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校长3个半小时的整理稿

黄冈武穴实验中学家长做的思维导图。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不教,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自我教育的人,这就是自律。

昨天晚上党教授从三大块即“三三三”制,分析研究了孩子自律的怎样培养,这三大块分别:

一.自律的三个原则。

二.自律的三个重点。

三.自律的三个方法。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自律,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意思是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根据自己善良意志,按照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它实质上就是一个人能够自我管理的状况,不需要家长、学校严格约束和管控,是自我管制的一种能力。没有家长和老师监管,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自我约束,它包括生活自律、学习自律等。

棉花糖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它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40年前进行的一次研究。被研究的对象是一群四岁的孩子,负责人把每个孩子都独处一室并在孩子左手边放一盘棉花糖。要求他们想吃就拿一个,也可以等15分钟以后再吃。如果谁能等待15分钟以后去吃,他就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吃。结果,观察人员从事先准备好“双面镜”里观察发现,负责人刚出去,立刻就会有一些孩子,拿起一个棉花糖去吃,10分钟后会有另外一些孩子,同样拿起一个棉花糖去吃,没有吃的孩子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15分钟后得到了两块棉花糖。研究表明,1/3的孩子在负责人离开一会马上就吃,1/3的孩子等10分钟才开始吃,1/3的孩子等负责人回来得到一个奖励即得到两块棉花糖才去吃。继续跟踪研究14年,研究结果14年之后才水落石出:通过种种评估发现,那些为了得到另一块棉花糖而肯于等待的孩子,比那些马上把糖吃掉的孩子后来无论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更为成功。因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功和失败,似乎并不单靠工作努力或脑瓜聪明,而更有赖于是否具备“延迟享乐”的心理素质。

那些不急着吃掉棉花糖的人,为了实现目标而肯于忍耐,所以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那些一拿到棉花糖就马上吃掉的人,则不愿克制自己的欲望,只图一时痛快,往往与机遇擦肩而过。这就是典型的“延迟满足”,通过等待获得更大的利益。从学业上看,最后1/3的孩子在高考中,平均分提高206分,从性格上看,这部分人没有坏毛病,生活自律,不容易冲动,有探险精神。由此可见,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自律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孩子自律的三个原则。

1.先严后宽,宽严适度。

幼儿园的孩子70%要严,30%要宽,一旦定下规矩必须严格执行,小学阶段宽严就是一半一半,初中严占30%,宽占70%,高中就放手了。

2.先紧后松。孩子小时候一定要抓紧,家长要抓住关键点,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发几个关键阶段,0—26天是新生儿期,28天—1岁是乳儿期,1—3岁是婴儿期,3—6岁是幼儿期,6—12岁是童年期,12—18岁是青少年时期即叛逆期,也就是感官发育关键期、动作发展关键期、语言发展关键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关键期、秩序形成关键期、规范建立关键期、阅读、书写关键期、学习文化关键期,不同的阶段,孩子的发育特点不同,成长规律也不同,我们一定要遵循成长规律和发育特点去管理,培养孩子的自律,如果不了解这些,只会事倍功半。

3.先刚后柔,刚柔相济。自律就是习惯,就是规矩,孩子越小管的要越严,一旦养成好习惯,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孩子成长、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后,家长要学会放手,从时间、空间、操作等等方面都可以放手,孩子自律也就形成了。

二.培养孩子自律的三个重点。

1.立规矩。

有的家长本身就没有规矩。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不懂事,所以要在孩子不听话前立上规矩。出生0—6个月可以没有规矩,8个月后,随着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发育特点就要开始立规矩了,1—2岁就要让孩子知道一些基本的规矩,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2—6岁,孩子的自我约束就得逐渐形成,也就是从管教到自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提醒、沉默、隔离冷静,隔离冷静也就是重复教一遍,去弥补,如果还做不好,就要给予适度惩罚,例如:不许看电视,玩游戏,停发零花钱等等,让孩子感觉到不遵守规矩是要付出代价的。完全没有用的方法是打孩子,羞辱孩子,骂孩子,给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威胁孩子等,这些都是最没有效果的教育,只会使孩子越来越反感。所以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要越早越好,从小就要孩子树立规则感,很清晰事情的边界,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明确态度,坚定原则,不能商量,不能妥协。例如:过马路,闯红灯绝对不允许。从小就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让规则融入孩子,让孩子知道标准,什么对什么错,孩子会三思而后行。家庭规矩制定要贯穿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0—6岁阶段,家庭制定的规矩很多,越小立规矩越好,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图上啥色就是啥色,孩子越大规矩要越少,因为小时候孩子的规矩意识已经形成了。切记规矩是针对家庭所有成员的,家长要带头执行,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这样就容易养成自律。

