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经书,起初,是先秦哲学家老子所留下来对自己哲学思想的阐述。从《道德经》成书至今,关于《道德经》的解读,历来都有截然不同甚至互为矛盾的看法。比如《道德经》中的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还曾在本世纪初年,被仙侠小说作家萧鼎所采纳,用来作为小说《诛仙》的核心思想。关于这句话的含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解读,因此,各种解读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倘若问我如何看待这句话,个人认为,这句话背后折射了华夏思想的变更史。自从人类产生那一刻起,对于鬼神和天地的信仰也随之产生。三皇五帝时代,华夏先民有过崇拜火的记录——比如尧帝就曾册立过掌管火的官员。这种官员被奉为火神,因此有相关学者认为,掌管火的官员,也具备着“火神祭司”的属性。考古学者认为夏朝信仰有太阳属性,到了殷商,商朝的信仰比起之前的夏朝有所进步:商朝信仰的“上帝”是一个较为抽象且具备人格化的神灵,比太阳这种直观、原始的崇拜有所进步。
而到了周朝,周人在商人的基础上,其信仰更进一步:周人信仰的是“上天”,同时辅以祖先崇拜思想。周人信仰的“上天”一般认为是将商朝“上帝”的拟人属性抽象画,既将“人格化但抽象的上天”,作为自己的最高信仰。事实上,这一信仰在华夏后世影响长达上千年,时至今日,中国人还会有意无意的说一句:天啊!或者“老天爷”啊。而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鼻祖,则计划在“人格化但抽象的上天”基础上,做出一番革新。老子认为,其实天和地,都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也没有意识的一种存在——所谓天不过是一种虚空,而地则是有土壤组成的。没有意识的天和地,在对待万物的时候,就像对待刍狗——既用草制作的狗一样,无所谓喜怒,更无所谓哀乐。
因此后来老子还说:天地之间,其实类似一个大的风箱。不得不说,老子的这一观察以及这一阐述,具备一定原始的物理认知。老子这样阐明的原因在于,老子认为,真正决定天地万物兴衰和福祸的,不是天地,而是“道”——既老子学说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