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李少红为何难以复制自己的经典?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因为《大宋宫词》扑了,所以不免让人想起李少红曾经的丰碑之作《大明宫词》。《大宋宫词》其实不是李少红第一次自己蹭自己当年作品的热度,之前《郭培:当“高定”触电影视剧 | 剧说有个人》里提到的《长相思》也是。《大宋宫词》找来了归亚蕾和赵文瑄,《长相思》里有郭培,加上当时《红楼梦》有叶锦添……这些组成当年《大明宫词》辉煌的人一个个又回来了,却非但不能再现光芒,反而成为了更沉重的枷锁

首先对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喜欢《大明宫词》的。这部剧播出于2000年,当时正处于懵懂的年纪,很多地方还看不懂,但依然感受到影视剧不仅仅可以是一种商品,还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感觉。当然,这部剧到底好在哪里,又争议在哪里,有很多人分析过了,我自觉也说不出更透彻的东西,这里仅仅写一些我的个人感受。

考据,败给了风格

很多次强调过,虽然因为本号的属性关系,对于古装会有很多历史向的科普,但实际上对于古装剧而言,考据其实不是什么必须做到事儿,把考据作为影视剧打分中的必选项其实也有营销作死的成分在。

《大明宫词》其实就是带有历史背景却想象成分很高的一个极端案例。这部剧里的“大唐”从剧情、台词到服化道,几乎都是剧组“创作”出来而不是“考证”得来的,但最终的结果却迎合了大部分观众对于“大唐”的期待。

△ 《大明宫词》

这是现在古装剧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去想的事儿。尽管大多数古装剧本质上就是虚构“古代”,但是它们又很别扭地离不开“古代”,最终在营销上一定要绑上一些历史,结果就是翻车。而《大明宫词》这个极端案例就是在告诉大家,观众其实并没有那么想要还原历史,甚至于观众其实都不怎么了解历史,所以剧组要做的是在自己的“宇宙”里将它“创作”出来,并且完善且自洽。

可能有点不好理解,但如果把历史剧换成武侠剧、仙侠剧就会好懂一些。比如《三生三世》系列其实跟中国传统神仙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了,神仙们穿的住的用的干的都不是传统神仙世界里的样子,但没有几乎没有观众会像挑历史剧一样去挑它的毛病(这里仅作举例,并不是说《三生三世》系列拍得有多好,该剧服饰分析见《《三生三世》:古代的神仙穿得比电视上的可好看多了!》)。又比如武侠,我们熟悉的TVB金庸剧其实和早些年邵氏那些有很大不同,但没有人跳出来说江湖应该是邵氏那个样子所以TVB的不对,甚至于大家会忽略金庸原著其实都设了朝代的,因为武侠是“创作”出来的“宇宙”。

《大明宫词》的画面很多人说是“鬼片风”,它的台词又是莎士比亚式,至于服装道具更不用提了,但它最终杂糅出的效果却很“大唐”。这个“大唐”并非坐标在公元多少年到多少年的那个唐朝,而是坐标在很多观众对于唐朝的想象之中

我们很多次都提到过“齐胸襦裙”这个源自《大明宫词》款式(款式名称是汉服圈起的,相关分析见《「齐胸襦裙」的历史根据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 “汉服”溯源》),采用的对襟无领(没有衣缘)、窄袖、薄纱、装饰裙头、搭配披帛等设计思路,至今在汉服圈和唐风古装剧里沿用。

△ 《大明宫词》

这个设定本身其实是很不现实的,不仅仅是说这个裙子如果不做额外的固定很难穿,裙子很容易滑落的问题,还在于它框定的面料就几乎是为夏天而生却如果你真的夏天穿了就会觉得胸口长痱子。考虑这么现实的问题,本来就不是这款戏服设计的初衷,因为它所锚定的是轻纱曼妙的大唐,是仿佛在梦境里的永不挨冻忍饥的盛世,太过现实的考量就好比问仙侠剧里御剑飞行的力学原理一般煞风景。所以当汉服爱好者将它作为真正的唐制、生活中的穿着展示出来,反而让人生出诸多质疑和否定。

早期的唐代宫廷戏里,即便没有做与齐胸襦裙一样的款式,所沿用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反而在后来的唐风古装剧里,对它是有所改动的,比如面料更华丽厚重,装饰更繁复多样,但结果却是看起来宫廷的味道更甚了,但诗意的想象部分却更少了。形制什么的,都是挑刺的人(比如我)才关系的,观众看的永远是光影里整体的效果

△ 杨贵妃

△ 柜中美人

风格,不写实的魅力

另一层值得借鉴的意义在于“逆流”。

《大明宫词》播出前后的那段时间,这类设定在皇室、庙堂的古装剧都非常有“大国”情怀,哪怕是一些如《大宅门》这样带有传记色彩的片子,叙事上都十分宏大。这和90年代以来的时代背景也有关系,当时人们对于家国的迫切认同感延伸到了影视剧上。这些影视剧里的人物,虽然也有血有肉、有喜有悲,但整部剧会设置一个比较高远的旋律,牵引着剧情向前走。

