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刚拜相就有人骂他不学无术,老西不怒反喜,两人还成为好朋友

寇准刚拜相就有人骂他不学无术,老西不怒反喜,两人还成为好朋友!

因为杨家将故事的流行,也带红了北宋名臣寇准。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因其先世曾居太原,所以又有了寇老西儿的别号。寇准在历史上的功绩,除了他的敢言直谏外,就是在辽兵大举南下的关键时刻,促成真宗渡河抗辽。最终,宋辽两国订立了“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寇准正是在辽兵南下之际,与毕士安一同拜相的。寇准拜相的消息传出后,就有人公开指责他,言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这个人就是年长他15岁,且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同时考中进士的成都知府张咏。寇准拜相时,年已42岁,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按说,听闻这样的“流言”,是该生气才对,没想到,寇老西儿却不怒反喜,视张咏为知己。

同张咏相比,寇准可谓是少年得志的。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14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15岁时就能精习《春秋》,19岁高中进士。其后,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寇准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有一次,寇准上殿奏事,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准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就是这样一位少年得志的宰臣,却被嘲不学无术,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但是,寇准却闻过则喜,时时留心张咏的消息。“澶渊之盟”后,寇准受到奸邪小的围攻,于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澶渊之盟”后,寇准受到奸邪小的围攻,于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

此时恰逢张咏任满回京,路过陕州时,寇准大设酒筵请他,分别时一路送他到郊外,向他请教:“何以教准?”张咏想了一想,道:“《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不明白他的用意,回去忙取《霍光传》来看,读到“不学无术”四字时,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说:“张公原来说我不学无术。”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

闻过则喜,是一种人生态度。其意思是说,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意思是说,子路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益建议,就给人家敬礼。舜帝总是与别人共同的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大家的优点……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推崇的。所以,宋代陆九渊才说:“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