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路133弄东照里
山阴路133弄东照里,建于1920年。弄内共有毗连式3层住宅122幢,属新式里弄,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仿日式建造,当时为日侨居住点,取名“日照里”抗战胜利后,改成“东照里”建筑形体简洁,双坡屋顶,水刷石外墙面,局部做简化的古典装饰。瞿秋白同志于1933年3月至1934年1月曾在本弄12号亭子间居住。 地址 里弄 式样建造年份 结构 房屋 建筑 面积山阴路133弄东照里新式里弄1920年 混合三层122幢 9000平方米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编 号原名称/原使用单位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地 址建造年代4F021日照里东照里山阴路133弄1920年 东照里,原名日照里,位于山阴路133弄1-133号,始建于1920年左右。该建筑特征是早期的新式里弄建筑,住宅形体简单,环境幽静,主房朝南,强调通风和采光效果,外形参照日式建筑,取消石库门门楼,改为矮墙,小铁门,天井改为小花园,底层入口采用半圆雨蓬,二层窗上口扁圆券线条,三层通长阳台,出挑,墙面水刷石划块勾缝,部分山墙为干粘鹅卵石粉刷,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大陆新村的对面是山阴路133弄,过去的东照里,又称日照里。这里的12号曾是瞿秋白的故居,但是与十步之遥的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瞿秋白故居既破败又少人知晓。尽管这里在1984年5月就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不知道是因为里面依然住着居民,还是瞿秋白头上的那片历史功过的乌云尚未散去,门口那块仅一尺见方的金属铭牌,实在简陋得令人惊讶。虽然弄堂口也悬挂了一块约一米长一尺宽的木牌,上面刻着“瞿秋白故居”几个大字,但白底黑字的木牌早已污渍斑斑,走近了细看才发现污渍下的那五个字迹原来是墨绿色的。木牌的上方和左方各有一块某某律师事务所的牌子,右面则是街道设置的金属框玻璃面的宣传栏。在充满现代感的金属和玻璃的簇拥中,“瞿秋白故居”的木牌显得格外寒碜寒酸和寒心。 1932年2月,瞿秋白避难来到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的鲁迅家中。自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解除了他在党内的一切职务后,一介布衣的他,将大部分时间投入了学习和写作中。1933年3月,鲁迅通过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租到了今东照里12号的亭子间,让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住了进去。亭子间在二楼,约20平方米。据说房东是位广东籍中年寡妇,泼辣而好事。房客则多为日本商人或浪人。这些人经常到瞿家来串门,问这问那。这既妨碍秋白工作,又影响安全。为了闭门谢客,瞿秋白只好躺在床上看书,杨之华则在房门口的煤球炉子上为丈夫熬药。浓郁的中药味在整所房子里弥漫,令人倒足胃口。如此一来,房东和房客们只得退避三舍不再骚扰。 瞿秋白搬入新居后一个月,鲁迅也从北四川路上的拉摹斯公寓迁居到大陆新村9号,两家近在咫尺,彼此的往来更为密切。杨之华回忆说:“那时候,鲁迅几乎每天来看我们,和秋白谈论政治、时事、文艺各方面的事情,乐而忘返。秋白一见鲁迅就立即改变了不爱说话的性格,两人边说边笑,有时哈哈大笑,驱走了像牢笼似的小亭子间里不自由的闷人气氛”。 在东照里居住的时期,瞿秋白也曾以“鲁迅”的笔名为《申报》写了许多杂文。为了便于保存,鲁迅把这些杂文编人了自己的集子里,并书写了一副对联赠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的友情对自叹“没有一个朋友”的瞿秋白来说,不啻寒冬中一抹温暖的阳光。 山阴路133弄东照里12号二楼亭子间瞿秋白旧居 瞿秋白同志于1933年3月至1934年1月曾在本弄12号亭子间居住。 瞿秋白寓所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更多文章:山阴路85弄新恒丰里22号.23号
(2015-06-05 15:16:16)山阴路69弄85弄恒丰里
(2015-06-04 15:03:51)宝安路160弄1-59号恒盛里
(2015-06-03 15:36:05)山阴路57弄四达里
(2015-06-02 15:45:23)山阴路淞云别墅.留青小筑
(2015-06-01 15:45:18)山阴路2弄千爱里
(2015-05-31 16:09:32)同心路209弄同济里
(2015-05-30 20:15:51)西江湾路476弄公园坊
(2015-05-29 15:25:00)黄渡路107弄亚西亚里李白烈士故居
(2015-05-28 15:16:28)黄渡路上历史建筑
(2015-05-27 15: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