2.父母做好榜样,示范是关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要记住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例如:要求孩子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也必须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如果父母就不喜欢读书,孩子肯定也不愿意去读书。幼儿园、小学阶段,父母的榜样作用超乎我们的想象,如果父母制定的规则,父母就不去执行,父母通常告诉孩子要按照我说的去做,不要按照我做的去做,这是极端错误的。如果缺乏长辈起码的榜样,孩子也肯定做不到,甚至根本就不会去做。动不动就发脾气,酗酒,骂人,当着孩子面夫妻争吵等等,家长不懂规矩,不能自治自律,家长生活混乱,没有规矩,孩子就会照单全收。

3.习惯养成,树立是核心。

习惯就是自律,习惯养成教育是核心。孩子习惯的养成,越小越好抓,越大越难抓。关于好习惯的培养,上一节我已经讲过,这里不再多说,仅强调几个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0—6岁习惯养成期,小学阶段习惯养成巩固期,初中是加强期,高中是放手期,好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好习惯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思想好,身体好,人格好,人缘好等等,例如“三早”习惯,早睡早起吃早饭必须坚持,孩子晚上睡觉非常重要,幼儿园、小学孩子必须晚上9点前睡觉,初中孩子晚上10点前要睡觉,高中生晚上11点前要休息,再晚就会影响孩子第二天生活学习了。再例如“每天三个半小时”即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每天陪孩子运动半小时,每天给孩子交流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父母再忙也必须要做到。如果父母一天这一个半小时就抽不出来,要家长何用,要永远记住:孩子教育不等人,尤其是0—6岁孩子,家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陪伴孩子,孩子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是一辈子,你的忙都是白忙。

三.培养自律孩子的三个方法。

1.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

幼儿园、小学阶段最重要。帮助孩子一起制定每天时间计划表,就是让孩子管理自我计划能力。要一起给孩子商量作息时间表,几点学习,几点玩,几点看电视,几点运动,几点约小朋友等等,时间表一定要制定详细,然后按照制定的时间表去严格执行,这样,孩子才会合理分配时间,珍惜时间,把握时间。

2.大脑神经训练。

自律是一种能力,是可以训练的。自律的大脑神经就好比我们的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的,像训练肌肉一样,无论小事大事都要自律,小事自律,大事也要自律。家长从很小就要开始训练自律,从小习惯开始做起,例如:睡前将自己的鞋袜要放置好,衣物要摆放好,书桌要整理好,每天坚持训练,慢慢时间一长,孩子不处理好这些事情就不会去睡觉,大脑神经训练到一定程度,好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慢慢孩子就可以养成自律习惯。再例如:孩子一放学回到家不要立即就写作业,要先喝点水或吃点水果,休息5—10分钟后再写作业,每天都这样做,大脑神经就会形成规律,一旦养成规律,家长不费口舌,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3.番茄苹果工作法,也叫番茄钟法。

自律是不在家长监督下,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为啥很小的时候,孩子为了一个小石头就可以玩上半天,看蚂蚁上树,一看就是几小时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专注度却下降了,原因主要在家长,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社会大环境,孩子娱乐多元化,短视频传播,短平快生活节奏等等,家长给孩子买一屋子玩具,玩这个一会,玩那个一会,心怎能专一。包括看书,家长给孩子买过多的书,一本还没有看完,就被另一本书所吸引,这样孩子的专注力不集中,自律就很难形成。当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学习生活环境,要孩子阅读,全家成员都要陪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读书。番茄钟就是比如学习英语、数学、语文给15分钟番茄时间,调整好闹钟,钟响后,让孩子休息5分钟,这5分钟就是苹果时间。15分钟番茄时间,5分钟苹果时间,也可以调整番茄和苹果时间,同时做好夸奖,表扬,不断强化,反复训练,开始番茄苹果时间都尽量短些,逐步延长,按照要求去做,完成就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训练自律能力和专注度培养。

引导孩子从他律到自律,家长高度自律,孩子就会高度自律。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小学时,家长一定要配合好学校,自觉遵守学校规矩,如果不配合学校,孩子就会出问题。

跟着新父母学做好父母,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培养优秀的孩子,做最优秀的家庭。

作者为河南遂平县沈寨镇中心学校校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