰纹样。此器盘底所绘的龙凤纹可辨认龙、凤首,可作为汉初龙凤纹符号演变成云纹的一个例证。
本文将刊登于2021年9月14日
《中国文物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