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军刀男》:成人的孤独童话,用荒诞演绎生命的赞歌

独立电影起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好莱坞,是为摆脱电影公司的垄断控制,充分表达创作者独特强烈的思想性而衍生出来的。近年来,独立电影高速产出,但也由于创作者的完全自由创作,电影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势态,独立电影为此饱受争议。每每提及,往往都带着无聊,厌世的论调。但仍然有那么一些独立电影,就像沧海遗珠,质量上乘,待人发掘。这部《瑞士军刀男》是一部低成本制作,但这并不妨碍它输出电影的质感与厚重。

这是围绕着一个逃避世界的男人与一具尸体的冒险故事。它是玄幻的,幽默的,冒险的,刺激的,恐怖的,忧伤的,你很难界定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片子,疯狂荒谬却引人入胜。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一部电影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折射出每一个小我的生存状态,表达人类最真实的自我,是达到一种最大范围,最大限度的共情。

带着mv质感的电影

电影的两位主演为保罗·达诺和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一位是出演大奖上风光无限的《阳光小美女》和《 血色将至》的实力派演员,一位是凭借《哈利波特》风靡全球的童星,在此次的影片中,都展现了精彩绝伦的演技实力。电影导演为丹尼尔·施纳特和丹·关,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都是业界著名的MV导演,而这也是他们合作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可谓构思清奇,处处彰显了他们擅长的MV式镜头。

故事开场设定在一个荒岛上,影片开头空镜头聚焦蓝色海面,用大面积的蓝色渲染。小全景呈现海岛荒芜之景,强化人物渺小无力之感。特写镜头海面漂浮的垃圾,标注'I DON'T WANT DIE ALONE'字样,营造的忧郁氛围为汉克悲剧荒诞的出场做铺垫

在描述当汉克带着尸体曼尼穿越丛林这一幕时,大量的唯美空镜头运用使得每一帧画面都是壁纸般的诗意,并配以阿卡贝拉式的人声呢喃,重鼓点的节奏运用,完美映衬了人回归本性的自由状态。汉克与曼尼的在营地的狂欢派对是本片情绪的高潮部分,影片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升格镜头,配以大光圈的近景镜头,景物与人像的快速切换,夜色下唯有篝火的明灭变幻,大量暖色调的铺排不仅增加了影片的魔幻色彩,更表现汉克与曼尼沉浸在美好回忆与现实交织幻境中的愉悦满足感。

影片在接近尾声时,镜头再次对准了两人曾经狂欢过的木屋,而此刻运用的则是更接近真实的冷色调,残破的假人在风中飘零,冰冷的苔藓布满小屋,这是以一个现实视角来描绘的汉克搭建的理想世界,象征的正是回到现实后汉克仍被视为异类的悲哀结局,对现实的绝望无力感无疑促发了最后汉克做出偷走尸体的疯狂之举。影片配乐也为电影润色不少,不管是派队狂欢,还是浪漫回忆,配乐似乎与影片有着浑然天成的感觉,导演声称,是先有了配乐才诞生了剧情,可见两位导演丰富的想象与深厚功力。

黑色幽默背后往往是最硬核的悲剧

影片开头就充斥着黑色幽默,在自杀前汉克因为一具尸体的到来重燃生的希望,却惊奇的发现尸体有着多种特异功能。这让人想到同样是以黑色幽默为主要风格的俄剧《背叛》,一个关于女主出轨四个男人的故事,在现实世界一定会被认作是不耻的事,然而影片却以此揭示自我与信任在婚姻中的作用,它使你开始思考、理解甚至包容'背叛'行为,同样是在荒诞中见真知的良作。

而与本片不同的是,影片的黑色幽默取材于现实,以夸大的手法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它从故事内容上更激起人的共鸣;而本片讲述的则是一个近似虚构的故事,用更多的想象力去填充故事本身,通过男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变化从情感上激起更多共鸣。最初的尸体还未完全具有人类的思想与情感,他仅作为汉克在孤岛上生存的工具:生火,捕鱼,砍柴,这里也很好地契合了电影的名字《瑞士军刀男》。

