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场景时代
当今媒体融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变,已经从渠道争夺变成终端融合,而在其中对传播终端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尤为重要,同时对场景的开发应用不仅成为移动互联网争夺的制高点,也成为融合与转型成败的关键。
移动互联网争夺的胜负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不但是媒介实践的场所,同时也勾连着丰富的传播关系和社会生活情景,是从空间维度感知媒介生产的认知方式。相比传统媒体时代,场景为何在移动互联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移动时代,基于场景的服务是移动传播的本质。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核心要素。
随着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出现,互联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当然,在传统的生活形态与消费主张交错演绎下,场景的意义早已没有新旧之分,融合场景成为新的场景呈现。在场景时代,能够与场景的参与者沟通诠释出新的价值与情感,这正是新场景精神与场景化思维的关键所在。
与传统媒体时代和PC时代的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有别于过去的流量模式,场景将成为媒介争夺的焦点。对新媒体场景,不仅要从地缘——空间性进行分析,移动场景的新特征决定了还要从时间性、用户及其行为和需求的角度对场景进行多维剖析。
空间:场景发轫于空间,而此处的空间更倾向释义为空间性元素,是场景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的空间是一种多维空间[27],即包括三维坐标和时间。其中三维坐标即指空间性元素,是狭义的空间概念。多维空间的空间性元素和时间性元素共同构筑了场景的时空框架。空间与场景在英文里的释义为Space和Context,场景更带有具体的现实指意,空间成为场景分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媒介空间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这一特性也使得场景有固定场景和移动场景之分。比如在客厅里看电视这一场景就是在现实空间,而客厅就是一个固定场景;用手机上网购物就是一个虚拟空间搭建的移动场景。移动场景的发展使得人们使用媒介的场景不再局限于场所的界定,多元的移动场景的搭建创造了固定场景之外的新需求。
时间:“时间+三维位置”构筑物理学意义上的多维空间的概念,所以时间要素作为区别于空间的另一认知时空框架和认识场景的维度。“时间”与描述人们实时状态相关联,强调“当下”在场景中的作用。在同一场景中,因为时间性的不同可能引起用户行为和需求的变化。场景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呈现流动性和快速切换的特点,而时间的唯一性也成为场景定序的关键:场景的空间形态可以叠加,但时间却是唯一固定的。移动互联时代,时间呈现为多分割的线性,媒介场景对时间的占有因此呈现多样化和碎片化的表现。
用户:用户是场景的使用者也是场景中的主体,其行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更决定了场景的设计需要人性化和多元性。用户实时状态下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数据以及知晓用户所感兴趣的信息环境成为场景预测的关键点。用户分析一直是媒介研究中的重点分支,从问卷、访谈到如今采用可穿戴设备,多维度采集信息并将用户数据化,使用户画像更真实的呈现。在场景中对用户进行分析中,由于场景人群的同质性偏向既可以理解为是对个别用户的研究,另一层面上也是对某一用户群的研究。场景以用户为中心,对传统媒体实现场景融合中转变用户观念有极大的促进。
行为:用户行为是由当下行为以及过去行为所积累的惯性所共同组成的。用户基于不同的时空下,心理生理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这是当下场景应该关注的要素,而行为的另一关键在于用户惯性:经过去经验所影响的用户惯性会改变在当下场景中的行为变化,用户过去的行为成为惯性,为当下场景理解用户行为发展变化提供服务依据。行为也是用户行为的重要表征。
需求:需求是让前面四个要素串联起来并赋予故事性的关键,也是场景分析中最核心的要素。需求告诉我们用户行为产生背后的原因,告诉我们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将需求置于场景中,可以让产品分析更准确、定位更贴近、功能更细致,也实现了对用户最深度的理解与关怀。明确场景中需求,不仅可以对场景实现功能价值的开发,更进一步来说,可以引导用户行为甚至创造新需求。
综上所述,根据移动互联时代下场景的表征和外延进行划分,场景分析有空间、时间、用户、行为、需求五要素。场景的设计和开发,也可以围绕这五个要素去展开。在电视与移动互联网的场景融合中,关注用户、行为和需求成为融合创新的关键。以场景作为媒介融合的突破口,促进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对接。这是实现场景融合、推动媒介转型的关键。
