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漫长的告别》- 爸爸的阿尔茨海默和女儿的自杀
如果有一天你的意识还清醒,但却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你意识到你一定会慢慢地忘掉所有,你会选择痛哭还是沉默?会选择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与这个眷恋的世界告别,和家人、朋友告别?
如果有一天,你的家人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你会选择以什么样的形式与他/她告别?
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变成了过去。无论美好的,还是悲伤的回忆都消散了。曾熟悉无比的、温暖的家像是没有出现过。你哭喊着找不到回家的路,你朦胧地望着你的妻子、丈夫、孩子、孙子,内心却满是疑惑。曾经熟悉的脸庞慢慢变得陌生。不断在想:“我在哪,你们是谁,我要回家”。没错,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的典型症状。
《漫长的告别》以温暖又细腻的镜头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罹患阿尔茨海默的老人东升平与一家人相处的故事。从导演到演员,所有的表演和台词都极为克制,讲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即使是这样,这仍然是一部太“好哭”的电影。
电影本身讨论的不止是疾病,更多的是家庭。万般柔情的母亲为了父亲也有刚烈的一面;异国他乡适应不了环境的大女儿为了家庭奋不顾身;二女儿为了心中的理想拼尽全力,一直渴望能从父亲的眼神中得到认可。
父亲生病这7年时间是一条漫长的告别路。在这条路上的所有人都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从最开始的迷惑到慢慢认清自己,令人深思。这一家人的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
“回家”是笔者对这部电影最深的印象,老人回到熟悉的老家,却叫喊着要“回家”;大女儿融入不了美国生活,婚姻出现很多问题,想“回家”;二女儿一直想要开一个属于自己的餐饮店面,未能如愿,同时又经历了两段不幸福的恋情,漂泊在外,时刻想着“回家”;外孙已经慢慢适应了国外生活,因为担心女朋友丢了,闹着要“回家”。这里的家都不是指同一个地方,但却又是同一个“地方”,复杂的归家路纵横交错,炙热的情感层层递进,何处是我家?
片中有两段对话让我潸然泪下,一处是外孙和老人坐在老家屋中:
外孙:“你不开心吗?都回到家里了”。
老人:“我这阵子啊,好多事都好像飘到很远,很多事都是如此,你们和一些事都是…”。
外孙:“飘到很远,你会很孤单吧”。
另一段是母亲拉着父亲坐列车回家的路上,父亲直勾勾地看着母亲。母亲问:“你怎么了?”,父亲回答:“差不多该…”。“差不多该?你又想回到哪里去了吗?”,“要正式介绍耀子给我父母认识了”。“你在说什么啊”,“你愿意跟我一起回去吧?”,“愿意”……音乐响起,让人不知不觉落泪。
几年之后,父亲的病情越发严重。他去超市开始“偷”东西,取完物品不知道付钱,被超市管理员抓住。母亲诉说着父亲的病情,管理员却不以为然。父亲倒着看书,书上的字变得一个也不认识。还吃纸,跑丢,不会自己上厕所。无奈的女儿们只能选择将父亲送到护理中心,但他却偷偷地跑出去,只为了给“小时候”的母女们送雨伞。
从母亲的话里能看出,父亲只记得姐妹俩小时候的样子,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之一。没记错的话,这是影片中的父亲第一次露出微笑。年轻时的父亲工作中一丝不苟,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了母亲。女儿时常有疑惑,是不是父亲只想着工作?直到父亲病了之后,她们才慢慢发现,原来工作为重的父亲在心里一直把这个家放在第一位。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能、失认、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症状为特征。世界上有4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仅中国的患者数量就占了四分之一。
一旦罹患这个病,没有任何药物或治疗手段能够让患者康复。药物只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阿尔茨海默症的生存期一般为五到十年,也有少数患者生存超过十年。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并发症而死,亲友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和他们进行“漫长的告别”。
预计到2050年,世界将有1亿5000万患者,而中国将会有5000万。这不仅是5000万个人,更是5000万个家庭。一人患病,全家照顾。如果能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如果能晚半年、晚一年患病,如果病程缓慢一些,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有巨大的帮助。相信医疗技术能越来越健全,能真正治愈阿尔茨海默病。
该影片中大女儿的扮演者竹内结子有“日剧女王”和“笑颜女王”的美称。她是无数观众心中的气质女神。据说她的笑容有“治愈疗伤”的功效。令人震惊的是,今年9月,竹内结子在家中自杀身亡,享年40岁。人们怀疑她的死因是产后抑郁症。
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严重的抑郁症都有说明危险。大脑的疾病必须重视。呼吁大家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脑健康。身体的器官都可以换,唯有大脑不能换。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正身处困境,不要绝望,学会求助,困难的路上不应独行,脑脑一直与大家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