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曹知白:笔意古淡,有摩诘之遗韵(下)

对于曹知白的《群峰雪霁图》,方闻在《王翚·画之双翼》中作了如下比较:“台北故宫所藏的曹知白《群山雪霁图》上,有黄公望1350年题的跋,该图中景拓宽的山峦沿着一个连续退缩的地面斜向后方伸入空间;曹的空间处理确实很接近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上的做法。”而陆心源在《穰梨馆过眼续录》卷四著录了“曹云西山水轴”画家的自题:“余既爱其画,兼爱其诗,归而摹之。”曹知白明确地说,他喜爱黄公望的画与诗,故极力追摹之。此画著录于张葱玉《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纸本。高一二九.七公分,宽五六.四公分。水墨。画崇楼水阁,下抚寒溪,屋后坡上小亭翼然,枯林松树点缀于山冈之间,其冈愈上愈高大,层次井然,最后则远峰巍然,积雪皑皑,流泉屋宇点缀得宜,左下一坡上有乔松两三株,蟹爪树两株。其款小行楷书二行,即书于坡上,图名四字,则书于右上角。按此图大痴题,知为云西晚年之笔。今世所传云西之画,笔墨构图皆无出此上者,宜命为第一。

芦荟庵外观

张葱玉描绘了该画的构图,认为这幅画作乃是曹知白晚年手笔,并且是流传后世的曹知白画作中最高水准者。而高居翰在《隔江山色》中则重点讲述了曹知白所绘《双松图》,文中首先描绘了此幅画作的构图及寓意:“在曹知白的画中,在长松的上方与下方有些疏枝枯木,枝干错综交缠,墨色与前排长松轻重有别,清清楚楚地安排在后方浅浅的空间中,好像一张网,前方笔墨浓重的松木在这种背景映衬之下,笔直的树干益发鲜明。松树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了,至少对中国人而言是如此;松树高高地矗立,像是刚毅不屈的君子,俯视着下方一到冬天便落叶飘飘的草木。”

而后高居翰又评价该图无一败笔:“当然这种题材一般都有这种含义;但是也时常因为画家异想天开的更动,或工巧俗丽的露骨表现,而糟踢了原本的韵味。曹知白这幅画完全没有这些缺点;画中的松树平实谦和、浑然天成,正是这种《寒林图》的精神。曹知白的用笔几乎不带任何习气;柔畅而机敏,很能捉住松树的形貌。枝桠编排的样式虽然一再重复,却也烘托出了全画有条不紊的结构,但是绝非刻意突显,所以并没有抵消枝桠自然纠缠的姿态。”

隔铁栅栏门探望

通过这幅画,高居翰对曹知白的绘画心理有如下解读:“后来有些学李成的画家,若以‘人如其画’的观点来看,必定可以戴上一个装腔作势的帽子。曹知白则不然,他始终忠于这种风格原始的旨趣,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处理题材,对笔下的一景一物都有一份同情心,甚至是一种悲悯的情怀。画中扣人心弦的不是画家展露的精彩笔墨表现,而是这些树木苔痕点点、平实无华的风姿。”

然而张卉在《对师法李、郭派画家的认识——以曹知白、朱德润、唐棣、姚彦卿等画家为例》一文中则称:“曹知白山水画有两种风格,早期和晚期画风不同,有改变。早期画作学李成、郭熙之法,笔墨略显粗实腴润。晚期作品虽然有李成、郭熙之意,但已经不明显,用笔用墨细淡干枯,疏落简洁而苍秀。”

曹知白《雪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之后,张卉在文中举出了曹知白所绘《雪山图》,认为该图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对于该画的笔法,张卉认为:“这幅画的画风很明显是学习郭熙之法,山石的画法是先用浓墨勾勒外形轮廓,然后再加淡墨皴。山坡是横皴笔法,这种笔法在郭熙的《幽谷图》中出现过,很相似,可见曹知白画山坡的笔法来源于郭熙之法。树的画法和关仝、郭熙之法都有相似之处,树干双钩,小枝多,没有大枝,用淡墨皴。这幅画前景空旷,借地为雪,远景深邃,远山线条淡,就勾一线,留大量空白,天空颜色也很淡,用淡墨烘染。”

匾额不知是否出自住持之手

关于曹知白的用笔方式,清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有如下解读:

曹云西写牛毛皴,多用水墨白描,不加颜色。盖牛毛皴干尖细幼,笔笔松秀,若加重色渲染,则掩其笔意,不如不设色为高也。有时或用赭墨尖笔,如山皴纹,层层加皴,不复渲染,作秋苍景;或用墨绿加皴,作春晴景。如此皴法,玲珑不为色掩,亦觉精雅,所谓法从心生,学毋执泥。

