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当妈的?!”:其实我后悔做母亲,但我不敢说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的文章,记得读完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在看”!!!

演员马伊琍常在微博分享育儿知识,成为网友欢迎的“育儿博主”,她曾说过,“从不后悔做母亲,母亲让一个女人更加完整”。

但也有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坦陈自己后悔做母亲,因为,做母亲让自己忙碌于照料孩子、家务之中,完全没有了自我的空间。

十月怀胎,满怀喜悦地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随后是长达数十年的养育之路,这对于女人来说,是否会衡量付出与所得,是否会产生后悔心理?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尔纳·多纳斯(Orna Donath)曾做过一项研究——后悔成为母亲的女性。
多纳斯访谈了以色列23个后悔成为母亲的人。她们的岁数从26岁到73岁不等,其中5人甚至已经做了祖母。虽然23人只是个小样本,但也体现出不论怎样的经济条件、婚姻状况、孩子情况……女性都有可能后悔成为母亲。
在多纳斯的研究中,这些母亲们依然爱孩子,只是幻想除去自己的母亲身份,重新成为一个不是任何人母亲的女人。这个调研里的母亲清醒地意识到并担负起了育儿责任——无止境无暂停的责任。这正是她们的痛苦来源。
而在中国,后悔做母亲这个话题一直是引而不发的,母亲,只有责任,没有抱怨的理由。
多重角色设定让女性不堪重负
有一幅漫画画的母亲形象,是统筹师、保姆、教师、心理学家、杂工,身体上写着“免费”,再精准不过了,母亲被赋予太多的角色,而且她所有的服务是无偿的。母亲这个角色让很多女性不堪重负。
长期以来,家庭对女性的期待,是“照顾者”的角色,女性要随时待命,满足他人的各种需求。孩子的需求,照料日常起居,学习玩耍;老公的需求,照料饮食起居——即所谓“相夫教子”。
这种对女性的角色设定在广大亚洲国家仍然根深蒂固,在韩国电影《82年的金智英》中,智英为了照顾孩子辞去了热爱的工作,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职责。一家人去婆婆家做客,智英要在厨房忙碌,老公帮忙洗碗,婆婆便一脸鄙夷地对智英说,“你真是好福气呢!老公还要帮忙作家务!”
在众人眼中,妻子、母亲的角色就是照顾家里的他人,没有被照顾的权利。正是在这种强行的角色设定及要求下,无数女性抑郁、崩溃。压倒女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正是人们对她无休无止的硬性要求。
自二胎政策实行以来,不少家庭生了两个孩子,部分女性因缺少后备资源,不得不退出职场,回归家庭做起家庭主妇,可这仍然得不到大众理解。
前不久,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的言论引发网络热议,因为她拒绝过自己的学生——全职太太的捐款,极力反对她的学生当“全职太太”。张校长的立场是她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作家庭主妇太可惜了。
网络上顿时掀起对全职主妇的“讨伐”:懒惰,依靠男人;如果志向是家庭主妇,当时就不该去上大学,抢占教育资源等等。
可见,大众对女性的社会角色的期待仍然很高: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不是为了结婚后依附男人,围着孩子和男人转。于是,我们看到的职场妈妈,都需要打两份工,上班,下了班到家接着“上班”。
当一切都需要自己上前,哪一方面都不能有差池,都要做到优秀,可以想象作为母亲的她们有多么心力交瘁!
“丧偶式育儿”加深女性的“被剥夺感”
相较于婚前恋爱时的浓情蜜意,女人生子后,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婚姻也是一个考验,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调整。
可事实情况是,女人被赋予了养育孩子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自身劳累不说,还得不到丈夫的肯定、支持,尤其是有着大男子主义思想的,觉得这一切都是妻子应该做的,自己才是家里的顶梁柱。长期的沟通不畅,不理解,不支持,无疑将加重女性的抑郁状态,婚姻也因此渐行渐远。
日剧《坡道上的家》里那位失手杀女的母亲美穗,在长期的劳累,丈夫与婆婆的轻视下,她已陷入重度抑郁,她的行为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被忽视、被要求、被苛责,而没有得到一点被理解与支持。
做母亲的是人,不是只会转动的“永动机”。当没有补偿机制的时候,人很容易倦怠、自弃。
“丧偶式育儿”在许多家庭都具有普遍性,根源在于,很多男人女人步入婚姻,可并没有主动担负家庭责任的成熟心理,没有以“成人意识”面对家庭的经营和建设。
做母亲的压力与压抑让女性产生深深的“被剥夺感”:自我的需求,成长的空间被剥夺,她们花大量的精力实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自我却被停滞在角落。
家庭的功能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的功能、抚养与赡养的功能等,可如果只是一方全力付出,另一方袖手旁观,那这个家庭必将走向失衡。后悔做母亲只是女性苦涩的心声。

家庭角色再塑造,做母亲有积极意义
无论对于婚姻经营还是家庭建设,需要的是成熟的心智。
婚前规划,家庭角色的再塑造,有利于夫妻双方共同面对新的挑战。对于生子计划,也应当列入婚前规划当中,让结婚生子不再是一种惯性的行为。
生子后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如何自然地过渡,调整自己的角色,也需要学习,夫妻都要了解到责任与承担的意义,在家庭里,多奉献,给予对方必要的肯定与支持。
家庭就像一个银行,彼此的优点与奉献、肯定与支持存储得越多,这个家庭收获的爱也将更多。
同时,笔者也呼吁,社会也能意识到女性挣扎在职场与家庭中很难平衡的难处,为她们提供多一些支持系统,企业提供一定时间的职工子女看护服务,有完善的机构为职场妈妈提供育儿辅导,再就业培训等。当母亲以良好的状态抚养陪伴下一代,也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后悔作母亲”的女性多半是因为一时失望、绝望、悲观而产生的心理,其实,身为人母有着更积极的意义。美国教育专家(Sally Clarkson)萨莉·克拉克森所著的《母亲的使命》中,重点讲了母亲给孩子的五个礼物GIFTS:
  • G (Grace) :恩典——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孩子一生的基础,帮助他们学习爱父母和别人。

  • I (Inspiration):激励——鼓励孩子去发现他们生命的蓝图和目的。

  • F (Faith):信仰——信念和品格,给孩子人生的正确基础。

  • T (Training):训练——通过礼仪、谈吐、时间管理及金钱等等锻炼,藉此建立良好的人生。

  • S (Service):服务——唯有透过贡献,才能真正建造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和充满爱的人际关系。

也许这就是母亲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使女性的存在感更强,责任感更重,但同时也会得到深度的人生价值体验。
母亲与孩子之间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与枝丫,经由陪伴孩子成长,女性也开启了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使自己更为成熟,有坚强的人格。
还有的女性在原生家庭里遍体鳞伤,不被重视,总是被打击,不自信,有了孩子之后,她在孩子那里仿佛看到童年弱小的自己,于是她鼓励着孩子,同时也疗愈着内在小孩。
心理专家海蓝女士给当了母亲的女性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善待压力,不苛责自己一定是“完美妈妈”;疲惫的时候给自己一定的缓冲,周末把孩子丢给丈夫,自己去做个深度冥想或spa,都是爱自己的方式。

参考资料:

《母亲的使命》  (美国)(Sally Clarkson)萨莉·克拉克森

《婚姻分析学》 周正猷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