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经方医案一则

经方医案一则

李某,男,78岁,2017.02. 27初诊:既往史:间质性肺病病史,在外院服用中药治疗后因汗多而就诊。自诉近一周来活动后、饮热水后汗出明显,汗出后恶风恶寒。上腭干,喜饮热水。一侧鼻孔有清涕,便溏,纳可。舌淡苔根厚,左脉沉,右脉沉濡。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大枣10g、黑附片10g、炒白术15g、茯苓15g、生姜3片,七剂水煎服。

2017.03.13二诊:汗出大减,恶风恶寒减,上腭干减轻,大便未成型。右脉沉濡,左脉沉弱。舌根苔黄,厚腻。

处方:守上方加焦三仙15g、佩兰10g,七剂水煎服。

临床思路分析:本案老年患者,间质性肺病,此次就诊以汗出多为主诉。经方临证,当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患者是以汗出为主症,但存在着恶风恶寒,流清涕症状,故判断表证存在,同时有便溏、脉沉、饮热水,考虑为里寒阴证的太阴病,故整体病性属虚属寒,属于阴证,故考虑本病为表阴证与里阴证合病,即少阴太阴合病,给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

一周后复诊,患者诉汗出大减,恶风恶寒减,同时上腭干减轻,大便较前改善但仍未成型。右脉沉濡,左脉沉弱。舌根苔黄,厚腻。调整处方如下,在上方基础之上加上了焦三仙和佩兰两味药。《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冯世纶教授指出:“人体所患疾病在表的病证可概括为两类,一类为阳实热之体,正气相对旺盛,症状反应有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也即太阳病;另外一类为阴虚寒之体,气血沉衰,反应为无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也是与太阳相对应的少阴病。”同时指出:“经方的少阴病是属六经的表阴证,即邪在表而呈虚寒一类证候者。”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后世柯琴注解道:“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桂枝汤是属于太阳病方剂,加附子后起到是大补表阳作用,即解表兼附子温阳,故治疗在表阴证,即少阴病。

经方临证,不应当被西医病种诊断所干扰。临床中一定要坚守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治疗思路,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

本案虽然是一个间质性肺病的患者,但需抓主诉——汗出、恶风、怕冷、流清涕、便溏、脉沉、舌淡,直接判断为阴证,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本案病性为阴证,病位在表,为表阴证,即少阴病,并非太阳病,选用桂枝加附子汤,而非太阳病的桂枝汤。另需注意的是,本病患者的上腭干,因为整体属于阴证,局部的症状隶属于整体,故考虑上颚干的原因是太阴病的水饮内停证导致,水饮内停,津液不化,不能濡润而导致上颚干,并非是内热津伤,所以不能用清热生津的方法治疗。本案给予茯苓、白术以运脾升清治疗上腭干的症状表现。

证的确立,依赖于病位和病性的确立,就像地图上确立坐标,需要经纬相交方能确定。诊断亦如此,诊断离不开病位和病性的明确。诊断必定要包含病位和病性两方面的要素。六经来自于八纲,六经与八纲密不可分。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阳为八纲辨证之总纲,表里为病位,寒热虚实为具体的病性,虽然言“察色按脉先辨阴阳”,但阴证阳证的辨别依赖于寒热和虚实的确定,临床当中只需要判别患者的病性是寒热还是虚实,阴阳自然清楚。凡是人体功能亢奋者,皆属于阳证,而人体功能沉衰者皆属于阴证。同一病位可以分阴阳,如表证又可以分阴阳,表阴表阳,里证可以分阴阳,里阴里阳,同样半表半里也可以分阴阳。这就形成了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阴阳两种不同属性,二三得六,六大类方,即《伤寒论》中的六经,如此八纲与六经对应。

