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州建置之考 || 作者 张治军
作者张治军,就职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内容摘要]会州在唐中期被吐蕃侵占,后遭西夏焚城并占领,北宋后期采用“进筑”之法逐渐收复失地,恢复政权。州治在今靖远县城,管辖范围是今白银市平川区全境、靖远县南部、会宁县北部和定西市安定区东北部地区。即当时的安西城、平西寨、会川城、新泉寨、会州城、怀戎堡六城寨。
[关键词]会州;城寨堡;进筑。
安西城遗址
平西寨完工后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钟傅扣发了朝廷给军士们的赏赐,以此为资费把平西寨修成更大的城,增加驻军收复会州。又在章惇的阴助下,奢想渡过黄河夺取西夏的卓啰南监军司,进而窥伺甘凉,朝廷闻知及时阻止钟傅的设想。同年十二月钟傅又在朝廷未知的情况下,出兵天都山无功而返,诓说在白草原(今靖远高湾乡和会宁土高乡一带)斩获三千级。次年(元符元年1098)正月钟傅因虚功升熙河兰岷路经略安抚都总管司公事,兼知熙州。六月,“白草原冒功”案发,一贬再贬,最后为永州监税,韶州安置。另一件事是秦凤路经略使陆师闵见陕西各路均参与进筑,并得到重赏,“怏怏于不得用,其将佐亦皆以为恨”,上疏表达了自己的郁闷之情。于是朝廷“诏陆师闵徱刷秦凤兵马,躬亲统领赴熙河会合进筑,候成功一例推恩。”“师闵得诏果踊跃,未旬日间,已徱刷到四万人骑,准备出入”。6两位边臣邀功、冒进不可取,冒功更可耻,但从侧面反映了边臣们积极参与进筑,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
平西寨遗址
会宁关遗址在今会宁县头寨镇马家堡村,遗址因河水冲刷,所剩不足一半,但轮廓可辨,西墙及西城门瓮城、部分南墙还在。遗址表面有典型的宋代陶片和青瓷残片。其地理坐标北纬36˚00'东经104˚41'。
会宁关遗址
六月九日“赐熙河兰会路青南讷心新寨名‘会川城’,据三川之会故”。
会川城进筑毕工,使收复会州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先期泾原路的西安州也进筑完成,使得熙河路和泾原路连通,边面相接,可联手抵御西夏。又使秦凤路变成内陆,大大减小了北宋的边界压力。宋哲宗和朝臣高兴至极,又是称贺又是告庙。《续长编》中记叙了这个场面:“先是,三省枢密院同进呈熙河已进筑青南讷心,赐將士特支。章惇因言:‘泾原亦进筑天都(今宁夏海原境内),边事將了,当称贺。’上问:‘如何?’众皆曰:‘当然’。曾布曰:‘西安(今海原西安镇)建州,包括天都,自天都至秦州甘谷城,南北一直五百里,幅员殆千余里。当時得熙河,止是木征(吐蕃首领)地,今所开拓,乃夏国地,兼据险要并河,足以制其死命。西人常恭顺则已,若更作过,则趋兴、灵不远矣。此功非熙河可比,然不得熙河,則泾原亦无由开拓。今泾原进据天都,熙河自汝遮建城寨至会州,故两路边面相通接,而秦州遂为腹里。兼先帝建熙河兰会路,今日方得会州,乃成先帝之志。’上喜曰:‘兰会方为汉地,如此固当称贺,莫须候八月会州了否?’皆曰:‘陝西、河东民力困弊,因此称贺,便当曲赦(赦罪),与除放倚阁(一种缓征制度)稅赋及免支移(换别处缴税赋)、折变(物变钱或钱变物),使民受赐,恐不须俟八月。’布曰:‘熙宁建熙河路,以熙河洮岷、通远军为一路,此时尚未得河州,至今未有洮州,此故事也。’上然之。布又言:‘西安、会州皆为汉地,亦当告陵庙’。惇曰:‘当遣官告裕陵’。上亦然之。”。7
会川城遗址
从郭城驿沿祖厉河北行二十公里就是今靖远县大芦乡黑城子村,西夏占领时期称“东北冷牟”,或“东北楞摩”,或“东北森摩”。从黑城子沿祖厉河再北行二十公里就是靖远县城。从靖远县城出发经法泉寺沿杨梢沟(北宋人称香谷,西夏人称啰咪谷)东行三十多公里就是平川区共和镇的打拉池,宋、夏、金时期称“打啰城川”,或“打剩川”,或“打绳川”。这三地所在区域,北宋时期都属会州管辖。黑城子距靖远县城仅二十公里。其间一马平川,熙河兰会路对会州城及东北冷牟的进筑是同时进行的。从筹划到完工历时四个月,朝廷多次下诏书,边臣亦多次上书,反复斟酌,内容涉及城址的选择、州城的大小、筑城兵力的派遣、辅助工程的增设、官员的配置、辖境的划分及赏赐等。
今靖远县城西有一高地名河靖坪,距城两里许。是一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台塬,若按三角形论其顶点就是黄河和祖厉河的交汇处,东西两边分别是祖厉河和黄河,底边(南边)与林家塬相连。这里平均海拔高出黄河两岸滩涂约60米,东西两边缘陡峭且临河,可谓“险要”;因高而空气流动性好,居住于此夏季无闷热之苦,可谓“高爽”;河靖坪土壤与黄河两岸的滩涂砂石盐碱地不同,纯黄土结构,土层厚度约40米,颗粒细小,保墒性好,呈垂直柱状节理,稳固性好,可谓“土脉坚润”。河靖坪的地质地貌完全符合王愍的描述。即现在的河靖坪就应该是当年的巴宁会。但最终会州城并没有建在这里,主要原因是无河流,没有固定水源。
