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背後是殘忍 | Mark Ryden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美国插画家马克莱登的作品,今天作者想对他过往三次重要展览中的绘画主题进行分析,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深意。(部分诠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首先介绍马克莱登于1998年举办的“生肉展”(The Meat Show)
生肉,是人类的食物,也是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远古时期,猎人通常都会在狩猎后为死去的猎物驻足祈祷,希望猎物的灵魂安息,同时也是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在一次对马克莱登的访谈中,马克莱登曾说,他并不认为食肉要产生一种道德上的愧疚感;他认为人类应该为成为人类食物的动物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善待他们,而非让动物在虐待与折磨中死去。在“生肉展”中的很多作品里都出现了女性与肉制品同时出现的画面,马克莱登说生肉与女性在他的作品中并非意味着性欲死亡,而是象征着人类的“外衣”与灵魂。人类通过“肉”的形式而繁衍生存,它既是我们的“外衣”又承载着人类的灵魂。
在这幅画中,带翅膀的裸体女孩被生肉环绕遮挡,而其下方是温顺的牧人与牛,而远方则是一片美景。女孩上方两位小天使挥动翅膀准备为其加冕皇冠,一方面,这是一种宗教隐喻,引人深思;另一方面,马克莱登似乎也在向人们诠释纯洁的裸体女孩应该代表着人类对任何生命体的敬畏与悲悯。
而在这幅作品中,天真的小女孩儿牵着变成侏儒的林肯总统光顾肉店,用意十分明显。对于为何选择林肯总统作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作者会在稍后做详尽讲解。肉店柜台上的基督圣象无疑代表着一种神圣的道德仪式性,墙上挂着的远古时期的恐龙照片则暗示着人类与“肉”的联系萌芽其实早在千万年前就已建立。作品左侧的兔子在微笑着切割火腿,右侧与切割台下方分别有老鼠和小狗在食用肉制品。
可爱的少女面庞之下,
连接的却是筋骨内脏毕露的解剖模型的身体。
对于马克莱登为何要在画中反复使用林肯总统的形象,作者查阅了诸多资料与访谈内容,画家本人从未给出正面回答。但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林肯作为美国精神的象征早已成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作者认为所谓艺术风格,更多意味的是一种可读性,借由文化符号而带出一段特定的文化与历史记忆。而林肯总统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无疑代表着一种道德境界与自由精神,马克莱登借此希望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二是这种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反讽,如人们将林肯的面颊进行切割从中拖拽出脐带与婴儿相连,一个楷模式的人物又被描绘成了一个侏儒或是畸形者的形象,以此使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是否美国当代文化繁荣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道德危机。
“第三只眼”与佛教的头像也常会出现在画面之中,
人类的一切举动都在被更高级的智慧所注视。
2007年 "树展“(The Tree Show)
树是大自然母亲的恩赐,是氧气的制造体,更是儿童在童年不可分割的记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马克莱登树展中少女的形象来源于贝尼尼著名的雕塑作品达芙妮。达芙妮是希腊神话中的月桂女神,也是河神的女儿。希腊神话中关于太阳神阿波罗像达芙妮求爱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爱神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一支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同时,又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姑娘对阿波罗冷若冰霜。也有说是因为达芙妮崇拜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是希腊奥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罗马名字狄安娜,是处女神)所以想学月亮女神当贞洁处女神。当达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罗在追她时,急忙向父亲呼救。河神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在阿波罗即将追上她时,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等到阿波罗到达时,他看见的只是一株静立月桂树。痛失爱人的他决定把月桂树的枝叶作为发冠,把树枝做了琴骨,不论到哪里都相伴其左右。其他的神都用橄榄枝叶做发冠,只有太阳神阿波罗的发冠是用心爱的达芙尼变成的月桂树的枝叶做的。
在“树展”中树的意象其实与“肉”在“肉展”中的象征意味相似,树是贯穿美国人民生活的代表之物,生命之树,智慧树,启蒙树,世界之树,家族树,乃至到圣诞树和挂树,其多样的形式既代表了风俗习惯又是价值观的文化体现。同时,树也象征了生命和希望,理应与人类殊途同归,在作品中马克莱登无疑想借用达芙妮的境遇来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2004年“九十年代西部同性恋展”(The Gay 90's West)
马克莱登也被美国后现代的媚俗流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性恋90s”一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非与同性恋有所关系,而指的是美国现代生活中简单的乌托邦形象在19世纪被终结。由于没有受到战争波及,美国在二十年代城市人口不断咆哮增长;而十九世纪末时,美国的乡村人口还仍然多于城市人口。但是,在100多年后的1990年,不仅同性恋90s这个术语无法唤起对过往年代的怀念,甚至只是人们对于黄金时代典范苟延残喘伤怀的图像表征。1890年代的美国小镇是令无数美国人怀念、憧憬而又惆怅的乌托邦,那个时期的美国有着静谧的田园、和美的小镇、欣欣向荣的经济。马克莱登认为美国人对这个时期的沉醉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自我麻醉和催眠,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如梦初醒。因而莱登用“欢快”做主题,讽刺的是陈词滥调的敏感与虚幻的怀旧,引起观者的反思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