终端融合的关键——场景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如何接入用户,场景是一个关键构件。什么叫场景?场景原指电影拍摄的场地和布景。如今场景也被广泛用于传媒业。一杯清茶,一份报纸,那是报纸阅读的场景;一边开车一边听新闻,那是广播伴随的场景;晚饭后一家几口围坐在客厅的电视机前,看电视作为重要的家庭生活场景。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更愿意坐在电脑前,沉浸在个人媒体的场景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更多的人拿着手机不断地刷屏,成了低头族。
多少年来,央视春晚和年团圆饭一样,成为中国老百姓大年三十的典型生活场景。电视机作为家庭媒体,电视作为客厅文化的一部分,多少年来央视春晚作为春节的最主要场景一直陪伴着我们。然而,在去年发生了令人诧异的一幕。我问一位研究生,你看春晚吗?她说我看,但看了一半抢红包去了。可见抢红包比看春晚更有意思。“微信抢红包”构建了一个更有趣的生活场景,良好的互动体验、有趣且有用的生活服务,把年轻人从传统的现实场景中拉到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场景,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受众变成了新兴媒体的用户。
神奇的场景!它到底是什么?传统媒体转型恐怕要认真了解一下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互联网的场景包括虚拟场景和应用场景,网络游戏、QQ秀就是虚拟场景。应用场景是指互联网的一个应用(产品)使用进用户所处的场景。它包括五个核心要素: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这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而且还涉及到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可以应用场景是新一代互联网的产物。如何传统媒体时代争夺的是眼球,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流量,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就是场景。
那么,场景是怎么构建的呢?场景设计者可以有三个思考维度:满足欲望、响应需求、创造价值,即人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针对普通老百姓贪图便宜的购物心理,阿里巴巴设置了淘宝这一网购场景,满足人们省钱省时的消费欲望。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和阿里都想争抢互联网金融这块大蛋糕,而进入这一领域首先要建立在线支付系统。怎么能让手机用户使用在线支付呢?于是,两家分别构建了“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这样的场景:不仅让乘客打车方便,而且通过补贴乘客和司机,进而让他们都使用移动支付。无论是电商还是打车都满足用户的消费欲望。
互联网是不断发展的,用户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响应用户各方面需求?为此,腾讯收购了大众点评网,进入生活消费场景;腾讯入股京东,携手进入移动场景。怎么把看电视变成玩电视用电视,电视媒体能否通过场景再造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深圳电视台开发了手机功能“摇一摇”,观众在看深夜节目《一时间》时“摇一摇”便会获得积分和奖品,还可以用线下活动营造新场景。深圳广播的生活频率还围绕健康传播开发出穿戴设备——多功能手环,为听众(用户)营造了一个健康生活场景。响应用户需求还可以从生活消费场景延伸到生产服务场景,湖北垄上传媒集团运用O2O模式打造的“垄上场景”:“线上”通过内容播出,打造对农节目品牌;“线下”通过农资(农药、化肥、种子)销售、绿色农产品销售、农村信息咨询服务、农村保险等多项业务,打造传媒农业产业链。终端制胜在于服务场景的争夺,它包括以下构成要件:移动终端的类型、地理位置感知、采集数据的传感器、通过大数据做需求预测、在社交网络中展示等。
其实隐藏在场景背后更重要的东西还是文化和价值观,最好的场景不仅能触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还是价值观的输出。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春节和圣诞。借助神话、故事、书籍、音乐、表演以及电影演绎,圣诞的内容和内涵不断地沿着人们内心的需求被创新,圣诞的节日场景不为地被美化,各种极具仪式感的文化符号被强化。尽管这两个节日都有商业化,但咱们更甚,我们的节日已沦为商家的促销大战,吃货的吃喝节,圣诞树上挂的不是小礼物,而一个个红包。没有了神圣感和仪式感,只剩下消费和交易,这样的节日怎能让人动情?
综观传统媒体的转型,并不缺各种传播渠道,也不乏各种构建场景的材料:PC端和移动端上各种社交软件(微博、微信、APP),大数据、LBS、穿戴设备等也可应用,还有传统媒体特有的公信力、权威性等社会资本,但由于缺乏互联网思维和场景理念,这些材料尚未能编织出媒体融合发展的全新场景。“胜负手”是围棋术语,指形势不容乐观的一方投出非此不足以扭转局面的关键之着。媒体转型须通过媒体融合,媒体融合须通过场景再造。转型即转场,转场即胜负手,从传统媒体和大众传播的受众场景转向新兴媒体和人际传播的用户场景,是决定终端融合成败的胜负手。我们期待进入新型媒体的场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