△ 大宅门

△ 康熙王朝

△ 汉武大帝

但《大明宫词》不是这样的,如果去分析里面的人物和发生的故事,其实又狗血又矫情,一群什么都拥有的人却妄图想要更多人世间美好的东西。说白了,驱动这些人向前走的,是人性里贪念。所以《大明宫词》在当时的古装剧里是显得很格格不入的。不过它不是孤例,后来的《大唐情史》《少年天子》走的路线是很相似,都是讲高位者的挣扎。这类剧其实很难做,对剧本和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做得不好就会像过家家的高干文,像剥去柴米油盐的言情剧。

当时认为,《大明宫词》是偏向港台式的古装剧,因为它太戏说了,而在此之前“戏说”在大陆的古装剧市场里几乎就是一个负面评价。

现在做影视剧商业性会更强一点,就导致这些产品更像是流水线批发产品。但同时又很残酷,因为这条流水线还得是“快时尚”,一旦积压就会产生像《上阳赋》(相关分析见《上阳赋:“老了”的又何止章子怡……》)《大宋宫词》这样不合时宜的尴尬局面。古装剧也好,古装本身也罢,不要因为它沾了一个“古”字就忽略了它本身是现代的产物,人们的口味变化起来的速度其实更快。这其实也是上一小节说的“创作”,一切古装剧终究都是给现代人看的。

再往前追溯一下,现在最流行的IP概念,其实大多就是把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网文小说进行改编。并不是说网文小说不好,毕竟我也爱看,而是它本身就存在着快餐式的问题,以及情节设置上的大量雷同。要成为一部经典,可能最重要的便是明白何为“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虽然这并非许多电视剧生产的初衷,毕竟资本是出了名的懒惰,惯于依赖一个成功的模式,直到它被证明无法成功。

复制,岁月的表面

李少红之所以这么多年也难以重复《大明宫词》的高度,是因为这部剧的实验意义,而她自己最终也没能解密到底是哪里“做对了”。她就像一个局外人,在捕捉一些很外在的东西。

与《大明宫词》同年播出的另一部热剧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种案例。《大明宫词》里的台词说它诗意或者莎士比亚之类的都行,其实就是使用大量非生活化的繁琐长句,将人物高高架起。虽然角色的情感,观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角色的言行却与观众产生足够的距离感。《张大民》完全相反,它看起来是一部剥去一切艺术修饰的生活白描。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比《大明宫词》更难复制。因为《大明宫词》给人的感觉会更颠覆,因为它的表面形式是很容易被捕捉到的,就好比隔几年就能出一部台词口味模仿《红楼梦》的古装剧,但《张大民》则完完全全是靠大量的生活观察塑造起来的。

△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李少红在谈到《大宋宫词》的时候强调一些剧情是为了女性视角而设置的,然而观众却觉得那些不过是俗套的玛丽苏。实际上,李少红在拍《大明宫词》之前就是以女性表达见长,当时对于《大明宫词》与其他“大国”叙事的历史剧迥异这点的分析,就套用了女性视角这个说法,虽然这个说法其实是有点性别刻板的。比如,同样是“权力和情感”的母题,《大宋宫词》被认为是女性化的,常常被拿来作对比的同时期作品《雍正王朝》则是被认为男性化。实际上,这两部作品根本无法并提。

20年过去了,在如今的影视剧市场上最不缺的就是女性元素(真不一定是女性视角),就连男频爽文《赘婿》影视化后都不得不做出大量迎合女性观众的改动。

网剧市场和上星播放的受众也有很大区别,这导致原本是为了上星而最终只能在视频网站上线的《大宋宫词》显得尤为水土不服,因为李少红的那套“女性”对于网剧市场的观众而言,太不形象了,就像剧中的“帽正”一样,这已经是一个观众都能发现的bug,但剧组却一直没发现。这些的背后其实就是,李少红已经从“先锋”变成“陈旧”

△ 大宋宫词

还有一个因为时间而被忽视的问题是,《大明宫词》在当年并没有被封神,反而是一部因为镜头暴露、颠倒历史、洗白人物、台词洋化、情节离谱等等而饱受争议的另类电视剧。当年喜爱它的人,随着时间而逐渐长大成熟,然后这群人掌握了网络上的发言权开始称赞《大明宫词》。也就是说,这部剧并没有那么完美无瑕,李少红或者别人要复制它的成功就首先需要剥离和平衡,但似乎大家都因为年代滤镜而无视了。

即便是当年掌握话语权的观众,也比现在的观众讲理许多。他们并不一定宽容,但有啥问题至少能给你列出个小标题并且写上一段,顺便讨论一下艺术的余地有多大。如今别说观众没有这样的态度,其实连许多影视剧的出品方也不希望观众有这样的态度。好比前阵子网友狂欢的“古装丑男”,真的就只是看脸嘛,我在韩剧里见过的古装扮相不佳的太多了,但大多数看完的人都会“真香”,因为演员的演技、角色的魅力都可以掩盖这些问题,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古装男性角色都要设定为美男。真正让网友参与进来的动机是,天下苦烂剧久矣,而烂剧搭配粉丝,挤压了普通观众的发言空间,于是接着一些长相的话题便井喷出来了。

无论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创作,还是一场资本游戏,反馈的机制如此衰败,那它就注定无法往前挪动。李少红到底是真的想重复《大明宫词》的辉煌,还是其他原因推动她自己去蹭自己曾经的热度,也都不可知。只是有时候,光芒可照,却不可接。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