邪气侵袭人体,在表证范畴中,因邪正力量的不同,导致出现有阳证、阴证的不同反应。正如《伤寒论》所谓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热恶寒的原因,是由于正气能与邪气相争,故机体功能相对亢奋,属于病位在表的阳证、实证、热证,简称表阳证;而无热恶寒者,因正气不足等原因导致正气不能与邪气相争,所以表现为无热恶寒,故属于病位在表的阴证、虚证、寒证,简称表阴证。 临床当中,病位的治疗理念不同,比如有表当先解表,表阳证者,正邪斗争剧烈,邪盛正不衰,所以可以直接用麻黄、桂枝等发汗解表即可,如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可以一汗而解;而表阴证由于机体功能沉衰, 正气不足不能与邪抗争,故无热恶寒,甚则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而使表证入里传变。临床当中这类情况多见于年老体衰高龄人的外感。平人外感可辛温解表一汗而解,但阳气不足、机体功能沉衰的阴病外感,即表证而陷入阴证的时候,即表阴证,则不能单纯辛温发汗解表,当配入强壮作用的药物以扶正祛邪、解表兼以温阳,即强壮温阳发汗解表。常用的药物就是附子,比如桂枝加附子汤,或者是麻黄附子甘草汤之类的药物。类似的思路,后世有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等。但温阳解表之法,始于仲景,源于桂枝加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法。

总之,表证的治法是汗法,有表当先解表。表阴证时需温阳解表。

(0)

相关推荐

  • 中医爱好者,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快速进入中医之们?

    今日头条:中医林佳明 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 更新时间:每天更新 温馨提示:因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时间线显示,请加公众号星标,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哦!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1128天. 作为中医 ...

  • 李兰群解表利饮治疗前列腺增生小便不利合并湿疹1例

    经方男科 学好经方,用好经方.胡冯经方体系倡导"六经来自八纲",根据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分为表阳证(太阳病).里阳证(阳明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表阴证 ...

  • 活用经方治疗过敏性鼻炎

    作者:王海龙 单位:易县中医医院 中医的灵魂在于经典,经典的实用体现在经方.经方的本质就是三个病位上的阴证.阳证.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

  • 经方解表识未了

    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教授) 主持人张立山:冯世纶老师曾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工作 后来又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老中医尤其是跟胡老的时间较长.多年来,在弘扬胡老 ...

  • 厥阴

    ​厥阴: 问题一:厥阴 在汉语中为多义词 在中医中指穴位名. 是一种疾病.经脉 九月和十月的代称 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 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 有时指,足厥阴 有时指,手厥阴 有时指,手足厥阴合称 <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经方

    经方 <汉书·艺文志>中言经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对经方也有明确的定义,但他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经方与温病的统一思考

    经方与温病的统一思考 温病大概分为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热类的疾病可以融入到经方的三阳病范畴当中去,更多的是少阳和阳明,湿热类疾病也就是热邪合湿邪,同时具备热邪和湿邪的致病特点,和经方中的阳明太阴合病有相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温病

    温病 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凡是临床 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有上述特征的,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 <伤寒论&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分辨伤寒、温病

    分辨伤寒.温病 患者主诉:3天前着凉,咳嗽.流鼻涕,口干,舌尖红苔薄,脉弦略数.医言感受了风热邪气,患者不同意,实为着凉,何言风热感冒? 中医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外感和内伤.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太阳病实质

    太阳病实质 临床中发热.感染类疾病最为多见.对于发热类.感染类疾病,西医强调抗感染治疗,中医强调首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内伤即为经方的表.里. 邪气由外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抵御邪气,正邪交争,正邪力量的斗争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麻黄汤.桂枝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太阳表证的主要两大类方.二方证虽同属于辛温解表方剂,但所代表治法大有不同,历代认为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麻黄汤为发汗解表,若麻黄汤证误服桂枝汤,则必 ...

  • 【经方医案解读】伤寒夹食

    [经方医案解读]伤寒夹食 韩某,男,28岁.广东省沙湾干部农场职工.据称"七一"休假回家,途遇暴风雨,衣裤尽湿.晚飧酒食暴进,当夜寒热交作,烦渴引饮.次日请西医诊,第3日改就中医, ...

  • 整理的经方医案50例(不看看是太遗憾)

    2011-02-16 20:38:49 学习运用黄煌恩师经验五十案 祖上四代中医,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屈指算来中医临床已有13年了,曾有过博览群书的刻苦,曾有过漫长 ...

  • 虎牙拿下LOL赛事版权,腾讯左手倒右手意欲何为

    要说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那个行业受到的打击最大,传统体育赛事毫无疑问将是其中之一.如今全球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传统体育赛事,要么像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和德甲联赛一般用球迷的人像纸板剪纸填充赛场,要么就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