新刻的石狮子

曹知白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松江画派有重要影响。如前所言,董其昌对其颇为推崇,并且似乎一直借鉴着曹知白的画风,故苏利文在《山水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中认为:“曹知白应当被放到元代大师的行列中,他们征服了自己的时代,并以其热情对以往历史中被他们发现的精华重新做了解释,为未来的人们创造了新的艺术。”

关于曹知白的遗迹,民国《青浦县续志·寺观》中载有吴骐在清康熙元年所撰《芦花庵记碑》,该文中称:“芦花庵去洙泾约四十里。洙泾在泖南,芦花庵在泖北,一水浩淼,洲渚丛杂。唐会昌时,船子诚禅师隐于洙泾,寄迹钧舟,吟咏传于世者数十篇。……元世贞溪大姓曹云西,博学好古,惧旧迹湮没,始建庵于洲上,颜曰芦花庵。”可见芦花庵原本建于唐代,到元代时曹知白于旧址之上重建此庵。

回收蜡烛油

该碑记后有杨瑄所书跋语:“芦花庵者,唐船子大师故常往来处。而元高士曹云西为之规创者也。……贞溪曹氏世有长者称,尝偕诸同志指近庵田若干亩,一供斋厨,一营忏事,悔岁中元,洁诚顶礼,上报重恩,世出世间,两俱无漏。船子宗风、云西高躅,将永永不坠矣。”这段话亦提及芦花庵乃是曹知白带人所创建者。

到了清代,曹知白的第十八世孙曹建中在该《碑记》的跋语中又称:“从来名胜之地因人而传,亦以文而著。柳州去兰亭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空山矣。贞溪东市之杪有小钓滩者,唐船子和尚钓游处也。余十八世祖云西公建庵于其上,与杨铁崖、陶九成、倪云林诸君联社赋诗,为一时盛衰。阅今几四百年,而旧迹依然,流风宛在。康熙壬寅,勒记于石,乃日千吴先生撰,阁学杨公书也。将见高僧轨躅,当代人文后先辉映,并垂不朽矣。”

芦花庵侧旁

这些记载都说明曹知白跟芦花庵有着密切的关系,幸运的是,该庵至今仍有遗迹在。我查得的具体地点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老松蒸公路与芦周路边,该地旧属小蒸镇。

转到另一侧

2019年2月21日,蒙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先生安排,由该社发行中心张守栋先生及刘晶晶老师带我前往该地寻访。然由于没有门牌号,故只能按照从网上搜得的图片边走边探看,果真在路边的一片空地上看到了一座小庵,与网上图片对比,正是我们要寻访的目的地,于是请张先生将车倒回,跨过一座小桥,停在了某个院落的门口。

庵后的情形

这天一直下着雨,故路上行人稀少,从停车处走到芦花庵前有一段很窄的水泥路,路面虽湿好在并不打滑,撑伞走在其中,能听到雨点打在伞上的声音。猛然间听闻到一声嘹亮的鸟鸣,顺声望去,一只美丽的大鸟在水面上飞翔,这样的景致顿时令人见之忘俗,若曹知白在世,定然又是一幅杰作。

停车之处

四周成为了烂泥塘

复建的芦花庵很小,仅有一间小庙,大门上着锁,好在透过铁栅栏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形。从外观看上去,该庵乃近年复建者,前檐立柱上刻着的对联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利物利人少病少恼。”字句虽然读上去略显拗口,但文意却不错,只是可惜用的是电脑体。匾额却为手书体,落款为释隆德敬书,不知此人是否为该庵的住持。芦花庵无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尊金色的佛像,然而幔帐遮住了佛像的脸,想来上面莲花座上的应当是佛祖。

前往村中探看

跨过此桥

芦花庵院内仅有两尊新刻的石狮子,余外则在墙上看到了“回收蜡烛油”的涂鸦。庵前路边有一块平地,上面摆着香炉,我不清楚收此油用来制作何物。张守栋先生则想起,他前些年曾陪着母亲来过此庵,他告诉我说,回收蜡烛油乃是为了重新制作蜡烛。这倒是一种环保思想,只是回收者随意将广告写在芦花庵的墙上,似乎有失恭敬。

另一条河道

竟然叫芦花庵江

江上有水闸

我们在此庵的左右探看一番,希望能找到进庵的联系电话,可惜未果。庵的四围有着近十亩地大小的空地,如今这块空地成为了烂泥塘,想来这是当年芦花庵的旧有用地,看样子这里要恢复该庵的规模。空地中唯一一棵古树,从树龄上看,这棵树无法追溯到元代。

