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婆婆,读懂了家庭幸福的根源
01
周敏是一个来自大山的孩子。
山里人贫穷,每个孩子生来就得帮父母干繁重的农活,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上学,但能上多久,全凭自己。
从小,周敏的父亲就对她说:“爸妈认识的字还没你多,教不了你。家里很穷,但也要供你上学,你能读就读,读不下去就去打工吧。”
大山里的孩子,要走出去,实在万分不易。一直以来,包括周敏在内的很多人都觉得,山里娃能考上大学,全靠自己努力争气。所以,少之又少的青年人通过高考走出大山,总能引来村里人的连连赞叹。
周敏的爱人就是这些走出大山的青年之一,他从家乡考入中国高等学府,一路高歌猛进读到博士,不仅如此,他的妹妹也紧随他的脚步离开大山,来到北京一流大学读书,成为一名直博生。
除了学习好,这两个孩子还特别听话孝顺,处处体谅父母的辛苦,在学校勤工俭学,分担父母的压力,不卑不亢,谦卑有礼,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这两个孩子的优秀,在村里人看来,一是自己懂事努力的结果,二是上天的垂青,俗称:“祖坟冒青烟。”
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村妇女,父亲则是一个木匠。没文化的父母怎么教得出这么好的孩子?一定是天意垂怜。
曾经,周敏也是如此认为的。但在学习中华文化以后,她的认知有了改观:这世上哪有这么多的好运气,所有的好运回头望去,皆有迹可循。
02
两个孩子能如此卓越优秀,分别成为医学肿瘤和交通领域的博士,恰恰得益于这个不识字的母亲。
周敏婆婆桂莲的一生是苦难且辉煌的一生。
在她8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另娶了老婆。于是,作为长姐的她,小小的肩膀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抚养弟弟妹妹长大,自己则一天都没进过学校。
嫁了人之后,桂莲时常遭受丈夫的殴打,婆婆不仅不看顾她,还在一旁冷嘲热讽。加上婆婆不帮忙带孩子,本就贫困的生活过得异常艰难,桂莲常常没有活下去的希望。
有一次被打之后,她三四天没有吃饭,是三岁的儿子一点一点地往她嘴里塞饼干才燃起了她生的希望,她告诫自己:我不能抛下两个孩子,让他们像我一样从小没娘,受苦受罪。
生活依旧在水深火热中进行,打架是常有的事,最后的停战是小小的儿子不停地把头往墙上撞,才终止了战争。
桂莲心疼极了,暗暗发誓,即使咬紧牙关也要选择坚强忍耐。于是,她从小就教会幼小的哥哥照顾妹妹,有时实在没办法,只能一个放在田埂上玩,一个背在背上去干农活,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
她比任何人都能吃苦,干完农活去做小工,南方夏天的三伏天跟人去修高速公路、挑砖、扛水泥,只要有活干,她就不怕。
待到孩子上学的年纪,她力排众议,不顾困难,跋山涉水把孩子带到县城去读书,她在旁边租了个房子,找了份工作,这样一陪就是15年。
这中间她也跟人去过广东打工,能挣得多点,但是因为孩子老师一个告状的电话,她二话不说就辞工回家了。
在她的认知里,不管多难,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虽然学习上她帮不上任何忙,但在各种生活习惯、品德的建立,她是可以严格管教的。
03
坚韧不拔、忍辱负重,是桂莲身上展现出来的品质,不仅如此,无怨无倦更是她的生命底色。
桂莲只字不识,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她就像一位壮士,任何能扛在肩上的活她都干。每次干完重活回到家,她累得只想趴下,但依旧坚持起来,紧锣密鼓地给家人做一顿晚餐,吃完还会去帮丈夫干木匠的活。
给孩子打去电话,她从来都是爽朗的笑声,讲述的全是周围的好人好事,对自己的辛苦只字不提。
岁月在这个苦命的女人身上留下很多病痛,但却从未在她的心上留下一丝的期期艾艾,有时甚至让你怀疑,生活的苦难是上天对她的格外眷顾。
桂莲是远近出了名的孝顺,她不计前嫌,抚养婆婆,特意在新房的一楼给婆婆建了个适合她的卫生间。
轮到桂莲家照顾婆婆时,桂莲就要从打工的地方回家服侍婆婆一年,给婆婆洗衣、洗澡,连夹菜时,都会细心地替婆婆挑出难啃的刺和骨头。
每年晓敏回家,刚到村口,就看到婆婆桂莲在大树下等着。她怕晓敏身上没现金,第一时间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的红包给晓敏:“你把这个红包给奶奶,奶奶会高兴的!”
