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九八四》随想 2024-08-05 03:37:31 这应当是这学期最后一篇随笔了,想要认认真真写点什么,却又不知道有什么可写的。大抵是在学校待久了,与时代脱轨了,我就打开人民日报,头版就是有关党的对外建设的,瞬间引发了我蛮多的想法。在学校看了一本书,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奥威尔的笔触让人感受到压抑,冰冷得寒彻心扉。这是一本反乌托邦的小说。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而反乌托邦就是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这本书刻画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小说讲述了名为温斯顿·史密斯的男人与当时的政权反抗斗争的过程,结局不尽人意,却使人深思。那个社会中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极端的独裁者“老大哥”泯灭人性,毁灭思想,把社会变得空虚无聊,但凡有人敢违抗,甚至只是在大脑中想想——对不起,他将通过一系列残酷的手段,被迫改造成“思想纯洁者”。而所谓思想纯洁者,就是无条件地听从顺从服从“老大哥”的话,不许有自主的思考能力,不许对“老大哥”质疑。他就是信仰,他就是正义。你所有的想法,都会被窥视,你被完全暴露在蓝屏下,老大哥会时刻盯着你。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奥威尔在书中借助戈尔德斯坦因的书写道: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扮演的角色是上等人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中等人希望和上等人交换位置,下等人浑浑噩噩,但是是被利用的广大群体。正如书中主人公温斯顿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有希望的话,它在无产者身上。不过,奥威尔似乎又悲观的意识到:人类的历史就是三种人地位的变换,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同样是在戈尔德斯坦因的书中,奥威尔说:“统治集团只有在四种情况下才会丧失权力:或者是被外部力量所征服;或者是统治无能,群众起来造反;或者是让一个强大而不满的中等人集团出现;或者是自己丧失了统治的信心和意志。”这四个原因并不单个起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同时存在。统治阶级如能防止这四个原因的产生就能永久当权。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统治阶级本身的精神状态。1984正是极权统治的典范,政府控制了所有东西的产量,即不会让太多人很好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有精力去思考统治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和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导致太多中等人的出现,也不会让太多人饿死导致下等人的反抗。接着,他控制了所有人的思维,即让所有人都不会思考除了政府要你思考的以外的东西,他甚至消去了资本主义自由上帝之类的词,正如书中所说: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最后,政府通过三个国家之间所谓的战争控制过多的产量,保持国内的稳定,即所谓战争即和平。最后,统治权全部集中于统治阶级中,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诡异但极端稳定的状态。但是,科技要发展,就不能单纯的只有政府的思想,而还要存在科学的客观理论,于是,奥威尔推出了双重思想。双重思想,即在思想里存在两套思维模式,在平常情况下用那个极端政府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而在做一些科学研究的时候用客观的思维模式,这好像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现实生活中不也处处都是双重思想的现实。比如文革时期,你明明知道某些真理,但在众目睽睽下,你会把所有的想法压在心底,附和着大家的言论。这是思想的沉沦,也是极度的孤独。所以,一个社会,它解决了温饱,科技发展,社会稳定问题的时候,它看起来实在是很完美,但是它被全世界人所唾弃,它的存在更是西方世界极力阻止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定义不应该是科技、物质上发展的稳定,因为社会的发展其实基于每个个体发展,而个体的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将再不局限于物质而是思维。因此,真正发达的幸福社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人拥有平等的资源,而是人们能自由地思考,享受思考的乐趣并分享这种乐趣。相信1984的意义,并不是让人们害怕发展,而是积极的往前看,吸取教训,不要让1984是《一九八四》,2021是《一九八四》,2121还是《一九八四》。以上皆是作者看书以后感受压抑后的胡思乱想,也没有什么逻辑,可权当一个政治生的非常浅显的无谓担忧,如今这个社会还是非常美好的,我们不处于《一九八四》。【推荐语】这是一篇关于《一九八四》的读后感,奥威尔以冰冷的笔调刻画出了在集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受到牢牢的禁锢,整个社会处于极度压抑却又极端安稳的一种诡异的状态。作者阐述了本书的内容并由此引发了哲思,希望当代社会可以吸取教训,不要开历史的倒车。(李乐) 赞 (0) 相关推荐 思维导图102本书©98《1984》——乔治·奥威尔 本书简介 本书作者乔治·奥威尔是英国左翼作家,他创作的<1984>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经典小说.