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老子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或许更多的人认为,老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的思想内容本身。
其实,可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子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人类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在“人之初”就先验地形成并植生于大脑之中的,更不是任何时代的个人都在使用相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对此,在《YTL人生系列汇报》中我们也曾经交流过,“人与人最本质的差别在于认知”。而稻盛和夫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成功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
人的思维是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认知对象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比较,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即使是现代社会,比较也是所有人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你比我美,我比你穷,他家孩子学习更好......
分类,是在比较基础上的进一步思维,是比较的累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素质技能提升的结果。分类扩大了比较,是在比较思想成果基础上的再比较,可以提升总体性的认知。
分类思维形式标志着人类思想的一个新阶段,比较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分类的统率下更为广泛,深入地进行着,从而促进了分类的提升。中国古人就以阴和阳,将世界万物和人事做了最高层次的分类。层次越高,越有助于思考本原,思考整体,认识规律。
老子作为一位思想革命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创造,就是率先引入归纳,并以归纳的成果进行演绎,重新解释世界万物和人事。
归纳,是在高度分类基础上规定对象一般性本质的思维方式。对于老子及当时的人类而言,归纳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归纳突破分类的局限,形成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和提升。
这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子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
而今天学习的《道德经》第十六章,也体现了归纳思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视具体的特殊存在,归纳就是从其特殊的“芸芸”具体现象中探究其根本。“归根曰静”,思维只有达到“守静笃”的状态,才能认知芸芸万物的根本,或者说,认知万物根本时思维必须是“静笃”到“虚极”状态。万物的根本也就是其本原之“命”,只有回复到其命的初始,才能认知贯穿万物存在和运动过程的规律,认知了规律,思想才能明确对象万物的演变趋势,如果不依规律而妄作,势必凶险。
第十六章大名鼎鼎,因为“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六章极其重要,因为“没身不殆”。
这一章其实也是在讲“修身修心”。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如若趋吉避凶,还是需要好好学习一下“道”,即规律。
——注:部分内容摘自刘永佶著《诸子思想》
【滑动查看书籍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2,吾以观复3。
夫物芸芸4,各归其根。归根5曰『静』,静曰『复命』6。复命曰『常』7,知常曰『明』8。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9,容乃公,公乃全10,全乃天11,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1 虚:形容心灵空明的情况,喻不带成见。致:推致。极、笃:指极点、顶点。致虚极,守静笃:形容心境原来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搅动,而使得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
2 作:生成活动。
3 复:往复循环。
4 芸芸:形容草木的繁盛。
5 归根:回归本原。
6 复命:复归本原。
7 常:指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
8 明: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对于这种律则的认识和了解,叫作“明”。
9 容:宽容,包容。
10 全:周遍。
11 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的代称。
译文
致虚和守静的功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纷纷纭纭,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作静,静叫作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作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所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赏析与点评
“归根”就是要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根源之处,便是呈虚静的状态。而一切存在的本性,即是虚静的状况,还回到虚静的本性,就是“复命”的思想。《庄子·缮性篇》所提出的“复初”的主张,乃是与“复命”、“复性”同类的概念,和本章关系也很密切。
老子复归的思想,乃就人的内在之主体性、实践性这一方向做回省工作。他们以为人心原本清明透彻,只因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受骚乱与蒙蔽,故应舍弃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复归于原本清净透明的境地。唐李翱及其承继宋学“复性”说,都承续了这一“复命”的思想。
“致虚极,守静笃”,深藏若虚,“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中含藏着创造的因子,呈现“静”定的状态,不急躁,不烦扰,安居泰然。但这“静”也不是一潭死水般完全停滞,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虚静”的生活,蕴含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引导出深厚的创造能量。