庵后的院落

院中有古松

惟闻鸟鸣声

沿着进村之路边走边探看,而后又穿过了一座南圩港桥,隔河看到一个路牌,上书“芦花庵江”。眼前所见之河实在离“江”字相去甚远,但其以芦花庵来命名,亦可见该庵在当地很有名气。江边一个院落的门牌号为“芦周路23号”,院中看到了一棵古松,不知道这是否属于芦花庵旧物。

(0)

相关推荐

  • 王翚《水阁幽人图》

    [名称]水阁幽人图 [年代]清 [作者]王翚 [馆藏]天津博物馆 现收藏在天津博物馆的作品<水阁幽人图>出自清代王翚之手,作者称此图仿云西老人(曹知白)画法.曹知白工画山水,兼师宋李成.郭 ...

  • 重回松江——程十发藏元代山水画研究展:清逸淡远

    清逸淡远 曹知白与倪瓒,是元代浙西一带招揽文士雅会闻名的豪绅,在当时影响甚大.曹知白为元代师法李郭派山水四大家之一,倪瓒则是元代山水画抒情写意一路的最高峰.倪瓒元末时为避兵乱,曾一度游居九峰三泖间,与 ...

  • 曹知白山水画赏析

    曹知白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其善画山水,师法李成.郭熙,从中演变出一种清疏简淡的风格.作品多以柔细之笔勾皴山石,极少渲染.早年笔墨较秀润,晚年变为苍秀简逸. 群峰雪霁图 元代 曹知白 图 ...

  • 黄宾虹晚年集大成之作《山水四帧》赏析

    近代艺坛中,黄宾虹允推第一流.其山水作品面目众多,自言"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目刻刻翻新".画宗宋元,以为"画法莫备于宋--用墨之法,至元代而大备".入古出新 ...

  • 【觅画记】钱慧安:色改淡匀,高古俊逸(上)

    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程中,钱慧安是海派先驱的代表.黄嘉沙在<海派画家钱慧安与杨柳青年画>一文中称:"十九世纪中叶,上海自开埠后,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外地的画家因 ...

  • 【觅画记】钱慧安:色改淡匀,高古俊逸(下)

    豫园书画善会成立后,也举办过以售书画之款来赈灾的活动,王中秀在专著中摘引了1910年3月14日<时报>中刊发的<上海邑庙书画善会广告>: 启者:本会广善券早蒙乐善诸君购买,刻下 ...

  • 觅画记·汪采白:与古人并辔艺林,各擅胜场(下)韦力撰

    其实就绘画观念来说,汪家人在这方面大多有着特长,汪允清在<我们的父亲汪采白>中说道:"曾祖父仲伊公,光绪六年进士,家有'韬庐',为其著书处,著作宏富,世称韬庐先生.祖父吉修公,工 ...

  • 「觅画记」钱慧安:色改淡匀,高古俊逸(上)韦力撰

    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程中,钱慧安是海派先驱的代表.黄嘉沙在<海派画家钱慧安与杨柳青年画>一文中称:"十九世纪中叶,上海自开埠后,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外地的画家因 ...

  • 【觅画记】苏 轼: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下)

    对于宗白华解读的常理,亦可由苏轼在<戴嵩画牛>中之所讲为证:"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

  • 【觅画记】王绂:孟端竹为国朝第一手(下)

    关于王绂的绘画题材及写生经过,明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称:"孟端工画山水竹石,每酒酣,对宾客,着黄冠服,意气傲然,伸纸攘袂,挥笔潇洒,奇怪跌宕,不可名状.游太行,出雁门,往来晋. ...

  • 【觅画记】髡残:虽极恣肆而无不在规矩之中(下)

    髡残自称是个懒人,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图轴>有其题跋:"余生平好懒,畏应酬人事,欲寻灵境,挂衲空山,其志存于心胸,自幼至今.常想古往今来,有许多事迹,亦有图王定霸者,亦有贪求无厌者 ...

  • 【觅画记】蒲华:用笔圆健,得之书法(下)

    相比较而言,蒲华最擅长的绘画题材乃是墨竹,为此他对画竹名家文同和苏轼最为崇拜,蒲华曾作过24开墨竹册页,他为此册页题名为<文苏余韵>,以此表明他的画竹之法渊源有自.他在该册页的尾题中写道: ...

  • 【觅画记】曹知白:笔意古淡,有摩诘之遗韵(上)

    曹知白是元代著名画家,与倪瓒.顾阿瑛并称为元代江南三大名士.关于他的绘画成就,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称:"吾松善画者,在胜国时莫过曹云西.其平远法李成,山水师郭熙.盖郭亦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