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襟衣:无论“外婆”还是“姥姥”,都曾穿过的衣服 | 传统的服饰

还没被时光完全打败的传统服饰,其实一直在我们的记忆里。

❤❤❤

前阵子“外婆”和“姥姥”词汇闹得很凶的时候,很多人也纷纷怀念了自己的“外婆”,这些慈爱的留在远方故土、留在记忆深处的老人,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当时很多文章都配了丰子恺的一张画。

丰子恺 KISS

这种身穿短装、花白头发、脑后梳圆髻的形象,作为中国年老女性的标志性形象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尽管民国旗袍流行于世,而普通还是穿短装比较多。

我在《“剃发易服”断绝了传统服饰,我们该何去何从?》里也贴过一张1973年的上海老照片,老人与孩子的形象与丰子恺笔下几乎一般无二。

上海,1973年。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via@旧影阁

丰子恺 锣鼓响

这种黑色或蓝色或其他深色的大襟衣,其实是保留至今的最有普遍性的传统服饰,如汉族的重要民系“客家人”传统服饰称“蓝衫”,就是属于这类服饰,只是相对形制保存更老一些。

客家蓝衫

梳髻鬃、着蓝衫的客家女性妆扮(左)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立领(高低方圆不论)、大襟(左右不论)、布纽下面配裤子(礼服性质才会搭配裙子),多为蓝色或青色黑色的棉麻等较为粗糙耐用的面料制作,符合两截穿衣的汉家女子穿衣方式。

在姜健著名的摄影作品里,就留下好几位老人类似的形象。

姜健 主人(对照后面的图片或文字,大襟的左右并不是照片翻转导致的)

早在《汉声》杂志记录苏州水乡女款寿衣(兼老年妇女礼服)时,也是类似服饰。

苏州水乡女款寿衣(兼老年妇女礼服) via浥蕖軒

而苏健在浙江拍摄的《农村中堂里的长辈》,或许更具标志性意义。这是2010年刊登于《丽水摄影》的一组作品,身穿大襟蓝衫的老人,盘着发髻,与自己相处了一辈子的中堂合影,这甚至是她们很多人此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影像记录。

徐葱连,82岁,松阳县谢村乡谢西坑人。现跟独生儿子一起生活(苏健摄影)

毛土钗,87岁。松阳县谢村乡平卿人。现跟比他年轻20多岁的老伴一起生活(苏健摄影)

郑水弟 ,80岁,松阳县新处乡内石塘人。老伴叶水富也80岁,他们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苏健摄影)

徐鲍奶,85岁,武义县三港乡章湾村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现在跟家境较富裕的儿子住在一起(苏健摄影)

张岩妹,89岁,松阳县枫坪乡高亭村人,身体健康,与独生女儿生活在一起(苏健摄影)

叶玉珠,82岁,松阳县谢村乡谢西坑人。有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现在独住,但跟儿子家相邻,生活十分方便(苏健摄影)

李葱英,81岁,松阳县谢村上仓村人。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一个人居住,轮流在每个儿子家吃一个月的饭(苏健摄影)

叶林娇,82岁,松阳县新处乡庄后村人,有一个儿子并一起生活(苏健摄影)

邓银娣,82岁,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村人。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苏健摄影)

章凤云,80岁。青田县章村乡黄庄村人,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现与老伴一起生活(苏健摄影)

李章莲,87岁,松阳县玉岩镇程岭根村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现跟儿子住在一起,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但神志清楚(苏健摄影)

汤细丹,女,84岁,莲都区郑地乡官岭村人,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苏健摄影)

这些平常的老人形象,只有当这样被记录并排列一起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感。

有人问,什么才是我们的传统服饰?我说我写过了很多地方的答案了,只是这些答案无法尽如你意。可是无论追问多少遍,答案还是那样子啊,它无法变成你想要的古风服饰模样。

就像关于“外婆”还是“姥姥”的讨论一样,它都无法割裂彼此的亲情。我们去翻老照片就会发现,这种大襟衣的形象无论是上面南方的“外婆”还是北京的“姥姥”,竟然出奇统一了。

1982年,北京

1972年,北京

世界上本没有传统服饰,都只是服饰。

当现代化来临时,我们的生活和现代世界接轨了,那些走得比较缓慢的服饰就变成了传统服饰了

他们的时间推进只是比较慢,所以百年间的模样不曾大变,但是他们的时间不会倒退,也就回不去曾经的模样——这是传统服饰和古代服饰的区别!

(0)

相关推荐