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万物都会归根,也都会复生,人的生命也会“复生”吗?而“虚极静笃”的功夫,与“归根复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般人讲修身,实际上要修心,两个要并重。修心,就是要虚极,要静笃。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跟守静,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功夫。“致虚”,就是我们的心要虚,要虚掉心中的执著。我们心中经常执著,要晴天才好,下雨天就不好了;晚上要热闹才好,安静就很寂寞,这就是执著,而且是盲目执著。不把这些虚掉、就化解不了我们的心病。虚掉我们心中的执著,就叫作“致虚极”。“守静笃”,守静要守到很笃实的程度。这很不容易。安静一分钟可以,两分钟可以,第三分钟就不行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一般人只看到天下万物变化无穷,好像有看不完的纷纭复杂。其实,只要你看到根本,会发现它们都是一样。比如人,一生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最后结果却是一样的。三尺高、三尺宽、六尺长一个棺材,就解决了。既然结果都一样,那么我们就不要看重它。人生是来欣赏过程的,而且要有起伏,才有收获。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那叫白活一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不管外界的事物如何繁华、茂盛、复杂、变化多端,最后都会回到根部。有个词叫“根生”,这个“根”,跟“变更”的“更”相通。根生,就是又来一次。如果不能又来一次,就不叫生生不息。那道还有什么作用呢?只要根部存在,就会复发,就会各复其根。人也是一样,身体用完了,灵魂又回去再找一个身体,又来一次,这是非常有可能的。道的作用,就好像根一样,只要根没有烂掉,随时可以复发出来。归根曰静。“归根”,就是要能够静。我们一般人都说,死了就静了,活着就要动。其实不对。有一句话,大家要好好去体会:死在生前方为道。一个人在生的时候就要去想象,自己死的时候会怎么样,这样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改变。人在临走的那一刻,手慢慢麻木,嘴巴不能动,眼睛也转不动,一切慢慢僵化的时候,只有脑筋在不停地动,它是在审判自己。基督教讲最后的审判,其实是说人在审判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在临终前,会很快速地倒带,把这一生从头到尾放一遍。大家要切记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功过不相抵。功过是不能相抵的。现代人很有趣,老讲功过相抵。既然功过相抵,人就会随便犯过失。其实,你撞了人家,再道歉,说对不起,都是不对的。所有的过你都要承受,你打人家一下,人家到时候会以同样的力道打你一下,丝毫不爽。静曰复命。人死了以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好像木头坏了,烧掉一样。他的命会重来,所以人在活的时候,就要去想死后会怎么样。现在的人想到死就怕,就是因为对死一无所知,很恐惧,很迷惑。复命日常。生命来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生命来之于道,又回归于道。这是常态。知常日明。要明白常道才叫知常,才叫明白人。做人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实在不容易。不知常,妄作凶。现在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常态,什么叫平常,什么叫恒常,更不用说什么叫知常了。所以,都是妄作、妄求、妄念。最后,自遭其祸,自作自受,怨天尤人又有何用?老子告诉我们,大道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人生在世,不光要活得精彩,还要能够走得安心。这就要求我们约束自己,“依道而行”。那么,怎么样才算是“依道而行”呢?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人只要懂得这些道理,终其一生都没有危险。“知常容”,知道常道以后,人才会用虚来容有,才会知道逞一时之快没有意思。人家告诉我什么,其实都是我自己安排的。当然,这一段很难理解。有人骂你,你如果说“你凭什么骂我”,就会很生气。你要明白,这都是你自己安排,让他来骂你的,这样你才会清醒,这才是容得下了。其实会骂你的人是谁?是观世音菩萨。这样,你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五十岁以后,我发现有人对我板脸,对我讲难听话,我都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只有你才肯这样对待我,别人谁肯呢”,这样我就没事了。但没事不是说不听了,而是要听取这个教训。“容乃公”,“公”,是公正,不是公平。一般人听到公,就想到公平。天下没有公平的事情,同样是一对父母生下来的子女,父母对待他们就是不一样的。照理说,父母是最公平的。现在的人很喜欢讲公平,是自讨苦恼。当你没有私心,当你没有我执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有位子坐,我没有位子坐,是公正的。虽然不公平,但是很公正。若是一定有问题,那也是你自己有问题。“公乃全”。什么叫整全?就是自性。每个人有不同的本性。这就让你想到:大概是我累世所造成的,要不然为什么他嘻嘻哈哈上车了,我却赶不上?为什么他糊里糊涂就有位子坐,而我累得要命,却找不到位子?光看这一段时间,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它不全。如果再放大,就可以看到,它根本上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找不到开始,也找不到结束。所以,不能凭一段时间来做评断。“全乃天”,当你看得很全面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天才是最公正的。这个时候,你就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其实,天就是道的代表。老子专门从天道出发,来告诉我们人应该怎么样去了解天道、配合天道。“道乃久”,道是永恒的。久是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只有遵道,才能够长久。真的是这样吗?不用急,老子在后面会把这些都交代得很清楚。当然,要把这些道理,跟政治合在一起,才能够全民化、普遍化。如果单独要求一个人,有时候很难。因此,必须要透过政治,才有办法改变这些事情。第十七章老子就把他所发现的,跟政治融在一起,叫作道政合一。这是全世界最好的东西。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
1. 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2. 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3. 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4. 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5. 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6. 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