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是一门学问,不了解就白喝了

醉酒,一般都被认为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懂得醉酒的度,往往可以把不好的事变成好事。醉酒,少有因酒而醉,多是因事、因人、因物而醉,即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之。

每逢酒局,别人都或微醺、或酩酊,唯有你一点都不醉,会有一种清醒者的尴尬,凸现出你另类的同时,还会凸显出你那一些些自私。每次喝酒都喝醉,那是不知轻重、只管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既不懂醉酒,也不懂为人。所以,懂酒懂人者,一定要懂得如何“醉酒”。

“醉酒”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微醺,小醉,大醉,烂醉。微醺有点飘飘然、悠哉游哉的感觉;小醉在微醺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虽醉但尚可自持、不失仪态;大醉则身体失控、不可自持,需人帮扶;烂醉身体瘫软、意识模糊,对身体完全失去控制,扶也不能行,需要人抬甚至送医抢救。

独酌、与家人或雅士饮酒,最佳的状态是微醺。“尽日无人话消息,一壶春酒且醺酣”,微醺时,发现另一个自己、另外一个家人、另外一个朋友、另外一个世界。酒饮微醺,似醉非醉,人会忘记压力和烦恼,用另外一种角度看人与景,产生朦胧且美好的情愫,“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写的文字会特别优美,看的文字也会特别生动。

红潮生面酒微醺,一曲清歌半窗云。酒至微醺,花看半开,若即若离,似远还近,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醉酒佳人桃红面,不忘嫣语娇态羞,难免不让人钟爱这种饮酒至半醉,用微醺的眼睛,慷慨地给这个糟糕的世界送上所有的柔情。宋代学者邵雍的名诗说道:“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

久别重逢,或是特别的人、事、景,则微醺不能达情、至意,须进入另一个层次——小醉。小醉比微醺悠哉游哉飘飘然的状态,多了几分深情、浓烈、欢快、沉重。

何时共听檐花雨,小醉微吟夜烛红,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宋代才子吴可写道:小醉初醒过竹村,数家残雪拥篱根。风前有恨梅千点,溪上无人月一痕。诗仙李白对小醉情有独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欢到极处、悲至浓时,小醉不足尽情,欢乐和悲伤的情绪还不能完全释放,则需要一场大醉。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高骈说“诗成斩将奇难敌,酒熟封侯快未如”,李白写到“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烹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重要的商务宴请,领导想通过醉酒后的表现来评判你的为人处事,这事你不得不大醉一场,以显示自己的忠诚、英勇、豪迈和磊落。

大醉一定要有前提和场景,不可轻易大醉。

最不可取的就是烂醉。烂醉不是酒后的失控,而是清醒的时候人就已经放纵自己。烂醉的人,除了酒鬼,还有就是无知的人,对自己无知。不知道自己有几分酒量,对包括酒在内的人、事、物没有敬畏之心。所以喝酒之人,最忌烂醉,不只伤己,而且伤人。

喝酒时,小局微醉,好局在微醉与小醉之间,大酒局最好在小醉与大醉之间。一起喝酒的人都同步达到微醺的境界,这是水平,控制好入醉的时间,这是能力。敢“醉”才有气魄,能醉才有胆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久旱逢甘霖,不醉怎能谈喜悦?他乡遇故知,不醉怎能表情怀?金榜题名时,不醉又怎能显才华?唯独洞房花烛夜,最好假醉装真醉。

所以,醉酒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气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境界。经常微醉,时常小醉,偶尔大醉,切莫烂醉。把握好入醉的程度,就能到达“醉”高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