这部作品用平淡的言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夹缝中的小人物温斯顿·史密斯短暂.曲折的 ... 董岗彪、韩泽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转向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转向 [摘 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 ... 仇恨大会,现在开始! 阅读<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关于极权主义的.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寓言,至今仍是一种震撼. 先从认识的开始:我们认识到他所描述的一切:双重思想(同时持有两个矛盾的思想).新话.思想警察.处理 ... 日本徂徕学的出发点和方法论 曾晓霞 摘 要:思想对人类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影响.民族思想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能为某阶级代言,成为政权统治工具.思想史的研究对人类社会把握历史进程及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作用,解剖思想体系及其根基极为重 ... 最畅销、最烧脑的反乌托邦小说 "过去全部十年里,我最想做的,就是将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 --George Owell <一九八四>的伟大是不用任何废话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这本书中 ... 《1984》中的极权社会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创作的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小说假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84年,世界进入由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三个大国组成极权社会.通过大洋国主人公温 ... 从《共产党宣言》谈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 郑天霞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理论的成熟.同时<共产党宣言>文本在语言表述.思想深度.方法运用上体现了鲜 ... 细说秦汉时期的儒学发展,逆袭法家地位,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是一个文化大爆炸的时代,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谈经论道的时期. 在现代知识分子的领导下,重回百家成为了一个口号,所有人都认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是自由的.其实百家和信息的透明度 ... 【天津市 王秀荣】原创//甘肃省著名诗人不倒翁老师诗作读后随想 2019第171期 总第785期 甘肃省著名诗人不倒翁老师诗作读后随想 戰争无情人有情 述不尽的相思苦 黄土高坡深深文化底蕴 土窑洞里飛出来金鳯凰 父母言传身教品德高尚 ... (纸刊备选)读诗随想|深谷幽兰(山西) 本文由文学时代微刊(公众号ID:wxsdwk)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6659期 读诗随想 文/深谷幽兰(山西) 诗歌是文学浓缩的精华,是文学宝库美丽的奇葩!我国历史上不少著名的 ... 读诗随想(三则) 文/洪韵 主播/宁静致远 读诗随想(三则) 文/洪韵 主播/宁静致远 [想要的生活] --读五年老师的诗<现实与距离> 想和你一样 静静的独坐 可越静耳鸣越厉害 像躁热的蝉声 听一段音乐 又不知道触动了哪根神经 ... 108期/百期特刊9:“王耀辉”祝贺专稿《文人风骨随想》/梁剑清读 梁剑说:前几天刊发了林静华诵读的石岗老师的作品<谷雨这一天>,让我们一起领教了中国历史上文人的风骨,今天是<美丽的原创生活>百期特刊第九篇,王耀辉教授也为我们发来一篇主题类似的 ... 113期/《文人风骨随想》(二)王耀辉作品/梁剑清读 梁剑说:王耀辉为本平台百期特刊撰写了<文人风骨随想>,因篇幅较长在发特刊时只看发了前两部分,今天刊发的是后半部分,为便于大家阅读,特意将108期作了附条,一并刊出.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介 ... 摩诘的忧伤——读《使至塞上》随想 夜静阑珊,身旁有书相伴.侧卧床榻,指尖在扉页间转动着书香.双廿之字,竟流淌出缱绻悲肠.梦回大唐,去品味摩诘的忧伤. 驿路古道,一骑单车,缓缓向西踽踽前行.春风乍起,卷动珠帘,车中独坐的摩诘居士却为何愁 ... 【远方•夜读】辽宁《观雨随想》作者•一凡 主播•小梅 观雨随想 文/一凡 清晨,嘀嗒的雨声敲醒了还在睡意朦胧状态下的我.这是入夏以来盛京城的第一场雨,听着雨声感受着不一样的清晨,慵懒着不愿即刻起床.望着窗外扑簌簌像断线的雨滴心里缱绻着一丝温柔.我喜欢这样 ... 【远方•夜读】黑龙江《柳絮随想》作者•太平王子 主播•噶玛曲措 柳絮随想 文/太平王子 弱柳扶风毛毛狗落了一地 地面鹅黄仰望枝条的嫩绿 至此一别就有了不同人生 谁记得它俩乃同根生的兄弟 那时候比翼齐飞看不出高低 姜子牙还在渭水直钩钓鱼 商纣王为人哪如文王淳厚 凤鸣 ... 题材新 手法新 构图新 ——读 姜舟《雪桃》随想 画家:姜 舟 作者:吴国亭 我从画家姜舟成箱累篋的精美画作中,挑中了这幅<雪桃>,说明了我这个人太"苛刻",也说明我特别喜爱这张画:喜爱这张画的原因我仔细琢磨,是因为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