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地理沿革
南京《尚书.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为吳国、越国地;周宣王姬仁三年(前473),越灭吳,为越国地。
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前334),越置棠邑。
战国周赧王九年(前306),楚怀王二十三年,楚灭越,为楚国地。楚置金陵邑。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将王翦过江攻楚,取江南地,灭楚,置九江、鄣、会稽三郡。今域地属秦鄣郡(治故鄣)。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政下江南,悉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都邑之气。”,遂改金陵为秣陵县。并堑北山以绝其势。秣陵县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安吉县境内)。
汉初,秣陵先后属荆国(都吳,今苏州)、吳国(都吳,今苏州)、江都国(都广陵,今扬州)鄣郡。
汉武彻平七国之乱,废诸国。秣陵复属鄣郡。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为丹扬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秣陵隶属丹扬郡。
東汉袭西汉制。
三国吳:南京域地,前为孙坚、孙策父、子所据。
汉献帝协建安十六年(211),孙权改秣陵为建业。
公元222年,孙权在京口(今镇江丹徒)称吳王,后徙都建业。
公元229年,孙权徙都武昌,称吳大帝。寻还都建业。
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平吳,改建业复为秣陵。并分秣陵置临江县。二年(281),改临江县为江宁县,三年(282),分秣陵北置建邺县。
此时今南京域内,置有建邺、秣陵、江宁三县。属扬州(治江宁)丹扬郡(治建邺)。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二年(374),因讳西晋愍帝司马邺名,改建邺为建康,属扬州(治江宁)丹扬郡(治建康)。
刘宋、南齐、梁、陈均都建康。梁于建康置丹阳郡、南丹阳郡。梁大同元年(535),省江乘,姑熟二县并秣陵之同夏里置同夏县
隋文帝坚开皇九年(589),平陈,废丹阳郡(治建康),於石头城置蒋州(治江宁),废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入江宁,属蒋州。
煬帝广大业元年(605)废蒋州,复丹阳郡(治江宁)。领三县:①江宁;②当涂;③溧水:旧曰溧阳,开皇九年(589),废丹阳县入。十一年(591),更溧阳为溧水。
唐高祖渊武德三年(620),杜伏威归化(即降服)。废丹阳郡,更延陵为丹徒置润州。(延陵:开皇九年<589>,废东海郡。并废丹徒入延陵,属扬州。十五年<595>置润州,治延陵。大业初州废,延陵入江都郡)更江宁县为归化县属之。九年(626),更归化县为白下县,属润州(置丹徒)。
唐太宗世民贞观元年(627),置十道巡察使。润州白下县属江南道。九年(635),更白下县复为江宁县,隶属江南道润州。
唐玄宗隆基开元二十一年(733),更贞观十道巡察使,为十五道采访使。润州江宁县属江南西道采访使。
天宝元年(742),废润州复置丹阳郡(治丹徒)。江宁县隶属江南西道丹扬郡。
唐肃宗亨至德二年(757),于江宁县置江宁郡。隶属江南西道。
乾元元年(758),更江南西道采访使为浙江西道观察使。废江宁郡,置昇州(治江宁)。江宁县属浙西道观察使昇州。
上元二年(761),废昇州,改江宁县为上元县,隶属浙西道观察使润州(置丹徒)。
五代南唐(937一975),更上元县复为江宁县,寻又升江宁县为金陵府。上元、江宁、金陵先后均为南唐都。
宋改金陵府复为江宁县。旋升江宁县为江宁府,隶属浙西路。
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元年(1131),改江宁府为建康府。
元改建康府为集庆府。
明洪武改集庆府为应天府。为明都,隶属直隶。成帝朱棣徙都北京后,改应天府为南直隶。曰南京(南京始名)。
棠邑(越国置)
金陵邑(楚国置)
秣陵(秦王政<前211年>改金陵为秣陵)
建业(三国吴孙权<建安十六年,211年>改秣陵为建业)
秣陵(晋武帝炎太康元年<280年>,改建业复为秣陵)
临江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秣陵置)
江宁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
建邺(晋太康三年<282年>分秣陵北置)
建康(東晋孝武曜宁康二年<374年>,改建邺为建康,讳西晋愍帝司马邺)
同夏(南朝梁大同元年<535>,省江乘、姑熟二县并秣陵之同夏里置县)
江宁(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入江宁)
归化(唐武德三年<620年>,更江宁为归化)
白下(唐武德九年<626年>更归化为白下)
江宁(唐贞观九年<635年>,更白下复为江宁)
上元(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更江宁为上元)
江宁(五代南唐<937~975>,更上元复为江宁)
金陵府(五代南唐<937~975>,升江宁为金陵府)
江宁(宋改金陵府为江宁县)
江宁府(宋升江宁县为江宁府)
建康府(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更江宁府为建康府)
集庆府(元更建康府为集庆府)
应天府(明洪武更集庆府为应天府)
南直隶(明成帝徙都北京后,改应天府为南直隶
南京(南直隶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