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王德金:核心素养及其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或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不同学科领域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整合与超越。核心素养=价值观念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

二、核心素养的特征

1.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的双重性质

2.核心素养不可直接测量,只能通过操作化表现出来,一般表现为问题解决的水平。问题解决水平表现在认识问题的深度、知识技能的整合程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差异上。

3.核心素养必须以情境为依托。核心素养是学生经历一系列具有不同主题或需求的现实情境或任务后,通过不断综合相关的领域知识、方法或观念,不断探索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心智灵活性。只有经历各种不确定性的现实情境,才会建立核心素养所指向的情境、观念和结果之间关联的灵活性,消除各种非黑即白的机械关联。(注:情境即个体和世界产生互动的当下环境)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

1.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需要学习者主体的反思,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素养是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不是靠教师教的。教师教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是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是通向素养的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感受、实践。

2.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各学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学科特质,而又含有跨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3.正确的知识 正确的习得过程=素养

4.核心素养是学生经历一系列具有不同主题或需求的现实情境或任务后,通过不断综合相关的领域知识、方法或观念,不断探索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心智灵活性。

四、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集中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五、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学科观念及思维模式,需要原则性地了解学科学习和研究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孕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在学科思维模式的指导下,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采用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品质,逐渐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3.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类似学科初步的学术训练的过程(比如历史: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事”。

4.学科知识(结构化的知识) 学科活动(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学科核心素养

(注:结构化的知识就是将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

5.老师唯有为学生提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公认的、最有价值的学科核心观念,学生才能发展学科思维和观念,才能发展深刻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策略

一:渗透深度学习理念

1.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陈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深度学习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3.深度学习是对一切优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4.深度学习的基本观念是高阶思维和思维进阶,深度学习不是指“有深度的学习”

5.深度学习的过程属于建构反思,用输出驱动输入,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过程,聚焦产品的生成。

6.深度学习的目标旨在迁移应用。

7.深度学习的本质基于判断理解,不仅包含“独立思考”,还包括“真理多元”。

8.深度学习的根本在于问题解决。

9.深度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二: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1.“大单元”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一个主题(专题、话题、问题)为核心,根据单元目标,组织、联结学习内容,形成贯通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整体联系的最小的课程或学习单位。

2.单元整体视角的“单元教学”具有“大主题”统领、“系统化”分析、“整体性”编排、“结构化”关联的内涵特征,利于学科素养的落实和质量提升。

3.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用)。

4.以学习目标而不是具体内容为学习导向,贯穿始终,这是大单元学习最根本的特质。

5.单元教学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进阶性、生成性。

6.单元主题的确定要基于三种逻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逻辑、教材的编写逻辑、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

7.大单元教学首先要提炼主题,主题的提炼要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具体学情,抓住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和重要概念,同时不能偏离主流意识形态这一中心。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紧紧围绕主题,遵循历史逻辑来重组教学内容。另外要将讲授内容情境化、问题化,不应从知识直接入手,而应将知识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剖析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史学技能。核心素养的实质是一种观念和思维,无法直接教授,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才能激发和测评,因此只有将教学内容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才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大单元教学中一定立足具体学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从情境的设置、问题的梯度、素材的选取都要从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出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教学的效果。最后大单元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素养达成度,老师有针对性的点评与指导,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1.一般表现为问题解决的水平。问题解决水平表现在认识问题的深度、知识技能的整合程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差异上。如何设计优秀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点。

2.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真实的教育是由思维习惯和高级思维技能构成的。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组织”课程,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课程内容。

3.好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开放且为非结构问题(所谓的非结构问题即没有预设标准答案的问题);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相连接;具争议性的话题,其内容甚至可以跨学科领域;复杂性与挑战性;与生活相结合。

4.什么是问题情境?问题好比食盐,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情境只有融入了问题才能显示其活力;问题只有源于其情境才能显示其美丽。

5.优质问题从哪里来?从目标、内容、学生、活动需求、老师思考、生成中来。

6.如何设计优秀问题?

问题设计技巧1:分清问题、习题、试题

问题(Problem)是认识主体想要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事物,也就是主体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习题(Exercise)目的在于巩固和练习,内容是常规的,学生易于模仿;考题(TestQuestion)专指在限定时间内笔试或口试且必须独立完成的题目。

问题设计技巧2:瞄准最近发展区

问题设计技巧3: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法支持度

问题设计技巧4:掌握问题设计策略变封闭性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不要内含答案,明知故问,让学生简单迎合;把问题变成一种对正误的判断;把记忆性问题变为分析比较、异同对比、分类和寻找例外情况的问题;不要只求答案,更要关注如何得出答案;设计“宏大”或“本质”的大问题;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阶梯式提问(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四:知识的结构化呈现

1.结构化的知识就是将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

2.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但在头脑中不应该是堆积的。心理学研究已发现,优生和差生的知识组织存在明显差异。优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点按层次排列,而且知识点之间有内在联系,具有结构层次性。而差生头脑中的知识则水平排列,是零散和孤立的。结构化对知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储存时,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应用时的检索效率。

四:注重学习学业评价

1.作业作为一种评价方式,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依标的作业设计,首先要研读总体目标的要求和评价建议,还要做到作业与每一节课的目标相一致。

2.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要紧扣“三点”(学生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保“三不”(不随意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时间和难度超负荷作业);做到“三明”(设计意图明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效果明显),使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统一、要求一致,大大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作业:布置 检查 反馈 整改 评价 坚持

4.课堂的有效反馈:教师的评价反馈(师生);同伴评价反馈(生生);自我的评价反馈(自我)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