为使得曼尼有完整的人格与思想,汉克用以自己的记忆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他以自己的暗恋对象为原型塑造了曼尼的情人萨拉,系上用叶子编制的围裙,戴上被丢弃的红色假发,汉克丢弃现实中的外壳,扮演自己幻想过无数次的梦中情人,上演着一场与曼尼的美丽邂逅。就在一辆树枝搭建成的公交车上,饱和的暖色光中,汉克朝着曼尼徐徐走来,初看是略带诙谐的喜剧,微笑过后却带着淡淡的忧伤。

电影在人物与场景上都采用极简配置,只有汉克和曼尼,只有一座孤岛。在电影《活埋》中,同样采用的是极简设置:一部手机,一个打火机,一口棺材,讲述一个人在极限空间下的逃生故事以揭露人性,此种设置会给人以更直观的冲击,以此达到聚焦主题的作用。同样的,本片以极小的角度切入,对'孤独式'主题电影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你想回去是因为你想有人爱你?

——对。

——所以你逃离世界是因为没人爱你?

——……

孤岛是汉克最后的精神领土,而曼尼是汉克最后的精神依托,在被世界抛弃后汉克选择躲进精神世界里逃避现实。电影中,仅仅利用野营地里的垃圾和自然材料搭建的生活,就足以让人获得内心世界的满足,足以可见汉克的内心已经承载了多沉重的空虚

也许人在现实困境中就会选择沉湎于幻想,就像《白日梦想家》中的华特,依靠白日梦来支撑他无聊颓废的生活,与本片不同的是,电影中华特幸运地遇到'引导者'能够带他挣脱牢笼,显然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本片中,汉克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被抛弃者,连他的唯一美好的回忆都是过去式的,短暂的,飘渺的。极乐的狂欢背后是无尽空虚落寞。汉克是放大版的孤独体,激起每个人心底的孤独感,这也使得本片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有时候不需要知道真相

影片采用环形叙事的手法,开篇与结尾都以大海为背景,开篇是人绝望的开始,片尾也是人自我救赎的完成。在影片结尾,曼尼在众目睽睽下复活,最后带着略带蔑视的笑独自乘着浪离开了,逐渐走远。摄像机记录下这惊人的时刻,众人惊诧。到这里,曼尼的存在似乎也成了一个谜。

曼尼在刚开始以尸体的身份存在,没有记忆,没有思想,干净的就像一张白纸,由此才展开了汉克与曼尼的对话。可以说,曼尼是汉克的一个本我状态,保留着最原始的个性,没有社会的偏见,不被社会框架所约束,他可以当众放屁,可以随口谈论性,这些在现实是中粗鄙的,令人不齿的。而汉克最为一个超我的形象,受过社会约束,一切是遵循社会轨迹运作的,他活在一张张面具之下,这也使得他自我厌恶,排斥,最后才上演了开头自杀的那一幕。

这更像是一个人的自我对话,自我救赎的过程。曼尼慢慢抽丝剥茧地打开汉克的内心,陪伴一颗孤独的心灵,而汉克也慢慢敞开心扉,接纳自我,享受回归本性后的愉悦。对于汉克为什么还是想尝试回到现实生活,我想人类的群居特性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的,在与曼尼相处获得自信后,汉克尝试着回到现实世界,只不过面对的现实依然冰冷,汉克选择了回归自我。

他在海滩上尝试唤醒再次沉睡的曼尼,在父亲面前,在梦中情人面前,在摄像机镜头前,暗示着汉克与现实世界的完全割裂,在自我接纳后,仍然选择回到内心世界。有人说,曼尼不过是汉克的另一个人格,是不存在的,也有人说,曼尼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众人都目睹了这一幕,那是否有理由相信这一切也是来自汉克的幻想呢?不管真相如何,影片教会我们的,是无论如何找到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可以离经叛道,可以格格不入,最重要的,是回归真实的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不管谁与你同时入睡,都只有你自己独自进入梦乡。追求现实世界的成功亦或是自我精神世界的满足,都是一种选择。亚里士多德曾言:'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灵。'汉克选择的是后者,抛弃现实,追求精神。影片告诉我们的是每个人选择的自由性与多样性,只要遵循自己的内心。

也愿世界多一份包容,让更多的汉克与曼尼可以在深夜起舞,若你欣赏他们的舞蹈,不要吝啬,给他们一点掌声和赞美,若你无法欣赏,静静走过就好,不用出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