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明】沈贞《竹炉山房图》
在明代的画家中说到沈贞,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提到他的侄子沈周,却是人人皆知。
作为明季吴门四大家之首的沈周,其绘画是有家学渊源的,他是先受教于其伯父沈贞,后才求学于杜琼门下,应该说沈贞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今天我们来见识这位少有人知的才子高人的一件作品,在这躁动日子里,感受一份清淡。
竹炉山房图 明 沈贞 竖轴
纸本设色115.5x35cm
辽宁博物院藏
这里我们欣赏的是沈贞作于成化七年(1471)的《竹炉山房图》轴。
作者于图右上方自识:“成化辛卯初夏,余游毗陵,过竹炉山房,得普照师□酌竹林深处,谈话间出素纸索画,余时薄醉,挑灯戏作此图以供清赏。南斋沈贞。”
下钤白、朱文印各一方,楷书题跋的书法风格和后来的明四家有很大不同,显示出沈贞对唐代楷书的重视。左上方还有清乾隆帝题画诗一首。
由沈贞自题可知,此图是其71岁时,在毗陵为馈赠普照法师而作,《竹炉山房图》是一件古意盎然而又充满明初文人画情趣的作品。
首先是画的内容,作品描绘的是宋代画家大量表现的山村宁静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在乡村的基调上,加入了文人高士的逍遥理想。
通往蓬门的溪边小径上,一村民伫立其间,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溪对岸的竹林,茅屋之内二高士正品茗清谈,茅屋之外书童正在烹茶。
远方山峦耸立,老树槎桠,山岩脚下,清溪湍流,杂树、山房、水榭、庭院错落其间。
其点睛之笔在中景部分,苍翠之丛竹围绕着山房, 一片生意盎然之态;山房内一僧一俗正对坐闲谈,应是沈贞与普照禅师相晤,门外一沙弥在竹林下正用竹炉烹茶,似有清香弥散其间,而溪畔则又有一人捧物寻径而来;幽谷、清溪、雅人、香茗,此境颇得清幽之雅趣。
全图所绘景物是由近至远,结构同于王蒙的山水,而轻淡的笔意似又是沿袭于倪瓒。沈贞的祖父沈良,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是好友,王蒙有一次踏雪夜访沈良,即兴所作的画图,就一直为沈家珍藏。
其父沈澄亦承家学、雅好书画,与吴中名士皆友善,而当时吴门文人都是画嗜元韵的。因此沈贞之画也是近于元人,追求一种隐逸自乐的境界。
作为沈贞传世罕见的精品,《竹炉山房图》时代风格是极为鲜明的,他承继着赵孟頫的遗韵,与刘珏、杜琼诸家相接近。由此,我们也得以探明沈周画风的出处,并知道了沈贞承前启后的脉络。
图中提到的“竹炉山房”,原为惠山寺的弥陀殿,因明初诗僧普真竹炉煮茶的逸事,后改成此名。惠山寺高僧普真(性海)晚年住在听松庵,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竹炉,竹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形状如同道家的乾坤壶,以谓天圆地方之说。
竹炉制成后,汲二泉水,煮阳羡茶。当时无锡著名画家王绂,因患目疾,正在听松庵秋涛轩静养,专门为竹炉绘图,学士王达为竹炉记序作诗,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成为了明代惠山一件盛事。
所以,沈贞绘《竹炉山房图》亦雅事也,其流风雅韵,五百年后的我们读来,仍有心向往之的感觉。
——沈贞——
生于明建文二年(1400),卒年不详,从其成化十八年为沈周题《秋林曳杖图》可知,其83岁时(1482)尚健在。
字贞吉,号南斋、陶庵、陶然道人、吴门野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律诗及古文辞,善绘事。弟沈恒(沈周父),字恒吉,号同斋,亦工诗,善丹青,而沈贞山水则是师法董源、杜琼,并吸取了元代诸家之长,具烟林清旷、平淡天真之趣。
他每赋一诗、作一画,辄顿时乃就,其画精妙处直逼宋人,因不以卖画为生,故不肯轻为人作,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力争作品精益求精,所以传世画作极少
图文来源于每日一幅古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