桂莲的婆婆常说:“桂莲啊,我真想一辈子在你家过啊!”
周敏也曾问过:“你怎么就没有半点记恨奶奶,还服侍得这么好呢?”婆婆说:“那些事都过去了,还提干嘛呢?为了这个家,为了儿子,我都要尽心尽力地服侍你奶奶,不敢有半点懈怠啊!”
婆婆没有读过书,但是做出的事情、说出的话,却让人感动和赞叹不已。
尽管半生穷苦、大字不识,可她的心却如此地善良、纯粹而美好,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更圆满、更有意义的一生吗?
04
在此之前,你觉得周敏能看到这样有着优秀品质的婆婆吗?不,她看不见。
她所看到的婆婆,是一个什么也不懂、还爱唠叨的老人,因此周敏常常跟婆婆起冲突,认为婆婆每次苦口婆心打电话给她,是为了教育她。
婆婆最爱说的话就是:“人的幸福是靠自己创造的,为置一口气,得不偿失啊。一个人的心量是靠委屈撑大的,心可以无限大,包容万象,区区小事何必挂在心上呢?”
听这些话的时候,周敏总是能听出另一层意思:婆婆肯定是在说我跟某某有冲突,明里暗里指责我心小。她心里很不舒服,最后连婆婆的电话都不想接了。
婆婆有时还提出,周敏生了小孩她来带。周敏心想:“我才不让你带呢,你没文化,能带出什么花样。再说,到城里来给我带孩子,连个公交都不会乘,不是给我添麻烦吗?”
如若没有学习中华文化,周敏眼里的婆婆就是以上这样的,婆婆那些优秀卓越的品质,她根本看不见,还总觉得那些陈年旧事,有什么可拿出来说的?
学了中华文化以后,周敏观照到自己的这些起心动念,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不明,就仿佛是睁眼瞎,巨大的宝藏放在你面前,你根本看不见,还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自己狭窄错误的知见去评定他人。
周敏自以为自己读了很多书,看到的就是对的,用自己的“所知障”牢牢地捆缚自己,通往心灵之门的钥匙就这样被自己生生丢了而不自知。岂不正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吗?
所幸学习中华文化,让周敏的心渐渐地明了起来,不再持着以往固有的知见,认为孩子的优秀是全是自我努力与运气的结合,而对家庭氛围与父母影响全然不提。
同时,周敏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心灵品质的层面在哪,与不识字的婆婆相比,简直是差了好几个层级。
有了这样的认识,周敏就肯躬身下来深刻地反省自己,生重惭愧心和忏悔心,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感叹:除了感恩与向婆婆学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晓敏读懂了婆婆,也读懂了家庭幸福的根源。
后记
周敏的爱人红着眼睛讲述:“记得小时候,我在家带妹妹,特别贪吃,听到门口卖肉的叫卖声就去赊了一块回来。妈妈干完活回到家,从不会因此说我一句,说家里没钱吃不起肉。她转身就去借钱付账,说要更卖力地干活,让孩子们吃得起肉。”
周敏爱人的妹妹说:“我永远记得,那时我读高中,哥哥刚考上大学,为了养活我们,妈妈无奈选择去工厂打工。有一天,我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想你了’,第二天,我就在校门口见到了妈妈。这一待,就是三年的陪伴。”
“妈妈的爱,重如泰山,又轻如鸿毛,滋养着我们兄妹两,让我们即使跨越千难万险,也必将要活成妈妈的骄傲,回馈妈妈,回馈社会!”
一个女人,即使不识字,没文化,也可以伟大到撑起了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她可以没有钱财、没有学历,但她只要捧出一颗真心,就可以所向披靡,为了孩子,没有什么是一个母亲不能办到的!
同时,她的故事告诉我们:
天才是不存在。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