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气节而死 vs 留下有用之身,你选哪个?

文/子非鱼

一年轻人与一老者同乘飞机,遇到天气异常,飞机颠簸厉害,年轻人吓得脸色苍白,老者却泰然自若,

年轻人问:您这么淡定,是不是死过?
老者回答:不,我活过。
……
《大秦帝国》里有个故事情节,秦孝公下令招贤纳士,有个来自齐国稷下学宫的红衣士子,和一群朋友来秦“应聘”,
没想到秦国招贤和东方六国不同,东方六国的做法是国君直接和士子们聊,根据聊的感觉给予大小不等的官职。但秦国的做法比较奇葩,士子们必须先游历秦国三个月,然后给出治秦良策,君主再根据良策来决定士子们的官职大小,
和大部分的士子一样,红衣士子对比问颇有微词,所以一直蛊惑同伴离开秦国,
在秦孝公向众士子公布三月之期时,红衣士子直指秦国弊政,以期激怒秦孝公,并以此为借口离开秦国,
没想到秦孝公不但不怒,反而颇礼贤下士,请求红衣士子留下,在秦国任职,
红衣士子因此内心愧疚,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谢罪。
每次想到这个故事,都很为红衣士子感到惋惜,他的生命还没开始绽放,就枯萎了。
如果他不死,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还有个故事,可能是孟尝君杜撰的,
话说,孟尝君有一次宴请宾客,有个门客,怀疑大家的的餐食标准不一样,于是就怒而起身准备告辞,孟尝君把自己的餐食拿过来给众人看,结果孟尝君和大家的餐食是一样的。那个门客无地自容,自杀谢罪,
那个门客是谁?他身怀何种绝技?如果不死,是否会有作为?我们不知道了。
那个时代的人,好像对生死都看的很淡,还没活过,就急着死去了。其实,他们反应出来的是一种气节,一种超越生死的气节。
有没有绕过死亡的?
韩信有胯下之辱,如果当时韩信没忍住,一剑杀了那个恶霸?还会有后来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吗?
张耳陈余在成名之前也被小吏鞭打,陈余打算起来反抗,被张耳制止了,张耳说: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后来,期末群雄起义,张耳陈余也成为一方诸侯。
这两个故事,通常用来告诫人们,要留有用之身,不能死在小事上。
但他们真实的结局呢?韩信死于阴人之手,张耳陈余反目成仇,好像都不怎么好,
我们佩服那些有气节的人,又怜悯其早死,期望他们能留下有用之身,而留下有用之身的其实都没有气节可言(忍辱负重)……
有时我们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都不知道,
更多时候,我们把历史解读成了我们喜欢的样子。
End
2020/4/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