六月二十二日和二十五日朝廷又两下诏书,因财力不及要缩小州城:“癸巳,诏孙路减会州及北冷牟城寨地步,以边臣言‘公私财力应办不易’故也。”;“乙未,诏熙河止筑会州及北冷牟两处城寨,仍依前减地步,其打绳川且为烽台堡铺遮护,候来春进筑。”10
八月二日“泾原奏:‘折可适(西安知州)、姚古(姚雄弟)已领兵马二万进筑会州城’”四日“熙河奏:‘苗履已赴会州进筑’”说明八月初会州城开始修筑,西安州的折可适和兰州的苗履也领兵来助修。
八月十一日“苗履言:‘进筑会州于会州川口兴工三日,孙路移文于巴宁会进筑,而巴宁会地形险恶枯燥,不可建州,履不敢从’”。12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会州城没有建在巴宁会,因为“枯燥”,即本地没有水流。而建在了“会州川口”。会州川就是古会州城所在的黄河冲积而成的川道,靖远境内黄河流经的大川道只有一个,即靖远县城所在的这条川道,大致南北走向,南起河靖坪脚下的祖厉河,北至东湾镇红柳泉村,长约十八公里,最宽处约五公里。“川口”即川之两端,北端红柳泉窄小不足以置州,南端川口地形宽广,就是今靖远县城所在地。可见当年的宋会州城就建在今天的靖远县城所在地。靖远县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中,曾出土了大量宋代瓷器,可为宋代城址的物证。根据“古会州、巴宁会中间地形宽广,北控黄河,可以置州”,可推知唐会州(古会州)所在地应该在今靖远县城的东面,且不远(具体位置待考)。宋会州的州城遗址现已荡然无存,其规模应该和同时期修筑的西安州城相当,西安州城遗址尚存,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大城。
八月十七日朝廷下诏“修复会州,就差四方馆使、秦州刺史、知镇戎军姚雄知会州,兼管勾沿边安抚使、充熙河兰会路兵马都监。其会州合置通判、职官、曹官、都监、监押、巡检等,并依西安州例施行。除会州通判堂除外,其余员缺令经略司一面选差官权管勾”。13
十九日,“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隶会州。”14
从朝廷的这两道诏书可知:姚雄为宋会州第一任知州。除通判(副知州)由朝廷任命外,其余官员均由熙河兰会路经略司自己选拔。划给会州的管辖范围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那六个城寨。
以上四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朝廷已预计到会州没有修关城,但同时要求如果没修关城,就尽快修一座浮桥连接河对岸,在对岸修筑烽火台,在巡逻所能到的地方立上界桩,并把将来修关城的地方先占下,还催促抓紧进筑打绳川。苗履的回答是关城和浮桥都不能修。苗履的回答正确吗?“城去河三百余步”,三百步相当于现在的近四百米,一般弓箭的有效射程不足一百米,若浮桥离城太远,箭射不到,是难以守御;靖远段黄河水流平缓,现在两岸修有河堤,限制了河道,当年任其漫流,河道自然宽阔,河中会积石成洲。今靖远县城北面的黄河中仍有数块洲地,且有林木生长,与当年相似。河道宽且河中有洲就是难以系船设浮桥;靖远县城河对岸的碾子湾、王崖湾一带滩涂平地最宽处也不过三百米,当年应全为河道;临河高处又是丘陵和陡崖,没有修大型建筑的宽敞平地。可见苗履当年所说不可置关和系浮桥是属实的。同时也说明熙河兰会路的最高长官孙路并没有来会州“躬亲按视进筑”。他提议像兰州修金城关一样,给会州的黄河对岸修关城,用浮桥连接,属纸上谈兵。哪为什么朝廷会预计到会州顾不上也没有修关城呢?为什么又催促赶快进筑打绳川呢?当年熙河兰会路管辖范围很大,兰州、会州、巩州、熙州、河州、岷州、洮州、通远军、积石军都属其管辖,且民族成分复杂,收复和管辖实属不易,又加吐蕃诸部降叛反复,“熙河之兵,连年出入,不胜疲敝”。元符二年七月至九月,也就是会州城修筑时期,因吐蕃内部出现分裂,青唐(今西宁)、邈川(今青海乐都)一带的首领相互攻杀,政权摇摆,败者奔逃河州游说知州王赡取青唐。王赡得朝廷许可,孙路授意与王厚等率兵攻取了青唐、邈川一带。但蕃、羌部酋附叛无常,一时难以平定,熙河兰会路遂陷入青唐之役。所以才出现朝廷预计未修关城和催促进筑打绳川之事。会州城耗时一月才完工,西安州城仅十二天就筑成,可见熙河兰会路“捉襟见肘”之窘态。
