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气象灾害(下)(新教材)

(五)寒潮

1、概念

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一般来说,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寒潮实际是一种快行冷锋

2、分布

寒潮多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大的寒潮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我国受寒潮影响地区

(1)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

(2)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A、西双版纳(滇南谷地)纬度低 云贵高原的阻挡

B、四川盆地地势低 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阻挡

C、广东、海南、台湾 纬度低 山岭阻挡

D、青藏高原 海拔高

E、云贵高原 海波高 纬度低

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地表温度距平低,寒潮频次高;温度低,亚洲高压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第2题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但是冬季农作物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秋末和初春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大,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为农作物的收获期和播种期,并不是因为强度大;东北地区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冬季农作物少,所以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虽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

2、寒潮的危害及积极影响

(1)危害

在秋冬季节,我国华北地区农民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有何作用?

提示: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轻作物冻害。

司机给轮胎安装防滑链

(2)积极影响

3、预防寒潮的措施

2018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上述谚语最适用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黑、吉 B.新、湘

C.豫、晋 D.冀、赣

2.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

A.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

B.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冬天麦盖三层被”,说明该地区种植冬小麦,且冬季可能有较大降雪量。黑、吉所处纬度较高,一般不种植冬小麦,A错误。湘和赣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一般不下雪,B、D错误。豫和晋位于我国北方,且是冬小麦种植区,最适用该谚语,故选C。第2题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B正确。冬雪覆盖地面时,地温较高,A错误。中东部地区一年中主要的旱情发生在春季,春季积雪融化,缓解旱情,C错误。冬雪融化后,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误。

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分析思路

其他的气象灾害

1沙尘暴

(1)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2)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

(3)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我国沙尘暴分布图

(4)沙尘暴的危害

①使空气混浊,影响交通和人们的出行;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造成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④造成大气污染、表土流失。

(5)防治措施

2冰雹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中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中国严重灾害之一。

3焚风

(1)分布地区

以阿尔卑斯山,落基山,高加索最为有名。我国境内高山峻岭很多的地方可见到焚风,如太行山东侧、晋南、祁连山北坡、阿尔金山北部等,都存在焚风现象。

(2)成因

焚风是在特定的地形和大气环流条件下形成的。当近地层的湿空气沿高山的迎风坡上升时,产生水汽凝结现象,释放出一部分热量,使上升气团降温缓慢,因而从凝结高度开始向上直到山顶,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但空气到了山顶后沿背风坡下沉,因为水汽凝结物全部停留或下降后马上转为不饱和状态,每下降100米增温1℃,使得该空气在山后到达任何一个高度时,其温度都比山前来得高,这样便形成了又干又热的干风,称为焚风现象。

(3)危害

①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

②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但也会带来水源。

③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对房屋、树木、造成影响,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我国的气象灾害

三、本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下图为我国1951~1980年暴雨洪涝灾害分布图。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

(2)相同强度的洪涝灾害,A地往往比B地损失更大,分析主要原因。

(3)C地除暴雨洪涝外,还多发生什么洪水?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成果展示 (1)东部季风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山地少。

(2)A地与B地相比,位于地势更低平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集中。

(3)冰凌洪水。冬末春初、秋末冬初。

2、读“某飓风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飓风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给沿海人民带来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了解飓风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有利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1)飓风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属于哪一类天气系统?

(2)简述飓风的气流运动状况。

(3)飓风往往导致沿岸遭受海浪、风暴潮的袭击。若图示的飓风向西移动,中心到达C地时,A、B两地哪里更容易遭受风暴潮的袭击?分别说明两地遭受风暴潮袭击程度差异的原因。

答案

(1)发生在夏秋季节;属于气旋(低压系统)。

(2)飓风多发于北半球,水平方向的气流沿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中心气流做上升运动。

(3)B地。因为B地位于飓风的迎风岸,而A地吹离岸风,因此B地更容易遭受风暴潮的正面袭击。

3.读我国近几年洪涝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箭头说明我国东南沿海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3)东北的松嫩平原春季也会出现洪涝,主要原因是什么?

(4)近些年来,我国洪水分布地区经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试分析影响图中洪涝灾害频发的人为因素。

(5)指出洪涝灾害的危害。

答案 (1)台风侵袭。

(2)平原面积广,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年际变化大;水系庞大,汇水面积大;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

(3)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

(4)河流中上游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剧增,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水位上升,加剧洪水危害;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面积缩小,使湖泊调洪、蓄洪能力减弱,加重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5)诱发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引起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生态问题;破坏生产生活设施;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人员伤亡;造成财产损失等。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风暴潮路径可知,东南沿海受台风侵袭。第(2)题,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第(3)题,春季洪水的产生主要与积雪融化有关。第(4)题,从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等方面分析。第(5)题,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

(0)

相关推荐

  •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害天气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特点综合防治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干旱降水多--排水:出现"空梅"--引 ...

  • 纽约暴雨已造成8人死亡,越来越频繁的天气灾害造成了不同的伤害

    在全球遭受新冠病毒打击的同时,今年德国和中国都分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灾.现在美国纽约也陷入洪涝,已有八人死亡.天气灾害越来越频繁,其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伤害在不同地区差距很大. 飓风"Ida& ...

  • 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分析思路

    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特点,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特点.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形成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强冷空气入侵形成的冷锋天气连续暴雨或短时大暴雨长时间无雨或异常少雨多发季节夏.秋冬.春.秋都有 ...

  • 八卦中包藏自然灾害的规律

    今年上半年我国频现多重自然灾害,先是沙尘暴接二连三,全国多地出现飓风.冰雹等恶劣天气,近日云南.青海相继发生强级地震.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又存在什么规律呢? 相传,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先天八卦.八卦象 ...

  • 3.3 如何进行学科思想观念的教学?-高中化学新教材解读

    根据国家教育部安排和部署,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高中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到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全部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那新教材"新"在哪儿?新 ...

  • 教学设计:防灾减灾(下)(新教材)

      (二)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 (1)常备各类应急救援包. (2)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3)牢记逃生路线和应急避难所位置. (4)积极参加防灾演练,增强防灾意识. 地震演习 遇到突然 ...

  • 教学设计:地质灾害(下)(新教材)

    (三)滑坡与泥石流 1.滑坡 滑坡是指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示意图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 ...

  • 教学设计:气象灾害(中)(新教材)

    (三)旱灾 1.旱灾分布 (1)世界旱灾分布 旱灾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拓展: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Desert)南美洲智利北部 ...

  • 教学设计:土壤(下)(新教材)

      (三)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1.土壤的功能 ①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④土壤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 ...

  • 教学设计:植被(下)(新教材)

    (四)草原与荒漠 1.热带草原 植被类型 热带草原 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植被特征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茂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 ...

  • 教学设计:地貌的观察(下)(新教材)

    (三)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坡度 (1)基本原理 坡度=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2)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对耕作的影响 坡地耕作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 ...

  • 教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下)(新教材)

    (三)风沙地貌 1.概念: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1) ...

  • 教学设计:海水的运动(下)(新教材)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1)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典例: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受暖流影响. ①巴西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巴西暖流 ②澳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