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版音频 | 上海六千年:上海溯源
两个月前,小编喜大普奔地告诉大家,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通志馆共同制作的地方志音频节目——《话说六千年——来来讲上海》上线啦!
《话说六千年——来来讲上海》沪语版和普通话版均由原上海交通广播电台主播秦来来老师担任主讲人。东方网提供技术支持。
该系列节目的沪语版在阿基米德网络电台陆续上线播出后,累计收听量突破20万。
为更好地推广该系列内容,“上海通志馆”和“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将分批发布《话说六千年——来来讲上海》沪语版音频和文字对照版,以飨读者。
今天,就为大家放送第一集《上海溯源》。大家听听看,来来老师的上海闲话交关标准哦!
上海溯源
交关事体需要正本清源,上海城市发展、形成的原因也一样。
上海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历来有一种讲法:上海是因为清朝后期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随着租界的出现,由原先一个小渔村一下子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又有一种讲法是:上海以前简称“申”,是因为迪个地方曾经是战国后期春申君的封地部分,并传说黄浦江是由春申君黄歇疏通的,所以叫“黄歇浦”,也叫“黄浦”,后来经过几次与其他河流疏通及杭州湾北岸筑海塘等历史原因,黄浦终于成为一条浩浩渺渺的大河,遂叫“黄浦江”。
上面两个讲法好像各有道理。但是,拿迪个两个讲法放在一起较真、思考,就会矛盾立显。既然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怎么会有2000多年前春申君疏通黄浦江的工程?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是错误的。上海的发展成因确实源远流长,但并不是始于战国后期春申君的治理,更不能归功于近代租界的出现!
宋末至元中叶上海镇市及县市复原图
溯源上海的发展过程,自有其清晰绵远的历史脉络。
上海,绝不是从一个小渔村直接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的,它有一个不断开发、成长的过程,是从一个小的聚落,先发展到镇,再发展到县,然后由县的外面形成了一个新的大都市。
根据谭其骧教授所著《上海得名和建镇的年代问题》,以及对其他史料并对周边环境的分析,可以肯定一个叫上海聚落的居民点,应该是出现在公元10世纪,也就是历史上五代后期或者北宋的初年。
一个聚落名字为什么叫“上海”呢?那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在它的附近,还有一条河叫“下海浦”。上海这个聚落,就出现在“上海浦”边上,所以名称就叫“上海”。
一个聚落或居民点的形成,要延续下来,肯定要就近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要考虑到它与外界的联系。在还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水运就是最经济和方便的运输方式。所以江南一带的聚落、居民点,包括那些市、镇、县,毫无例外都在河边、水边。上海浦的上海聚落就是格能形成的。
宋末至元中叶上海镇市及县市复原图
作为“东方水都”的上海,充沛的水系就像人体血管一样构成了上海横塘纵浦,河湖港汊的优美自然风光。正因为上海与水的亲缘关系,有关水的名称在上海门类齐全,迪个勒了全国乃至江南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沟、塘、港、浜、湖、淀、泽、荡、湾、汇……宋代郏亶《水利书》里说:“吴淞江南岸有大浦十八条,其中有上海浦、下海浦。”这十八铺的名称分别是:小来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古代的吴淞江非常宽阔与壮观。清嘉庆《上海县志》卷三记载:“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二里”,迪能看来,当时的吴淞江简直比现在的长江口还要宽!
《嘉庆上海县志》卷首“古上海镇隶华亭境图”
唐宋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下沉,泥沙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原来宣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因海潮的倒灌,东江和娄江相继淤塞,吴淞江也日趋狭窄,淤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于是,太湖水患使得对吴淞江的治理益发紧迫。明代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开始疏浚、打通吴淞江的支流大黄浦与范家浜的工程,并挖深拓宽,上接泖湖、太湖之水;在明成化八年的1472年间,因杭州湾北岸筑成海塘,使得原先流入杭州湾的河流逐渐汇入黄浦,黄浦遂成总汇杭嘉湖平原各条河流之水,太湖、淀山泖也从上游顺流而下,最终形成“黄浦夺淞”的局面,黄浦江成为了太湖的主要入海水道。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心也转移到了黄浦江沿岸。
载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刊《上海志》,为现存最早的上海古地图,表现了16世纪初上海县城及县域范围。虽然当时不具备现代测绘制图技术,但对河道纵横的地貌还是有着详尽体现。
由于水系的变化,上海浦受到黄浦的侵并,其名逐渐湮没。上海浦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外滩至十六铺江段,原先仅流到十六铺以东的黄浦,直接从吴淞口出海。上海浦本源上是一条吴淞江的支流,而且至今仍旧是上海市区最为繁华的地段。
《同治上海县志》中上海县南北境水道图
从上海聚落发展到建镇、设县,到最终成为今天的大都市,是一个绵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绝不是一个由“小渔村”靠上海开埠后租界的出现一蹴而成的。这可以从上海市区的“活物”方面来进行验证。比如静安寺、龙华寺、城隍庙这三大寺庙道观,就在吴淞江支流上海浦的岸边,它们的历史,最早分别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和南宋年代。假使伊个辰光的上海只是一个孤悬海边的“小渔村”,它完全承受不起这三大寺庙道观厚重的历史、兴旺的香火。否则,不会有史称的“静安八景”和源远流长的三月三龙华庙会,也不会有旧校场路边上的沉香阁,南京路上的保安司徒庙,俗称红庙也叫虹庙,以及浦东源深路上的钦赐仰殿等寺庙建筑的传承和延续,更不会有元代志丹苑水闸等遗址的发现。
“沪”,是上海的简称,是因为古代吴淞江下游近海这一段被称为“沪渎”,这个地名在记载晋朝历史《晋书》里出现过。据说,当地渔民用一种竹子编成的工具捕鱼,这个工具叫“扈”,“扈”加“氵”就是上海简称的“沪”。可见,就是作为渔村,上海的历史也一样源远流长。
《康熙字典》中关于“滬”的释义
时常有人把上海叫做“上海滩”,那是因为上海不少地方以前都是江边或者海滨形成的滩地。比如外滩、前滩、后滩、东滩……但“上海滩”这个词,后来又衍生了另外的意思,那就是指上海这个社会,意指这个东方“魔都”水深波谲的红尘江湖。
本节目内容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联合制作。
特别鸣谢东方网、阿基米德、喜马拉雅提供技术支持!
一辞莫赞,不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