九月一日“会州进筑毕工,赐苗履以下银合、茶药”。九月九日,孙路因处理青唐事不力,“由环庆路经略使胡宗回充熙河兰会路经略使”。九月十四日,胡宗回命令兰州苗履、会州姚雄领兵速援青唐。会州修筑者刚放下镐锹又拿起刀枪,致使“军士自会川还者,皆憔悴,衣履穿缺,器仗不全,羌视之,益有轻汉心”。
新泉寨遗址
元符二年(1099)闰九月三日,“诏兰州造粗材应付会州修仓库、营房、廨宇等,自黄河沿流运致,专委官管勾,事毕推恩。”“闰九月二十一日,诏访闻会州新城不至坚固,令胡宗回修葺及具因依闻奏”。17可见会州城修筑仓促完工,设施还不够完善,工程质量也不好。
南宋人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原书共九百八十卷,后遗失现存世五百二十卷,徽宗、钦宗两朝内容全无,记事尽于元符三年正月。但《 曾公遗录》记载了自元符三年二月至七月间的事件。其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七“郝平奏:‘会州城壁硝碱,不可为城,乞以青南讷心为州。’令都贶一就相度闻奏。”18据此来看会州城修成十个月后就有人建议搬迁,原因是“城壁硝碱”。都贶时为朝请大夫、鸿胪少卿、陕西转运判官,他对会州城状况的考察结果如何,会州城是否迁到青南讷心(会川城),何时搬迁。笔者手中暂无文献资料落实,待考。但当时硝碱坏墙应是真的,现在祖厉河(苦水河)汇入黄河的入河口在今靖远县城西五六里处,这是明正德年间路瑛任靖虏卫指挥使时,因城中取水不便而改道的,“卫之汲黄河者,必涉祖厉而后达”,“截其上流,去卫五里许,地名红嘴,使北入黄河。”明代以前,祖厉河在今靖远县城附近是向东北流,半缠绕县城,在城之东北某处汇入黄河,今县城所在地是祖厉河携带黄土沉积而成,发源于会宁南部的祖厉河流经会宁县境的硝沟坪后,饱含盐碱,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故又名“苦水河”。当年会州城就建在碱滩上,“城壁硝碱”在所难免。
元符三年四月十三“差刘何计置应副泾原进筑打绳川。”。21
四月二十一“令泾原止以役兵官脚乘运到打绳川板筑所须,不得于民间调夫贩雇脚乘,候麦熟可以进筑,依正月已降指挥奏听朝旨。”22据上述三条信息来看打绳川修筑由泾原路完成,似乎已成定局,打绳川里的怀戎堡究竟由谁修建,何日动工,笔者也暂无文献证据。但《宋史.地理志》明确交代怀戎堡会州管辖,崇宁二年(1103)筑。
“进筑”之策不仅贯穿于收复会州之始终,也是北宋对付西夏最成功的手段之一。正如时任宰相的曾布所说:“自绍圣以来,进筑沿边城寨,深入敌境,瞰临夏人巢穴,以至会州正扼其右厢兵马道理,及自来如天都、浅井之类,西人点集人马之地,皆为朝廷有,乃所以制西人之死命”23会州从唐广德年间覆灭到宋元符年间恢复建制,历时三百多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正月宋会州降于金。金仍置会州,州治会川城,名“新会州”。
[注 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分别在南宋李焘撰写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0998页、第11282页、第11484页、第11586页、第11527页、第11700页、第12142页、第12132页、第12163页、第12167页第12203页、第12216页、第12220页、第12222页、第12221页、第12228页、第12265页、第2247页。18、19、21、22、23分别在顾宏义点校中华书局2016年3月出版发行的《曾公遗録》第288页、第156页、第245页、第249页、第273页。
[参考文献]
1.李涛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华书局 1992
2.曾布/顾宏义 曾公遗录 中华书局 2016
3.陈邦瞻 宋史纪实本末 中华书局 2015
4.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凤路)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5.欧阳修 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
6.脱脱 宋史 中华书局1977
7.李一鹏等 重纂靖远卫志 清康熙四十八年修2004年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