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治疗的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药》
2013年02期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治疗的疗效观察
陆国民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无锡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14000)】
关键词:
胃镜;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聚桂醇注射
文献编号:
DOI:10.16040/j.cnki.cn15-1101.2013.02.161
0
引言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消化科的常见病,病情变化快,发生突然,为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内镜下硬化剂(聚桂醇)注射(EV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有关结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8年10月到2010年8月,因上消化道出血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病人78例,均经胃镜证实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30~75岁,平均50.2岁。肝功能分级:A级18例,B级45例,C级15例,78例患者采用年龄和性别分层随机分入A、B二组,A、B各39例。
1.2 A组在一般补液、输血等基础治疗上,应用生长抑素治疗,使用方法为首剂250ug静脉缓注,继以250ug/h持续微泵静脉推注;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在4~6小时内使用内镜下曲张静脉聚桂醇注射治疗,注射方法采用环绕出血点+出血点处直接注射止血,一个出血点用量10ml左右,最大剂量不超过15ml,总量不超过35ml。
1.3 疗效观察 观察6小时内止血率、72小时内再出血率、平均止血时间、6个月生存率。临床综合判断止血的标准为:血压正常、心率稳定、未再呕血或连续黑便至少维持2h,四肢皮肤温热、出血排尿、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无进行性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6小时内止血率:A组6小时内止血成功28例,止血率71.8%;B组6小时内止血成功36例,止血率92.3%,B组6小时止血率高于A组(P<0.05)。
2.2 72小时内再出血率:A组患者有9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23.1%,后经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止血并获得成功;B组患者有2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5.1%,后经第二次内镜止血治疗成功。B组72小时内再出血率较A组低(P<0.05)。
2.3 平均止血时间:A组(16.3±5.1)h,B组(13.3±4.5)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6个月生存率:A组6个月生存例数31例,B组6个月生存例数35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有40%~70%迟早会出现食管静脉曲张,虽然只有1/3会出血,但首次出血病死率为20%~40%,再出血发生率50%~80%,病死率30%~70%。[1]由于生长抑素等降门静脉药物的应用,我国大中型城市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救治率有较大提高,但其价格昂贵,不能使静脉曲张闭塞消失,一但停药再出血发生率高,故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再出血,降低食管静脉曲张的死亡率,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本组研究急诊6小时内止血率达90%以上,72小时再出血率在6%以下。均较单用生长抑素组有明显改善。
本次研究使用的硬化剂聚桂醇,又名1%乙氧硬化醇,属于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类化合物,是国际公认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硬化治疗药物。聚桂醇静脉内注射可迅速破坏血管内皮,形成血栓,从有达到阻塞血管,起到止血作用;静脉旁注射,起到压迫作用,降低血管内血流速率及压力,达到止血目的。本组研究采用环绕出血点+出血点处直接注射止血,先环绕出血点压迫及阻塞曲张静脉,随后再行静脉腔内注射直接注射使之闭塞。硬化治疗后食管静脉曲张管腔闭塞,呈蓝色血栓化改变,以后渐变成白色纤维条索残留于食管壁,与治疗前的曲张静脉形成鲜明对比。[2]
由此可见,较单用生长抑素治疗,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可有效的控制急性出血,并可以根除静脉曲张,这对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再出血,降低食管静脉曲张的死亡率,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微信号:硬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