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气象灾害(下)(新教材)
(五)寒潮
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一般来说,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寒潮实际是一种快行冷锋
2、分布
寒潮多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大的寒潮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我国受寒潮影响地区
(2)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A、西双版纳(滇南谷地)纬度低 云贵高原的阻挡
B、四川盆地地势低 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阻挡
C、广东、海南、台湾 纬度低 山岭阻挡
D、青藏高原 海拔高
E、云贵高原 海波高 纬度低
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地表温度距平低,寒潮频次高;温度低,亚洲高压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第2题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但是冬季农作物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秋末和初春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大,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为农作物的收获期和播种期,并不是因为强度大;东北地区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冬季农作物少,所以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虽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
2、寒潮的危害及积极影响
(1)危害
在秋冬季节,我国华北地区农民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有何作用?
提示: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轻作物冻害。
司机给轮胎安装防滑链
(2)积极影响
3、预防寒潮的措施
2018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上述谚语最适用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黑、吉 B.新、湘
C.豫、晋 D.冀、赣
2.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
A.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
B.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冬天麦盖三层被”,说明该地区种植冬小麦,且冬季可能有较大降雪量。黑、吉所处纬度较高,一般不种植冬小麦,A错误。湘和赣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一般不下雪,B、D错误。豫和晋位于我国北方,且是冬小麦种植区,最适用该谚语,故选C。第2题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B正确。冬雪覆盖地面时,地温较高,A错误。中东部地区一年中主要的旱情发生在春季,春季积雪融化,缓解旱情,C错误。冬雪融化后,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误。
(六)其他的气象灾害
1、沙尘暴
(1)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2)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
(3)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我国沙尘暴分布图
①使空气混浊,影响交通和人们的出行;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造成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④造成大气污染、表土流失。
(5)防治措施
2、冰雹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中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中国严重灾害之一。
3、焚风
(1)分布地区
以阿尔卑斯山,落基山,高加索最为有名。我国境内高山峻岭很多的地方可见到焚风,如太行山东侧、晋南、祁连山北坡、阿尔金山北部等,都存在焚风现象。
(2)成因
焚风是在特定的地形和大气环流条件下形成的。当近地层的湿空气沿高山的迎风坡上升时,产生水汽凝结现象,释放出一部分热量,使上升气团降温缓慢,因而从凝结高度开始向上直到山顶,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但空气到了山顶后沿背风坡下沉,因为水汽凝结物全部停留或下降后马上转为不饱和状态,每下降100米增温1℃,使得该空气在山后到达任何一个高度时,其温度都比山前来得高,这样便形成了又干又热的干风,称为焚风现象。
(3)危害
①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
②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但也会带来水源。
③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对房屋、树木、造成影响,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我国的气象灾害
三、本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下图为我国1951~1980年暴雨洪涝灾害分布图。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
(2)相同强度的洪涝灾害,A地往往比B地损失更大,分析主要原因。
(3)C地除暴雨洪涝外,还多发生什么洪水?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成果展示 (1)东部季风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山地少。
(2)A地与B地相比,位于地势更低平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集中。
(3)冰凌洪水。冬末春初、秋末冬初。
2、读“某飓风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飓风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给沿海人民带来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了解飓风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有利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1)飓风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属于哪一类天气系统?
(2)简述飓风的气流运动状况。
(3)飓风往往导致沿岸遭受海浪、风暴潮的袭击。若图示的飓风向西移动,中心到达C地时,A、B两地哪里更容易遭受风暴潮的袭击?分别说明两地遭受风暴潮袭击程度差异的原因。
答案
(1)发生在夏秋季节;属于气旋(低压系统)。
(2)飓风多发于北半球,水平方向的气流沿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中心气流做上升运动。
(3)B地。因为B地位于飓风的迎风岸,而A地吹离岸风,因此B地更容易遭受风暴潮的正面袭击。
3.读我国近几年洪涝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箭头说明我国东南沿海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3)东北的松嫩平原春季也会出现洪涝,主要原因是什么?
(4)近些年来,我国洪水分布地区经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试分析影响图中洪涝灾害频发的人为因素。
(5)指出洪涝灾害的危害。
答案 (1)台风侵袭。
(2)平原面积广,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年际变化大;水系庞大,汇水面积大;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
(3)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
(4)河流中上游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剧增,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水位上升,加剧洪水危害;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面积缩小,使湖泊调洪、蓄洪能力减弱,加重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5)诱发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引起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生态问题;破坏生产生活设施;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人员伤亡;造成财产损失等。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风暴潮路径可知,东南沿海受台风侵袭。第(2)题,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第(3)题,春季洪水的产生主要与积雪融化有关。第(4)题,从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等方面分析。第(5)题,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